解放军报:透视一位博士连长的成长轨迹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7:19 解放军报 | ||||||||
一名博士的人生十字路口——透视一位高学历干部的成长轨迹 本报记者 马三成 写在前面的话
关于博士的是是非非 本文主人公,是兰州军区第一位走进连队的博士——邓寿龙。 关于他,说法就像调色板,五彩斑斓。 ——有人说,邓博士不简单,他敢于最先吃“螃蟹”,毕业后毅然走出科研院所的高墙大院,到基层带兵。也有人说,高学历干部的性格弱点在他身上暴露无遗,遇事较真走极端,毛病一抓一大把。 ——有人说,他的选择代表了新型军人的发展方向,前途远大,不可限量。也有人说,他走错了路,他的性格特点不适合在部队基层,特别是不适合当带兵人…… 关于邓博士,颇有微词的说法还有很多,相关的印证也不少。 有的说,基层是博士难以穿越的“卡夫丁峡谷”,进去就难以好好走出来。不错,他在基层跌跌撞撞,留下了一身“伤痕”; 有的说,基层是博士的“缺氧地带”,呆久了就会胸闷头痛,出现“高原反应”。果然,他还没把基层的板凳坐热,就急着往机关走; 有的说,情绪化的性格障碍,注定他管不好自己,也难以带好部队。确实,他带兵曾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记者跟踪采访邓寿龙6年。如果套用“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他的成长轨迹显然不是一条美丽平滑的上扬曲线。 这些年,记者耳闻目睹他的“师兄”“师弟”们一个个离开基层远走高飞,不得不同他一起思考:他在基层的起起落落说明了什么? 如今,高学历干部在部队越来越多,邓博士绝非另类,他的故事也绝非孤案。今天,我们透视他在基层的成长轨迹,显影一位高学历干部在基层迈出的先行脚印,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 在基层的道路上,他为什么步履维艰?他歪歪扭扭的足迹、踉踉跄跄的身影,除了留给他诸多的思索外,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欢迎大家对此展开讨论,来稿请寄北京阜外大街34号解放军报社军事部科技组,邮编:100832。E-mail:zbzx@jfjb.com.cn 博士连长大红大紫 6年前,邓寿龙从军事科学院毕业,谢绝了院校、科研单位、各级机关的挽留,坚决要求到基层连队锻炼,来到某师“铁锤子”团四连,当了一名连长。 他执意要到连队去工作,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带兵。集团军领导也鼓励他说:“邓寿龙,你放开手脚干吧,四连交给你了!” 怀着一腔热血,邓寿龙在连队一炮打响。任连长短短半年,他就扛回“先进连队”的奖牌,被师里树为“标兵连长”;第二年,师里进行“优秀四会教练员选拔竞赛”,他获得军官组第一名。 2002年5月,邓寿龙带领四连给全师军事干部示范“加强摩步连高原高寒通道进攻战斗连贯演练”课目,训练专家连续出了10多个复杂情况,他都能及时准确地处置,现场观摩人员无不啧啧称赞。演示结束,师领导在讲评中给予邓寿龙和四连充分肯定。 新训练大纲颁发后,邓寿龙积极改革训练方式,又是一路领先: “官兵分训”怎么搞?邓寿龙借鉴外军经验,大胆在连队设立军事和政治士官长,解决了官兵分训后士官群体作用发挥难等问题。这一做法,受到兰州军区领导肯定。“士官夜校”学什么?邓寿龙在团里开办现代高科技知识和军事理论讲座,搞得红红火火。 在野外训练中,邓寿龙设计编排了高原体能训练新课目,摸索出10多种新战法被全团推广。在师团组织的连队战术训练考核中,四连屡次获得第一。他撰写的《步兵营战斗中高机分队应化整为零使用》和《论战斗侦察本质特征》等学术文章发表后,引起专家的关注。 像一颗冲天而起的“明星”一样,邓寿龙在训练场熠熠生辉。 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没想到,一件事改变了邓寿龙的命运。 那是2002年,四连在年终总结评比时被营里动员让出“先进连队”的荣誉。其实,这事儿也不难理解:总不能一评先进就是你四连,给后来居上的连队一个评先进的机会,难道不行? 当时,营里曾经征求过邓寿龙的意见。他断然回绝:“我个人可以把三等功让出去,但先进连队绝不能让!” 可是,营里还是没有把先进连队给四连。邓寿龙在全连点名时,说了一句“对不起大家”,就流下了眼泪。他想不通:四连为什么不能蝉联先进?营里为什么要照顾其他连队?丢了先进,我这个“博士连长”还有什么颜面直面官兵? 邓寿龙越想越气,终于做出一个可怕而又令他后悔不已的决定:把工作扔开,关在屋里写起了理论文章。 这还了得!邓寿龙这个态度,既没有让营里改弦更张,也没有换来团领导的支持。他觉得团领导不公道,于是找到来团里检查工作的军、师领导,要求进师机关。毕竟是人才难得,领导们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当了一年零八个月的连长后,邓寿龙于2003年3月调到师作训科当了参谋。 到了机关,邓寿龙也并非一帆风顺。作训科副科长该调整了,他想怎么也该轮到自己,可是师里没有上报他。为此,他整天气鼓鼓地,每天起得很早,不是打沙袋,就是踹树。机关出早操,他5公里已经跑完了…… 邓寿龙闹情绪,师领导严肃批评了他,同时勉励他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实际行动赢得组织信任。邓寿龙也做出了检查,开始踏踏实实干工作,很快在机关干部中崭露头角。2004年5月,邓寿龙被任命为该师高炮团副团长。 到了团里,邓寿龙觉得分管的工作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又产生了离开团队的想法。2005年3月,他经人举荐到军区机关帮助工作。几个月后,见不能纳编,年底又要求回到团里。接着,他参加院校培训,又被抽调到师里参加起草训练课目改革方案,接着又休假…… 一晃几年过去了,邓寿龙在副团长的岗位上没有干出什么名堂,逐渐心灰意冷。去年底,他要求转业,团里上报了,但师里还是把他留了下来。 从大红大紫如日中天,到灰不溜秋差点转业,这事在基层引起轩然大波。大半年过去了,博士“出局冲击波”一直在基层震荡着…… 莫衷一是话“出局” 对邓寿龙的“出局”,大家莫衷一是。 为他“抱屈”的不少,主要是基层官兵。官兵们认为,邓寿龙在训练场上还是有两下子的,无论体能、技能、智能,邓寿龙在基层干部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就是当了副团长,五公里越野也是全团干部前三名。一些官兵说:邓寿龙的强项,就是带兵训练,带兵打仗。这样的人,天生不会“来事儿”,不会看人脸色,有点小脾气也是白玉之瑕,部队只有把像他这样想打仗、能打仗、会打仗的人用起来,才能打胜仗。 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能看穿他的心。记者发现,邓寿龙至今还是6年前到连队时的“板寸”头,眼睛里还是闪烁着桀骜不驯的光。 说他“活该”的也有,主要是一些中层领导。他们认为,作为基层干部,素质必须全面,不能自认为“一招鲜吃遍天”。何况,基层干部是要带兵的,必须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要是人人都像邓寿龙一样,动不动就甩脸子闹情绪,部队还不乱套了! 对邓寿龙,集团军的将军们怎么看? 一位集团军领导的看法比较客观。他说,邓寿龙确实是个人才。他之所以遇到一些挫折,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他还没有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还不能做到让组织和领导放心。基层干部,不是光有文凭和热情就能干好的。带兵打仗,也不是光有本事和能力就能打赢的。选择干部,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我们不能把这个权力用来照顾和安慰一个还不那么令人放心的高学历干部。当然,邓寿龙进步了、合格了,理所当然还是要重用他。 “需要强调的是,高学历干部一定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这位集团军领导不无忧虑地说,有的高学历干部耐不住寂寞,一看职务没有解决,个人利益受到暂时的影响,就鸣冤叫屈,甚至不履行职责,这是非常错误的。作为组织,不能迁就这种行为,否则非但不是对他们的帮助,反而会害了他们。部队不存在特殊的人,对高学历干部一味强调“特殊”,未必是什么好事。将来带兵打仗还有什么“特殊”吗?所以,高学历干部应当有一些“挫折意识”和“挫折经历”,一帆风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这位将军的话,代表了集团军不少领导的看法。 因此,有人说,邓寿龙归根到底是被他自己打倒的。 关于教训的两种解读 也许是6年打拼,四处受挫,有些疲惫了;也许是爷爷病故,爸爸病危,有些悲凉了;也许是年龄增加,职务提升,有些理智了;也许是“师兄”“师弟”相继离开基层,众人目光再一次聚焦自己,有些压力了…… 如今,邓寿龙接受记者采访,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他说,自己摔了一个又一个跟头,有了一个又一个教训。 教训之一:假如自己当初能够坦然面对一切。邓寿龙说,假如当初自己接受了营里的评比结果;假如自己端正了带兵动机,把带兵不仅仅看成是争先进,而是定位为扎扎实实提高战斗力,就不会为计较一时的得失,就不会非要为鸡毛蒜皮讨个“说法”不可。 教训之二:假如自己能够虚心接受批评。邓寿龙说,假如自己抱着虚心的态度,那么领导的批评就是难得的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就不会产生误解。假如自己没有当上副科长能够正确对待,继续埋头苦干,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违章违纪的行为,就不可能走这么多的弯路。 教训之三:假如自己能够拥有平和的心态。邓寿龙说,假如自己不来回折腾,扎扎实实在基层带兵;假如自己不为名利所累,怎么会两进两出机关,处处不如意、处处碰钉子呢…… 听到邓寿龙的“忏悔”,一位军区领导感慨良多。他对记者说,邓博士的认识有了提高,这固然可喜,但是总结教训不是邓寿龙单方面的事儿。 这位军区领导一口气问了很多“为什么”: ——邓寿龙为什么因为一件小事铸成大错?即便当时的评比是正确的,为什么对邓寿龙的思想工作没有跟上?假如邓寿龙的思想工作做通了,还会有后面“对着干、闹着走”的后果吗? ——邓寿龙为什么一错再错?领导机关爱才无可厚非,但有没有迁就溺爱的过错?为什么把一个没有在基层锤炼过关的高学历干部,早早调进机关? ——邓寿龙为什么走了这段弯路?对于高学历人才的肯定,除了解决职务,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特殊照顾与严格要求的尺度究竟应该怎么把握?对高学历人才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给予照顾?哪些方面应当与其他同志一视同仁? 在这位领导看来,邓寿龙的磕磕绊绊,绝不仅仅是他个人主观上造成的,某种程度上,各级组织和领导有难以推卸的责任。这说明:我们对高学历人才特点的认识还若明若暗,对他们在基层的成长规律还没有摸清。要让高学历干部在基层健康成长,还任重道远。 一个暂无结局的故事 在基层大舞台上,一名博士连长成长不顺,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他的曲折命运说明了什么?人们的思考在延伸。 当记者把这篇调查报告打印给熟悉邓寿龙的同志征求意见时,也听到这样一些声音—— 对于他闹情绪、甩脸子,甚至“撂挑子”,大家的看法高度一致:这是错误的,军纪如山,高学历人才也不能例外。在这一点上,没有商榷的余地。 但是,多数同志还认为,邓寿龙身为博士,选择到大西北的基层连队干事业,这种选择弥足珍贵。何况,事实证明,他是一名善于创新、有所建树的优秀基层主官。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在基层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因此,这些同志认为,对于邓寿龙的错误,要有辩证的分析和认识,不应当简单化地处理,否则很难解释这样的现象:为什么被怀疑“连自己都管不好,怎能带好兵”的邓寿龙,恰恰在带兵的一年零八个月中干得不错?为什么离开了一线带兵岗位反而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变得举步维艰? 对于改变他命运的“争先进”一事,尽管邓寿龙本人已经“悔不当初”,但一些同志也认为:这不能全怪他。一个对待集体荣誉淡泊的带兵人,怎么会对打赢有强烈的求胜欲望?何况,“争荣誉”和“争名利”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对于一些领导常常挂在嘴边的“正确对待”,一些同志也提出质疑:正确对待的前提是这种事情本身是否“正确”。本身就不正确的事情,非让人家“正确对待”,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 一位同志对记者说,创新型人才,往往才华出众,个性鲜明,甚至“峰高谷深”。如果说,“迁就”邓寿龙对他是一种伤害,那么,让争强好胜、宁折不弯的邓寿龙变得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对他是不是另一种更大的伤害? 看来,关于邓博士的思考,还远没有划上句号。要诠释邓博士的故事,需要更多的人从陈旧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让时代的风雨荡涤心胸,在接近真理中拉直更多的问号…… 相关专题:解放军建军79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