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新闻评述 > 正文

真正的威胁: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手段(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7:34 《国际展望》杂志
真正的威胁: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手段(图)

美空军地勤人员为B-52H轰炸机加挂制导炸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作者认为,在改造台海地区作战环境的过程中,中国的长远努力将取决于其外交手段(它以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而不是直接运用其军事能力。中国凭借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而扩大地区影响力,并为其军事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自从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其田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而据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2004年10月报道,中国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约为100亿美元。在中国不断增强区域性经济融合能力的情况下,其2005年1月的月度贸易额前十名的
国家中,有好几个国家都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如日本(与中国的月度贸易额超过140亿美元,位居第3),韩国(77亿多美元,位居第5),新加坡(22亿多美元,位居第7)以及澳大利亚(18亿美元,位居第9)。

  随着中国地区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该地区国家对“台独”的支持度大幅度下降。中国外交政策的主题是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实现和半崛起),即便如此,它仍对周边国家提出了严格要求。2004年,在中国领导人及外交官员与太平洋地区相关国家(包括几个中南美洲国家)的交往中,这些国家都重申遵循“一个中国”政策,并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在这些国家中,有几个国家可能会为协防台湾的美军提供空中力量和后勤保障基地,包括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中国大陆为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孤立“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做出了广泛的努力,包括同越南签署改善关系的联合公报,发出相关声明声称美国传统意义上的盟友将不会帮助(美国)协防台湾等等。在中国领导人与菲律宾领导人就双边贸易问题举行会谈后,新华社发表了事先准备好的社论,宣称菲律宾政府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空军基地距台北约650海里即1200公里)。虽然新加坡陆军多年来一直与台湾军队进行联合训练,但在当时即将就任新加坡总理的李显龙于2004年夏天访问台湾后,中国对新加坡的行动给予了高度重视。新加坡迫于中国的强大压力,极力表明其遵循“一个中国”政策并反对破坏东亚地区稳定的“台独”。台湾当局对新加坡的冷落态度极为愤怒。新加坡距台北约1750海里(约3240公里),其深水良港可停泊美军的核动力航母。

  澳大利亚作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盟友之一,从2004年夏大开始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外交攻势。中、澳于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了双边贸易谈判。在这次谈判中,中国在

台湾问题上获得了澳大利亚方面有利于中国的默认态度,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唐纳指出,澳大利亚将不会协防台湾。而澳大利亚总理此后很快声明,澳大利亚将严格遵守《澳新美条约》的有关要求。但随后它于2004年9月拒绝了一位台湾“政府部长”的访问请求,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它表明堪培拉不愿激怒作为经贸伙伴的中国。2005年2月,澳大利亚还公开声明,它不会反对欧盟拟解除的对华武器禁运。2005年3月,中国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对澳大利亚方面作出了最为强硬的表态。这位官员明确指出,澳大利亚在履行《澳新美条约》时,必须“谨慎地”考虑到中国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可能发生的相互冲突。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是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最坚定的盟友之一,他作出了存在略微差异的精心表述,暗示澳大利亚将在与台湾相关的冲突中向美国提供支援,但同时又声称这种冲突不可能发生,从而有意低估澳大利亚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日本政府对美国的相应计划给予了最大支持,前者于2005年2月与美国发表共同声明,声称台湾海峡是美日双方的“共同战略目标”。虽然日本并未正式提出对解决台海两岸的分歧承担相应责任。虽然中国仍是日本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中国充满自信的崛起加之朝鲜方面采取的挑衅行为,促使日本政府放弃其传统的和平主义姿态。与担忧日本复兴的其他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所不同的是,台湾更愿意接受来自日本的支援。上述美日联合声明在对中国大陆提出尖锐批评的同时,也明确显示出日本愿意帮助美国协防台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