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生命捍卫和平——追记中国维和人员杜照宇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 20:46 新华网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王经国、谭晶晶、施永才)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天——2006年7月26日。 这一天,一个中国军人的名字——杜照宇,永久地镌刻在了人类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历史丰碑上。
北京时间7月26日凌晨,杜照宇在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希亚姆观察员哨所执行任务时,遭以色列空袭,不幸以身殉职。 在他的家乡济南,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为他布置了一间灵堂;在他曾就读过的军校,战友们无不为他的离去深感悲痛、惋惜;在他工作过的单位,领导、同事说起他的一件件往事,禁不住泪洒衣襟。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时,无数素昧平生的人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杜照宇,年仅34岁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却在深邃无垠的天幕划出一道美丽轨迹。 “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图回报” 杜照宇1972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父亲在四川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工作,他由母亲带着在山东恒台生活。 “照宇很懂事,那时我身体有病,他就每天拎了挺大的篮子去拣树皮和木条,帮我生火做饭。”母亲赵茂华回忆说。 杜照宇从小就想当一名解放军。他在小人书上看到解放军叔叔穿着军装、戴着军帽,很羡慕。于是,他就用柳条折成圈,撑在帽子里,腰里扎一个皮带,模仿解放军的模样到处炫耀。 “考大学时,他一门心思想上军校。”父亲杜战感慨万分,“其实我们希望他能考一所地方大学,但我们最终还是尊重了他的决定。” 杜照宇生性善良,从小就乐于助人。有一次,他想借一位同学的复习书,可那位同学没有借给他,杜照宇很是想不通。父亲便开导他:“帮助别人是好事,但不要去要求别人也一样对你。要知道,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图回报。” 父亲的这段话后来成了杜照宇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寒暑假回家的列车上,他常常把自带的马扎让给别人坐。如果自己先下车,他索性就把马扎送给人家。 在中国驻印度使馆担任武官助理期间,每次国内有代表团来访,他和妻子李玲玲总是在为代表团准备的日用品下面,压一张中文小纸条,方便不懂英文的团员了解物品用途。 刚到印度的人直接饮用生水容易拉肚子。一次,国内一个4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印度,杜照宇和妻子就把使馆所有能烧开水的电热壶全都拿到酒店,把水烧开,又一壶一壶地送到每个房间……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别人托办的事,如果办不好,他会很难受的。”妻子李玲玲说。 “他是一个‘工作狂’” “杜照宇不管见了谁,脸上总带着真诚的笑容。交给他的工作,总会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杜照宇单位的一位领导为失去这位年轻的部属痛心不已:“几年来,他多次参加重大活动,从未出现过问题。” 每次遇到突发性的任务或重要课题,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准是杜照宇。“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认真、敬业。” 同事们说,大家都戏称他是“工作狂”。 毕业后,杜照宇分配至国防部工作。“那时候,我们总想利用节假日组织在北京的同学聚聚,可每次都要到办公室才能找到他。”杜照宇的同事方薇回忆说。 刚到印度使馆的第一天,他连妻子都没有顾得上安顿就跑到办公室熟悉情况去了。 “他读了很多有关印度的书。我们还搜集了很多材料,本来计划着将来写一本关于印度的书。可如今……”李玲玲哽咽着说。 “照宇虽然走了,但我们的心和他永远在一起” 杜照宇所在的希亚姆哨所周边是黎以双方冲突最激烈的地方之一。7月12日冲突爆发后,他们只能待在哨所观察了解情况。 “本来他是可以替换下去的。”曾与杜照宇在黎巴嫩工作和生活的同事郭全良说,杜照宇主动要求留下,让正在生病的澳大利亚籍女观察员和年龄较大的爱尔兰籍观察员先撤下休整。 不幸的是,他们所在的哨所却遭到以色列的空袭。 得知杜照宇及其他3位联合国观察员遇难后,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参谋长利雷将军说:“这是最悲惨的一幕,每一位牺牲的观察员都是我们的亲兄弟。” 杜照宇遇难后,他的全家陷入极度的悲痛中。妻子李玲玲整日以泪洗面;65岁的老父亲杜战拿起了已戒掉20多年的香烟,每天要吸上两包,才能让自己稍稍平静一些;母亲赵茂华一夜之间多了许多白发;刚满两岁的儿子还经常对着爸爸的遗像说:“爸爸回家,皮皮想爸爸!” 在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维和工兵营营长罗富强得知杜照宇遇难的消息后说:“照宇用生命捍卫了和平。虽然他走了,但我们的心和他永远在一起!”(完) 相关专题:解放军建军79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