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特写:“天路”搏击21昼夜(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08:47 中国国防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为保证青藏铁路7月1日顺利开通试运营,5月19日,青海省军区某独立团和兰州军区某司训大队的1000名官兵,赶赴青藏铁路西格段参加会战。奋战在“天路”上的21个昼夜里,官兵们用热血和忠诚,在巍巍青藏线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天路”搏击21昼夜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何长贞 6月15日,从青藏铁路公司传来喜讯: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的主体顺利完工,为实现青藏铁路7月1日顺利开通试运营提供了可靠保证。公司领导再次感谢援建部队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 今年5月初,铁道部长刘志军在检查青藏铁路运行准备情况时,提出了“决战30天,搞好西(宁)格(尔木)路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和既有线整治强化”的指示要求。任重如山,青藏铁路公司当即展开了大会战。然而,任务量实在太重了,几个月甚至数年奋战在增建二线工程上的上万民工实在太累了,工程的几个关键地段的自然条件又实在太恶劣了!要在如此之短的工期内拿下这一工程,可谓艰险重重,怎么办? “看来,只有求助解放军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青藏铁路公司通过驻站军代处向兰州军区首长机关发出了紧急求援函。军区首长高度重视,立即调遣青海省军区某独立团和军区某司训大队的1000名官兵,于5月19日兵分两路,星夜兼程,赶赴青藏铁路西格段参加会战。 炎炎夏日,在平原地区沐浴细雨是一种享受,而在这里碰上雨天是一种灾难 援建部队奋战的德令哈、饮马峡、航垭、柴凯、柯柯等正是西格段上最难啃的几块“硬骨头”。这些地段平均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机械运到这里,功率要下降25%到30%;人走到这里,不干活都感觉心慌气短、头昏力乏。而官兵们承担的任务又恰恰是极耗体力的卸载道砟、摆放枕木和接续钢轨。为了保证“七一”通车,铁道部调用全国10个路局的220列运砟车昼夜不停向西格段运送道砟。每列至少40节,每节装载40立方石砟,每列运砟车必须在两个半小时内卸完,才能保证其它列车按时进点卸载。而运砟车大都是敞篷车,又没有专用的工具,卸起来难度非常大。按要求人均两个半小时内必须卸完12吨,而官兵大都只用个把小时就完成了任务。 卸石砟还不是最难最累的活儿,最难最累的是摆放枕木、铺设钢轨。由于没有现代化的作业器材,官兵们只能肩扛手搬,将一条条300多公斤重的水泥枕木搬运到平整好的路面上,再把25米长、1300多公斤重的钢轨架上去,用螺丝固定好。一天下来,官兵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有些官兵连手磨烂了脚砸伤了都不知道疼。 为了赶进度,抢工期,大家只好边干边摸索窍门。施工点上经常狂风大作,狂风一起,蔽日遮天,为了防止大风把人刮倒,官兵们就以班组为单位,相互之间用被包带拴在一起。为了克服风沙迷眼,听不清口令这一难题,官兵们紧密配合,总结出了“一声抬、二声移、三声放”的钢轨铺设法。某独立团一机连连长田志勇科学编配人员,采取强弱搭配、新老搭配、干战搭配的方法,带领官兵创造了日摆枕木810米的纪录。机炮连士官班长袁鑫昱则创造了一天整道56米的纪录。 5月26日,某独立团官兵顺利完成饮马峡至航垭段的预定任务,正准备回撤之际,上级一纸命令,又将柯柯至柴凯段的53公里艰难地段赋予该团,官兵们随即转战柯柯。一周之后,应施工方之请,上级再次命令该团延期一周回撤。 28日深夜,柯柯地区突降小雨。炎炎夏日,在平原地区沐浴蒙蒙细雨是一种享受,而在这里却是一种灾难。气温由白天的20多度骤降至零下5度,在8级大风的裹挟下,细雨变成了锋利的针,隔着厚厚的衣服都能刺痛皮肤。凌晨2时,航垭站驶来一列运砟车,必须马上卸载,否则稍后进站的列车将无法停靠。施工方不忍心打扰刚刚放下饭碗稍事休整的官兵,但给每个民工100元钱都没有人愿意在这种鬼天气里去卸车。无奈之时,他们只好满怀歉疚地来求助部队。高烧近40度、正在输液的团长王宝平二话没说,拔掉针头,立即率领300名官兵出战,不到两个小时就卸完了1800多吨石砟。在天气如此恶劣、氧气如此稀薄的情况下,这是何等的不易。 奋战的21天中,官兵们每天作业都在14个小时以上,而其中有一半都是夜间作业,许多官兵的手掌、脚掌都打满了水泡、血泡,有的战士为了清理车轮里的石子,手指甲都抠掉了。 在青藏高原上,有蚊子的地方可怕,没有蚊子的地方更可怕 在某独立团副团长王波涛的记忆中,存留着这样难忘的画面:前年夏天部队担负清水河至玉树的光缆施工任务,在海拔3800米的玉树高原上,官兵们实实在在领略了高原蚊虫的厉害。那地方,但见蚊虫漫天飞舞,鸣声震耳,顷刻间,人的额头和手脚等遮挡不严实的地方便红肿一片,奇痒难耐。 在青藏高原上,有蚊子的地方虽然可怕,但毕竟那里有草有水有动物,自然生态还可以,而没蚊子的地方则更可怕。这次,援建部队领受任务的地段恰恰是没蚊子的地方——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荒漠戈壁。此地平均海拔3200多米,一年四季刮大风,风力一般都在6、7级,干旱少雨,昼夜温差20多度。风沙大的时候,能见度只有2、3米,且寸草不生,蚊虫不活,方圆百十公里不见人烟。 在航垭施工期间,官兵住宿主要依托运输车辆和为数不多的几顶帐篷,20人的帐篷常常要挤住40至50人,9天里有8顶帐篷曾被大风掀翻过。风沙肆虐,也给官兵们吃饭带来了难题。每次做饭时,都要安排专人守着锅盖,往锅里加水和下面条,也只能打开一点小缝儿。可捂得再严实,也老是“一碗饭,半碗沙”。然而就是这样的“沙拌饭”,官兵们还时常吃不到嘴里,因为运送道砟、枕木的列车进站时间不固定,往往是刚端起饭碗,车皮就来了,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大家仍是放下饭碗往车上冲。由于大脑里老是绷着卸车这根弦,有时,明明是开饭的哨声,战士们却听成了上工的口令,习惯性地拎起工具奔向施工点。因为顿顿都吃“沙拌饭”,加之海拔高,饭菜只能煮到八分熟,不少官兵都闹起了肚子。二营教导员沙向阳肠胃弱,有一个晚上最多跑了9趟厕所,腰都直不起来了,第二天一早拔掉针头照样带领战士们上线卸车。 令官兵们最难以忍受的是缺水。送水车往返一次要300余公里,一斤水到了施工点竟能卖到6元多钱,民工们还抢着买,真的是水比油贵。为了节省用水,官兵们连续5、6天不洗一次脸是常事,有时,风沙太大迷了眼睛,他们就用毛巾蘸点水擦擦。因为长时间不洗脸,官兵们大都成了“土人”,看不清面孔,只能听声辨人。那天傍晚收工前,二班长姚高峰见有人还趴在轨道边上清理石子,以为是班里的战士小王呢,上前喊“小王”登车。谁知,那“小王”竟笑着回答:“姚高峰同志,你先上车吧!”闹得姚班长一脸不好意思,原来他把政治处唐福生主任错认成了“小王”。 这次参加援建施工的战士很多都是新战士,年龄小、体质弱,从没上过高原。强烈的高原反应,加上如此大的劳动强度,好多人出现了嘴角生疮、鼻腔出血,胸闷气短的症状,睡不着觉,也吃不下饭。20多天下来,官兵们平均体重下降了4斤半,某司训大队大队长陈晓中肠胃本就不好,再忙前忙后指挥协调,体重下降了10来斤,两次累倒在工地上。 “听娃说起高原施工那些神奇的事儿,俺都心疼得直掉眼泪……” 6月7日一早,最后一批援建官兵打点行装准备返回驻地。得知部队要走的消息,与部队并肩奋战的数千民工来了,他们自发分列道路两边,眼里噙着不舍的泪花,挥手道别。中铁十一局的领导来了,他们捧着连夜赶制的锦旗,拉住官兵的手却不敢紧握,因为那手上布满了水泡和血痂。格尔木工务段的段长和书记来了,他们连夜驱车赶了几百公里山路,又跟在长长的车队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 这天早上,官兵们本可以用剩下的那几吨水好好擦一下黑乎乎的脸,洗一下沾满泥污和汗垢的迷彩服,可他们舍不得——这水来之不易呀,这里还有那么多民工要继续奋战,把水留给他们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带着满身征尘,官兵们回到了营区。夹道欢迎的人们却认不出这些20多天前还朝夕相伴的战友,他们紧紧地拥抱着,任凭热泪在模糊的脸颊上翻滚。 某独立团二机连指导员单国典安顿好连队,便匆匆赶回家里,因为他急着要抱抱自己那刚出生还没见过面的儿子。年迈的岳母准备了一肚子话要数落他,可抬眼一瞧,眼泪就扑簌扑簌往下掉——原本白白净净的女婿,满脸黝黑,嘴唇上生了一圈水泡,头发乱蓬蓬的,活像个野人。施工任务下来那会儿,单国典的妻子即将临产,而且出现了难产迹象,单国典真是放心不下。可连队4个干部里两个是刚从外单位交流来的,一个是去年才毕业的新排长,让他们带领战士们到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卸道砟、铺铁轨,他更放心不下。一狠心,他撇下待产的妻子,领着连队走了。施工任务重,又惦记着妻子,戈壁荒漠上手机也没信号,着急上火加劳累,他的体重就眼见着往下掉。妻子入院难产,要做剖腹手术,需要他签字,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只好由姐姐代签。岳母原本要责骂他的话,一句也没“骂”出口,现在老人家逢人就是那句话:“听娃说起高原施工那些神奇的事儿,俺都心疼得直掉眼泪……” 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事还有很多。18岁的山东籍新战士李祥辉身体瘦弱,连队怕他受不了,让他留守,他说什么也不肯。在多次请战未被批准后,这个倔强的小伙子毅然咬破手指写下血书:“青藏铁路举世瞩目,能够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是我一生的光荣,我一定要去!”连队干部流着眼泪应允了他。某司训大队二营营长田克双右腿患有良性软骨瘤,手术后拆线刚一周,伤口还渗着血,医生叮嘱他千万要少活动,防止伤口开裂。可一到施工点上,他早就忘了这事儿,跑前跑后检查督促,走的路比谁都多。伤口裂开后,疼得他夜里无法入睡。 在接到施工命令的22小时内,这两支援建部队先后有28名在青、甘省区休假的官兵在12小时内提前归队,37名准备休假的官兵推迟休假,有6人退掉了已经拿到手的车票。奋战在“天路”的21个昼夜里,官兵们用热血和忠诚在巍巍青藏线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青藏铁路公司总经理李文新在目睹了援建官兵的壮举后,欣然赞叹:“没有子弟兵前来攻坚执锐,就难以保证西格段增建二线应急工程大决战的胜利!”(本文图片:何长贞、王文元、喻华钢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