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高手的选择:美国海豹特种部队用刀史(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09:39 少年科学画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少年科学画报》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杨圣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早期水下爆破大队(UDTs,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 水下爆破大队最早使用的刀具是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于1943年11月配发给水手使用的Mark 1型海军匕首。该匕首有13厘米长的刀刃,握柄部分顶端由铝质材料制成,握把缠绕有皮革并且用金属钢质材料固定包扎。单面刀刃的该款作战格斗刀很像当时民用市场上出售的猎刀,但是为了进行区别,海军在自己的刀刃和握把之间的刀面上刻上了“U.S.N .MARK1”的标记铭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多的Mark1型刀的定制合同,很多刀匠师都参与了该型刀的制作和改进,虽然外形和整体效果基本一致,但是握把部分的材料各不相同,除握把顶端的铝质材料外,木材、塑料、钢材均被使用过,但是这些衍生型都沿用相同的名称,并且有两种不一样的刀鞘设计,水下爆破大队的队员们只选择了其中的一种,因为其刀鞘外形比较适合水下和两栖侦察的任务需要。Mark1型的量产刀鞘使用皮革制成,但是由于水下爆破大队成员需要长时间的将刀具浸泡在水中,海水的盐份会很快侵蚀入刀鞘从而影响刀具的性能。由此塑料纤维质地的刀鞘在竞争中胜出,因为它可以很好地防水保护刀具,从而被水下爆破大队成员广泛接受。但是在使用中, Mark1型刀具很快就被指其刀刃设计有着许多缺点:主要是该型刀的刀刃设计属于轻型化和灵巧化,而没有强化使用设计,所以在进行一些例如开箱子或者开启包装的作业中,该型刀的刀刃过短,不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而作为战时工业产品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刀刃材料和不同的型号造成不能满足各种海军行动人员的具体要求,所以当时的美国海军不得不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接触,以共享海军陆战队在刀具方面的优势和经验。 美国卡米勒斯刀具公司(Camillus Cutlery Company)在1942年12月,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了一款多功能样刀,该刀同时可以作为近战格斗的徒手冷兵器。后来该刀被海军陆战队列为编号USMC#1219C2c,并且正式进行批量生产。此型刀的大量外形设计均采用了Mark1型刀的原始设计,但是改良后的该型刀,刀刃长度为17.8厘米,皮革制握把上设计出五条横向凹槽,以提供更多的实用功能。而刀刃的设计也在满足轻量化和强度的双重要求下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平衡点。随后,海军将此款刀具命名为Mark2型,而国卡米勒斯刀具公司也成为了该型刀的第一家授权制造商,但是由于海军陆战队的需要数量很难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海军陆战队同时允许联合刀具公司(Union Cutlery)生产该刀,由于他们已经拥有一系列刀具称为Ka-Bar,而这批刀具供应给海军陆战队,所以他们在每把该公司生产的刀具上刻上U.S.M.C.的铭文,而在刀面的背部刻上Ka-Bar的字样,至此Ka-Bar成了可以和海军款的Mark2交互使用的一款综合性能刀具。海军型的Mark2型刀沿用了Mark1后期使用的灰色塑料刀鞘,从而满足海军行动人员的特别要求。虽然刀鞘方面已经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当时的海水腐蚀生锈问题,但是由于Mark1和Mark2都使用了碳素钢的刀身,即便塑料刀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水下爆破大队成员长时间使用还是造成刀身迅速生锈的问题。为了将海水腐蚀问题减少到最小程度,以满足海军水下爆破大队的使用要求,联合刀具公司为水下爆破大队专门设计了一款Bright Mark2型特种刀具。该型刀的所有金属部分由铬合金制成,由于当时的水下爆破大队被安排不要和敌人发生任何正面接触,所以刀具的要求也就是他们个人对于武器的全部要求。因此此款刀具在Mark2的基础上成为了第一款为水下爆破大队成员们专门设计的刀具。由于当时水下爆破大队队员的数量非常有限,此款刀具的生产数量据推测应该在100把左右。此款刀另一个特点在刀柄握把,水下爆破大队的特制刀柄握把没有像量产的海军陆战队Ka-Bar刀具一样有五条横向凹槽,而是采用了平滑表面的握把,这样的设计主要是避免更多的海水顺着凹槽而腐蚀刀具本身,同时皮质刀鞘本身也经过了一道很考究的漆面处理,以保证海水对刀鞘的侵蚀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保护刀具本身。 相关专题:少年科学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