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长征故事:红军火种生生不息(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17:11 解放军报
长征故事:红军火种生生不息(图)

本报记者王雁翔在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采访寺院阿訇拜福贵。本报记者马三成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王雁翔

  田野里碧绿的冬小麦苗与山塬峁梁上金黄的秋叶交相辉映,一派黄土高原的深秋景色。记者今天沿红军“到陕北去”的方向东行,走进六盘山脚下的宁夏西吉兴隆镇单家集。

  一进村,“陕义堂”清真寺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按照伊斯兰教习俗,清真寺门口是不立碑的,但矗立在这里的纪念碑,却超越民族和宗教,无声地见证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种情怀。

  1935年8月,红25军长征第一次抵达这里,村里的回族群众还不了解红军。吃过兵匪掠夺之苦的村民,不敢让红军进村子,红军指战员就在村外露营。

  长征途中红军最缺的是药品,就连红军伤员也常无药救治。然而,当时村上有一个村民患腹胀性疾病,生命垂危。红25军

医院院长钱信忠,慷慨拿出比金子还珍贵的药品,还亲自给这个病人做了手术。

  红25军的行动,使当地回族群众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两个月后,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路经此地时,回族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回报了红军。

  清真寺61岁的阿訇拜福贵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是这座清真寺的管理人员,对红军感情很深。至今他还记得父亲讲述村民喜迎中央红军的情景:1935年10月5日,村里人听说又有红军要来,便自发地打扫街道,早早在街上摆了许多桌子,上面放着各种吃的东西。下午毛泽东率领红军进村时,村民以最隆重的礼仪欢迎红军,并用回族人丰盛的“九碗席”招待毛泽东。红军领率机关也发出三条指示,要求指战员不许在清真寺周围扎营;不许在单家集吃汉民饭菜;尊重回民经典,保护清真寺。此举,使红军进一步赢得了回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当晚,毛泽东住在清真寺旁一户回族村民家的北厢房里,他睡不惯北方人家土炕,拜福贵的父亲就卸下一块门板,放在土炕上让毛主席休息。次日上午,红军刚走不久,

国民党的飞机就往村子里扔炸弹,炸死了院里两头驴,寺院差点被炸毁。记者看到,毛泽东住过的那个房间,门板上留下的累累弹痕仍清晰如昨。

  红军走后,留下两个受伤的战士。国民党军队进村搜查时,村里两户村民硬说是自家孩子,使他们躲过了敌人的残杀。

  为什么纯朴善良的百姓心里深深地铭记着红军?为什么播撒在沿途的革命火种70年来仍能生生不息?望着村民们自发捐资修建的红军长征纪念碑,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当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两种不同军队的对比中,明白了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时,他们也就看到了改变穷苦生活的希望,必然会真心实意地拥戴、支持乃至参加这支军队。这恰好印证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采访中,村里老人给记者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单家集和西海固地区的许多村庄一样,曾以“贫瘠甲天下”著称。70年前,红军路过这里,将南方人做粉条的工艺传授给当地回族群众。今天,粉条加工业已为这个盛产马铃薯的回族小村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介绍,单家集仅村民自己开办的粉条生产企业就有19家,每天加工马铃薯3000多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000多元。

  温暖的秋阳下,单家集平静而祥和。70年前的滚滚铁流已走进历史,留下的,是一片蓬勃的生机和温馨的希望。(本报宁夏西吉10月11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