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踏访第一道封锁线(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9:21 解放军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杜献洲 冲锋、冲锋,突围、突围,这是长征路上红军最迫切、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记者先驱车,后骑摩托车,再踏着泥水步行,来到长征路上仅存的第一道封锁线遗址所在地——信丰县百石村。1934年10月,为阻止中央红军向粤赣边境地区发展,国民党构 遗址坐落在一座翠绿的山顶上。沿山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新修的烈士墓,高大的花岗岩墓碑,矗立在红色泥土上,上面书写着“洪超烈士之墓”几个大字。洪超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他在指挥部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壮烈牺牲,时年25岁。记者向洪超烈士墓三鞠躬并献上鲜花后,继续向山顶登去。 登至山腰,发现一道约2米深的战壕,里面长满青草,带路的老表说:“过去这条沟不深,现在被雨水冲得很深了。”登到山顶,看到了当时 国民党军队修筑的碉堡遗址——不到40厘米高的一圈断墙,四周有不少瓦砾。碉堡长10米,宽5米,居高临下,十分牢固。粤军总司令陈济棠曾趾高气扬地吹嘘,这道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然而,他没有料到红军更是敢于牺牲、无坚不摧。71年前的10月21日,排山倒海的红军战士向这座山顶冲来,经过一夜激战,就消灭了“乌龟壳”(当地老百姓对碉堡的蔑称)里的敌人。攻克碉堡后,其余敌人躲进一座祠堂里负隅顽抗,最终被全部消灭。 从山顶下来,记者采访了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刘声亮。当年红军突破这道封锁线时,曾在他家设立指挥部。采访中,老人拿出红军当年用过的一盏马灯和两根火把。“这是我们家的宝贝,好多人想买,给多少钱我都不会卖。” 78岁的刘声亮对记者说:“我还记得,红军攻打‘乌龟壳’时,枪炮声响了整整一宿。红军真是不怕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往上冲,真勇敢。”他还讲道:“那时,国民党还在碉堡前架了铁丝网,地上埋了竹签。据说,国民党军队在做竹签时,先要用水泡一泡,再晒干,唯恐不锋利,唯恐挡不住红军……” 听到这里,记者深感震撼。脚穿草鞋的红军战士踩着锋利的竹签冲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71年前的红军官兵,可以想象,但又难以想象。今天,当我们驾驭着现代化装备,踏上捍卫和平的冲锋之路,征途上也许已没有锋利的竹签了,但还会有比竹签更锋利的“铁签”、“钢签”。我们应向红军前辈一样,敢于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本报信丰6月1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