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纵横:国产70式自行火箭炮研制历程(组图)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07:24 坦克装甲车辆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雷霆万钧的70式130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二战中,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在战场上以摧枯拉朽、雷霆万钧之势,打得德军闻风丧胆,从此,火箭炮以齐射火力猛、瞬间压制能力强、弹药毁伤威力大而名扬天下,堪称“炮中之王”。二战后,各国竞相发展性能更加先进的火箭炮,特别是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BM一24履带式自行火箭炮,为火箭炮披上了“坚甲”、装上了“铁腿”,使其能够更有效地伴随坦克战斗。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重大转变,快速、及时地封闭入侵之敌的“核突破口”,粉碎敌军集群坦克的大纵深突击,成为全军装甲兵部队战备工作的首要任务。火箭炮不仅能以猛烈和突然的火力有效压制暴露的有生力量和各种工事,而且也是对付敌集群坦克的“杀手锏”——用从天而降的碎甲弹专打敌坦克“天灵盖”、毁伤敌坦克,以短促和密集的弹幕对敌坦克构成强大的震撼,有效迟滞其行动,为我坦克和其他反坦克武器发挥威力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当时装甲兵部队装备的轮式火箭炮,机动能力弱,防护性能差,难以有效伴随坦克作战。为满足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1970年2月,我国决定研制履带式自行火箭炮,从此,一场打造中华第一代铁甲“喀秋莎”的会战,紧张而又秘密地开始了。 (一)“十年磨一剑”,可谓精工细作、精益求精 1970年3月,我国第一代履带式自行火箭炮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当时,我国已经研制出以国产跃进汽车为底盘的130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积累了火箭炮的研发经验,但研制履带式装甲自行火箭炮,对我国兵工科技工作者来说,还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新领域。但是,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深入研究军事需求、全面跟踪国外履带式自行火箭炮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经过反复论证,很快就提交了两套总体论证方案。 第一方案是将国产19管130毫米火箭炮安装在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本刊曾于2005年第10期予以介绍)上,火箭炮的定向器采用机械式的升降装置,射击时由人工升起来,射击完毕后再摇下去。第二方案是将国产23管130毫米火箭炮安装在63式改进型装甲输送车,本刊也曾在2005年第11期介绍)上,火箭炮的定向器则采用先进的液压升降装置。同时,科研人员以这两个方案为蓝图,分别用63式装甲车改装出2辆自行火箭炮的样车。 1970年6月,军方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两种方案的样车进行综合战术技术性能的考察,并观看了2辆样车进行的行驶试验和射击试验演示。演示结束后,专家们认为,两套方案各具特色:机械式升降装置方案所选用的火箭炮体积小、轻便灵活,更适合于安装在装甲车底盘上;液压式升降装置方案所选用的底盘性能好、升降装置技术先进、升降速度快。根据专家的考察意见,军方决定选用液压式升降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同时,吸收机械式升降装置方案中武器站的选配设想。同年9月,科研人员以第一方案为基础修改设计后,又改装出第3辆自行火箭炮样车。该样车采用了63式改进型装甲车底盘和液压式升降装置,安装了19管130毫米火箭炮。新样车试制出来后,科研人员又对其进行了带弹行驶试验和必要的射击补充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自行火箭炮的各项指标基本上满足了军方提出的战技指标要求。 同年10月9日,军委装甲兵同意该型自行火箭炮设计定型,并批准转入小批量试生产。11月14日,国务院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也以批文形式,正式批准1 30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设计定型,同时要求在小批量生产中,对该型自行火箭炮在试制和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加以解决。 按照批准设计定型的样车图纸,科研人员改装出了一批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并于1971年3月交付坦克部队试用。部队接装后经过一段时间试用,发现该型自行火箭炮存在一些问题。国务院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对部队提出的意见高度重视,向有关参研单位下达了“修改设计,逐项攻关,重新研制,并进行严格试验,再重新定型”的指示。在军委装甲兵的直接协助下,从1971年10月开始,科研人员经过7个月的科研攻关、试制,于1972年4月又改装出1辆第二轮样车,并交给坦克部队试用。部队试用后,对改进后的自行火箭炮的战技性能表示满意。1972年10月至12月,该样车进行了设计定型试验,但由于行军固定器工作不可靠,定型试验未能通过。 面对新的难题,科研人员毫不气馁。1973年6月至10月,他们继续攻关,再次修改设计,并改装出第三轮样车。同年12月至1974年3月,样车通过了严格的补充定型试验,具备了设计定型的条件。 1977年10月5日,军委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该型自行火箭炮设计定型,并命名为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产品代号为WZ303。从1979年开始,该型自行火箭炮转入批量生产,并正式装备我军装甲兵部队。该型自行火箭炮与同期装备部队的70—1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一道,构成了“铁甲骑兵”的机动火力突击体系,大大提高了装甲兵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 (二)清秀灵巧的装甲底盘配上可自动升降的武器站,在装甲车辆中可谓“独树一帜” 与70一l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一样,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以下简称130火),也选用了装甲兵大量装备、性能可靠、价廉物美的63式装甲车作为武器平台,武器站则选用了性能可靠的国产19管130毫米火箭炮(H212)。这种平台和武器的搭配方式,在国产装甲车辆中尚属首例,在国外也很少见。130火的外形特征十分明显,与原型装甲车相比,在结构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19管火箭炮稳居装甲车的中央。130火的武器系统由H212火箭炮、液压升降装置和火箭弹等组成。H212火箭炮为当时我军师团一级部队的主力压制火炮,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精度较高、可靠性好等显著特点,将该型火箭炮直接搬上装甲车,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费用。该型火箭炮由定向器、回转盘、高低机、方向机、行军固定器、瞄准装置、调平装置和发火系统等组成。为适应装车需要,该炮的部分结构做了些改动:改进了原炮的行军固定器(固定器的用途与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相同)、拉杆机构和防护盖;改变了瞄准具的安装位置,重新布置了高低机和方向机手轮;在底盘车体上设置了水准仪安装座,同时取消了回转体上的水准座。该炮的操瞄系统与原炮相同,高低机和方向机均为手动操纵;瞄准装置为58式周视瞄准镜、58式标定器和2套电发光照明具。 二是升降式的武器站,高打(射击)低走(行军)很理想。许多读者都知道,由于火箭炮采用的是无后坐的发射原理,因此,射击时尾喷火相当大。为有效避免火箭弹尾喷火对装甲车体的烧蚀,就要尽可能使火箭炮的定向管(火箭炮的发射管只对火箭弹起导向作用,所以叫定向管;而一般榴弹炮的身管不仅要给弹丸定向,还要给它赋予初速,是真正意义上的炮管)远离车体,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它“高高在上”,于是,兵器专家们就为自行火箭炮设计了一个液压式自动升降装置。该装置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是将火箭炮与装甲底盘连接成一体;第二是实现火箭炮的自动升降,射击时液压升降装置将火箭炮定向器升起500毫米,既便于装弹,也使定向管的后部抬高,行军机动时将其降下。液压升降装置包括直流电机、减速箱、齿轮油泵和手动换向阀、直控平衡阀、中压溢流阀、电磁阀、等量油压阀及油缸、滤油器等。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3兆帕,流量为25升/分钟,油箱容量为40升。该装置全部自动化操作,升降速度快,动作准确——火箭炮升起到位时间仅需30秒钟,降下来转为行军状态时间约2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