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解放军建军79周年 > 正文

军报: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开军事变革大视野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 06:15 解放军报
    李炳彦 胡延宁 柴永忠 赵长勇

  编者按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指出:“长期以来,两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大军的领军人物,崇尚科学,敬业奉献,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何发挥好我军两院院士在国防科技事业中的领军作用,事关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局。前不久,总政干部部有关部门围绕“影响军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因分析”,对我军两院院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来自全军各领域科研一线的
院士们献计献策,对调查给予了热情支持。此次调查力求务实深入,调查内容涵盖20多个项目,整理、归纳、研究院士们的建言献策是一项艰苦繁重而又无尚光荣的任务。院士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经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从这里走进院士们的精神家园,共同分享他们创新的硕果吧!

  2006年1月9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载入史册的一天。

  这天,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正当科技大会群英荟萃之际,一份由总政干部部有关部门组织的“影响军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因分析”调查表,夹在一张精美的贺年卡中悄然寄送到我军两院院士手中。从这里起步,一个全面总结我军两院院士创新经验,实际推进我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活动逐步展开。这样的问卷调查,在我军历史上还是首次,这是一次对我军顶尖人才的智慧之光的聚焦。这束智慧之光一旦射进全军将士的心田,必将催生千万颗创新种子发芽、成长、开花。

  让智慧之光闪耀在“最佳创新年龄区”——

  新军事变革是个持续创新的过程,成功的军事变革需要不断开发广大官兵的潜质潜能,让所有的金子都闪光

  当今世界这场持续发生的军事变革,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军事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什么优势比人才优势更重要的了。发挥人才优势,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科技人才在“最佳创新年龄区”充分发光。

  如果说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科技强军提供了历史机遇期,那么人才的“最佳创新年龄区”则是每一个体获得成就的“历史机遇期”。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把两者统一起来的路子。

  军事医学科学院黄翠芬院士在调查表中写到:按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应付考试至少花去约20年的时间,然后通过实践、探索,至少再花去约20年的时间。就是说,从知识积累、独立思考到步入创新实践,可能在30岁左右。再到能带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奋斗,可能到40岁左右了。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本次对我军两院院士的调查中,院士们几乎都把自主创新的“最佳年龄区”锁定在35-50岁。这既反映出中国的国情,也带有普遍性、规律性。

  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是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29岁,发明电灯时是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是29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是37岁。

  人才学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创新的“最佳年龄区”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有人曾对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获得的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分析后得出结论,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峰值在37岁左右。当然,搞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需要一定阅历,创新的成熟期可能在50岁左右。人才管理应当遵循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唯才是举,量才录用,人尽其才,才尽其时。既注意对“大器早成者”早发现、早扶持、早使用,又能对那些“大器晚成者”不以年龄“一刀切”,方能造就海纳百川的人才洪流。

  我军测绘领域的领军人高俊院士在回信中写到:“我因文革错过了创新的黄金年龄,出成果和出思想均在45岁以后,但一些具有创新的思想却始于30多岁。”他接着谈到:“要为少数有创新思想和研究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特殊渠道,使他们有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研究能力。这些同志常因‘年轻’,还没有高级职称,失去担当课题负责人或获得科研项目的机会;或被世俗视为‘偏才’,能力不全面等,得不到同志们特别是领导的认可;或因个性强,人际关系没搞好,成了科技创新中被边缘化的成员,致使他们许多好的创新思想得不到闪光的机会”。

  俗语讲:英雄不问出处。如何让那些具有创新潜力但还没有冲杀出来的年轻人披挂上马,一显身手,已成为总部机关推进我军人才战略工程正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值得提醒的是:每一位置身于新军事变革实践的官兵,如何把握自己的“最佳创新年龄区”而不虚度年华?院士们的深切体会,很有启发。

  科技创新需要把握时机,科技创新更需要团队精神。现代科技的发展,正走向复杂和综合。任何一项科研成果,往往是多学科、多层次、多专业知识融合的产物,是多部门、多单位、多个人合作的结晶。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颁布起,在第一个25年里,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总数的41%;在第二个25年里占65%,到第三个25年里已占到79%。有人对1900年以来全世界的480项重大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的性质和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原理性成果比例明显下降,重新组合则是产生创新的基本动因。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解放军建军79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