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酒海井的呼喊(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9:38 解放军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熊永新 今天下午,记者在新圩下立湾村的酒海井边久久驻足。这口井是一个直径逾米的溶洞,井下是一条暗河。72年前,100多名红军战士牺牲在这里。 1934年冬天的新圩阻击战中,红军的临时救护所设在下立湾村“蒋氏祠堂”里,村
在灌阳镇仁柜村,记者见到了96岁的老红军廖仁和。这是记者目前为止寻访到的唯一一位幸存的红34师老红军。老人捋起裤脚,让我们看小腿上当年被子弹打穿留下的痕迹。这位当了两年机枪连连长的老军人在湘江战役中右腿、左胯、右肩3处受重伤。他告诉记者,负伤掉队后,是当地的老百姓救了他,并为他治好了伤。 纪念碑前,灌阳县志办秦山标副主任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祖孙三代护军旗的故事。一名在新圩阻击战中负伤的红军战士得到枫树脚村村民黄合林的救助,在伤好后去寻找大部队,临行前将一面红旗交给黄合林保管。黄合林专门做了一个木箱,将这面红旗用布包裹了好几层放在木箱中。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家逃难时抛弃了所有家产,唯独背了这个木箱。黄合林和儿子黄荣青、孙子黄永富三代人先后冒着巨大的风险保护这面红旗。1979年,黄永富将这面红旗送到县武装部。 站在酒海井的护栏外,记者俯身探视,一股凉意迎面袭来。山风吹过,井内隐约传来沉闷的回声,好似悲愤的呼喊。当时的反动势力何其残忍、何其狠毒,竟以如此卑劣的手段对待红军伤病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我们的人民是如此善良、如此仁义,屡屡为困境中的红军将士雪中送炭。老百姓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为长征这幕艰苦卓绝的历史大剧添上了温暖的色调。在今天的军事变革浪潮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本报广西兴安7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