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评论:信息化条件下目标打击新趋向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 09:40 中国国防报 | |
陈家光 吴振学 武卫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目的的转变,以及战争手段的运用受政治因素制约性的增强,信息化战争中作战目标打击呈现出与以往战争迥异的特点。 打击目标明确化。在信息时代,孙子所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思想 打击手段多样化。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作战力量运用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对战场态势共同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中“钢铁”对“ 钢铁”的传统火力打击方式,而是着眼于打击目标的特性,综合运用各种力量,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力求以最小的损耗换取最佳打击效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除了运用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作战目标进行“硬”打击外,还充分运用高技术恐吓军事威胁、舆论欺骗等手段对作战目标进行“软”杀伤。比如,美军通过攻心用间、金钱收买,使得许多伊拉克军官及其下属在巴格达战役打响之后都纷纷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各奔东西,萨达姆的“王牌军”———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蒸发”掉了。 打击力量合理化。伴随着信息系统武器化和武器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战争的操纵者能够根据各军兵种特点,综合发挥各自优长,灵活赋予相应的任务,合理地使用打击力量,从而求得打击实效上的最佳度。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根据空军部队作战位势高,具备很强的精确打击能力和对地支援能力等特点,将隐身性能好、突防能力强的B-1B、F-117轰炸机,主要用于打击萨达姆官邸、复兴党总部、情报总部、外交部、计划部、海关大楼及新闻部等高价值目标;将F-15、F-16等机动性能好、携弹量多的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快速打击共和国卫队这类集团目标和支援地面作战等任务。在第一次“斩首”行动中,为一举摧毁由德国工程师建造的特别加固的地下室,杀死萨达姆,美军有针对性地使用了重达2000磅的“地堡终结者”炸弹。 打击效果可控化。在以往战争中,由于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作战思想等因素的限制,对目标打击往往追求唯多、唯烈的大规模杀伤破坏能力,加之传统的武器装备的精度不高,能量释放缺乏有效控制,因而对作战目标只能实施粗放式的面状打击,有效控制打击效果的难度非常大。但信息化战争中,对作战目标的打击效果趋向可控化。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有效控制打击效果提供了物质基础。海湾战争时期,美军仅使用两枚巡航导弹就成功摧毁了伊拉克的发电厂。另一方面,战争行为更加受到国际法和民众舆论的制约和影响,战争伤亡很容易招致人道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和指责等,这强就要求控制打击效果,减少战争附带伤。在近期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我们竟然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空袭警报响起之后,并没有出现以往那种夺路逃命、万人空巷、躲进掩体的情况,不少人照旧逛商场、溜马路,甚至开音乐会。比如,科索沃战争期间,贝尔格莱德上空响起空袭警报之后,人们仍然神情自若,照样逛街购物。因为人们已知道,战争的组织者为了不招致广泛的道义指责和背上滥杀无辜的罪名,运用“ 长了眼睛”的导弹,能够很大程度地控制打击范围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