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毛泽东脱颖而出的原因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4:29 新闻午报

  毛泽东脱颖而出的原因

  毛泽东能在中国共产党最为危急、党内政治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袖,并进而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主要原因有三:

  1.毛泽东超群的智慧与高超的谋略。

  首先是毛泽东天才的军事才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工作是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率部进入井冈山地区,以游击战争开创割据区域,实是别开生面的创举;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控制区域最大,中央苏区成为中共中央的驻地,毛泽东与朱德也成为红军的象征符号。这其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毛受到左倾错误打击得以东山再起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央红军处于绝境时,又是毛泽东挺身而出,率领红军脱离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最终安然到达陕北,重新崛起。毛泽东挽救了党、红军,这没有一点夸张。

  其次是毛泽东的政治才能。在毛泽东领导地位渐趋提升并稳定的过程中,军事才能带来的成就、权威是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即是毛泽东的政治能力即党的绝对领导地位的确定、处理红军与地方的关系、红军的发展与根据地的建设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在建立红色割据区域时,明确提出红军战斗力有赖政治工作的支撑,党的核心地位自基层即开始确立,防备红军混同于一般军阀部队;对于部队中可能存在的农民、小资产阶级习气,毛泽东也是不遗余力地教育、整顿与斗争……毛泽东的政治谋略、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仰、对军队与农民关系的处理,赢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与下层士兵、民众的拥戴。

  再次是毛泽东的领导能力。毛泽东在领导秋收暴动时,仅是中央特派员,到上井冈山时,毛泽东任前委书记也是颇费周章,但毛泽东妥善处理与王佐、袁文才的关系,得以在罗霄山脉站稳脚跟;对于后来上山会师的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也很快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古田会议后,朱德、彭德怀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及至在1933年上海临时中央主要领导人陆续进入中央苏区,毛泽东虽然与左倾中央格格不入,但经过努力,毛泽东还是取得了王稼祥、张闻天、

周恩来的支持;对于与其有领导关系的上级之间的矛盾、分歧,毛泽东亦讲究策略,在不变化根本战略方针的前提下,有限的让步、策略的争取与风险的化解,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到达延安后,他们基本自觉站到毛泽东的旗帜下,毛最终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信服和信仰,成为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

  2.共产国际的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早期,共产国际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力非比寻常。在党内斗争非常尖锐与复杂的状况下,毛泽东能够逐步取得领袖地位,也需要共产国际的谅解、支持甚至帮助,否则其政治前途很难设想。

  毛泽东即使在受到王明、博古严厉打击的危难时刻,共产国际对毛泽东还是支持的,对其在井冈山、中央苏区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抱肯定与赞赏的态度。如1932年秋,在毛泽东与临时中央及苏区中央代表团争论已无法调和时,毛泽东称病告假,博古等有送毛到莫斯科“休养”的打算,但共产国际得悉王明的报告后,反对召回有指挥作战丰富经验的毛泽东,明确指出如此不仅造成队伍内部的分裂,还会直接影响反围剿战争的有效指挥;1934年4月在得知毛泽东被削去军职后,共产国际再次要求临时中央,对毛必须团结。在博古中央取得完全统治地位的六届五中全会上,毛泽东突然晋升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至少在名义上成为中央苏区最高领导人之一,莫斯科还出人意料地将毛泽东、朱德等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都与共产国际的支持有关;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改变,事先没有征得共产国际的意见,事后共产国际对张闻天主党、毛泽东主军的领导体制表示赞赏;在张国焘分裂进入关键时期,从共产国际回来的张浩(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不仅带回了与共产国际联络的电台,而且表态支持毛泽东与张闻天。

  3.一批忠诚的共产党人的帮助。

  毛泽东在逐渐确立军事领袖地位的过程中,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忠诚的共产党人,如朱德、陈毅、彭德怀、徐向前等高级将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还有瞿秋白、李立三等早期领袖。他们与毛泽东有过分歧、争执甚至严重冲突,但一旦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就坚决执行党的决议、方针,在严酷的环境中自觉维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毛泽东在革命与个人命运的关键时期能够正确地、较为顺利地选择道路,走向成功。

  【摘自《新闻午报》;原载《剑虹评论周刊》曹英文】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