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我军新闻 > 正文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前景(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07:28 《国际展望》杂志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前景(图)

    服役超过30年的强5系列强击机目前仍是中国空军主要对打击力量,它的主要缺陷在于缺少先进的航电系统和精确打击弹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前景

  原文作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航空工业最终将具备设计和制造第四代战斗机、现代化战斗轰炸机、多功能直升机以及涡扇发动机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中国航空工业在研发和制造能力方面仍然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的国防工业局局长认为,虽然中国的制造能力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的中国同事在建立科研和设
计体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们看来,这一进程还远未完成。”

  中国军用航空工业缩小技术差距的能力将取决于下述因素:该行业现有制造能办可用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大环境竞争程度;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的运行状况;企业所有权性质;为技术进步提供支援的体制基础。

  制造技术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制造和设计能力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国外厂商制造零部件并进行组装要求中国军机制造企业必须建造现代化厂房,购置现代化设备,为员工提供质量更高的培训。成飞集团目前已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及厂区自动化系统,这主要体现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流程计划、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机械工具以及一整套集成制造计划信息系统等方面。据中国媒体报道,JH一7在设计过程中完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工具,西安的603所于1999年开始使用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高性能C ATI A三维设计工具设计该机的视频原型。通过运用数字设计、制造和控制系统,FC一1的设计人员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初始设计到完成第一架原型机。

  然而,中国肮空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不高。2002年,被视为中国飞机设计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的成飞仍在使用“线模”三维设计工具,而三维立体设计工具此时已成为国际行业标准。昆仑

发动机研制时间长达21年,而西方国家的研发时间通常少于4年。中国观察人士承认,绝大部分航空企业的运作方式不符合现代管理原则财务管理需要改进;质量控制仍存在严重问题。

  人力资源

  中国航空工业拥有相当可观的人力资源。1999年,AVIC I和AVIC II共拥有1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几乎与美国波音和洛.马公司相当(9万名)。但这种比较并不准确。AVIC I和AVIC 11只有20%的业务与航空相关,远低于波音和洛-马。因此,前两者从事航空研发和制造的人员要少于后两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存在问题。

  财力资源

  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称,2000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包括飞机、导弹和航天器制造)的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总额为1996亿美元(按市场

汇率换算)。这与西方相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仅波音和洛‘马的年度研发经费总额就达到25亿美元。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前者约一半的研发费用于购置设备,而这些设备多数需进口,价格至少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在最理想状况下,中国航空工业研发费用的实际购买力也仅相当于美国企业的一半,即在基于可比性的情况下,前者的研发费用最多仅相当于4亿美元,还不到波音和洛-马公司年度研发支出的15%。

  但中国也有其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而形成的“后发优势”。首先,中国科研人员能够利用国外航空技术的公开信息;其次,国外航空企业通常愿意向中国转让技术(尤其是相对较成熟的技术),而中国付出的代价低于自行研发的成本。在军用飞机研发方面也有来自国外的直接援助。据报道,沈飞在与俄罗斯合作制造苏一27的过程中有40位俄方专家参与。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国内自行研发技术的努力。一些西方观察人士总结到,虽然有来自国外的技术转让,但中国航空工业仍然缺乏研发资金。

  经济环境

  除需要足够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创新提供动力。中国航空公司一直在大量购买客机,促进了中国(世界)民航市场的迅速增长。这为中国航空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军用飞机市场同样在逐步发展。90年代末(尤其从1999年开始),有迹象显示中国开始加大国防现代化建设力度。如据《陕西日报》称:“自1999年春节以来,603所(负责研制轰炸机、预警机和运输机)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香港《亚洲周刊》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陕西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军工企业几年前生产任务较少,但目前已开始加速生产。”在经历了80年代初的急剧萎缩后,中国军用航空市场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规模扩张时期。这将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因为较长时间的生产循环通常会促进工艺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迅速扩张的市场中,技术进步的潜在投资回报率将高于停滞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军用航空工业的竞争较为有限。目前三家主要的作战飞机制造企业均单独生产某类产品。西飞研制轰炸机(H一6、JH一7),成飞研制单发轻型战斗机(J-7、J-10和FC—1);沈飞研制双发重型战斗机(J-8、苏一27)。目前尚不清楚这种专业化生产到底是反映了中国航空工业领导人的观点,还是基于这三家企业不同的优势。过去,沈飞也曾制造轻型战斗机(J-5和J-6),而成飞和沈飞都曾提出过研制双发隐身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但只有后者被选中。由于这三家公司都隶属于AVIC I,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显然不同于自由市场中独立企业之间的竞争。

  外界同样不了解的问题是中国军方是否能够完全基于某种武器系统的性能作出采购决策,而不考虑国防工业的利益。如果军方在这方面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那么相互竞争的供应商的存在也没有实际意义。1998年组建的解放军总装备部显然是提高解放军在采购决策中相对于国防工业自主性的举措。这方面的考验之一是FC—l的命运如果中国空军是为确保出口而被迫订购的,那这就表明军方在装备采购方面的决策仍受制于国家的其他考虑。

  除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外,另一种可能存在的竞争来自进口。中国近年来已引进了多型军机,包括从俄罗斯进口伊尔一76运输机以及苏一27/30战斗机。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会导致中国减少对国产J-8战斗机的订购。实际上,沈飞(J-8研制企业)不仅未受到订单不足的困扰,它还被选择与俄罗斯合作制造苏-27这种竞争性产品。这表明,政府实际上已默许沈飞垄断了国内重型战斗机的生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