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演习场面冷清 更具激烈性威胁性(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 09:21 中国国防报 | ||||||||
王辉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我军举行的几场大规模军事演习,也观看了外军近年来军事演习的一些录像。应当说,这些演习所体现的作战思想、作战方式、作战程序等,大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也有一些同志总感到不“过瘾”,认为搞的有点“冷清”,缺乏应有的战场“气氛”。其实,在“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的今天,演习场上的这种“冷清”,
信息化条件下的演兵场虽缺乏了往日万炮齐发的饱和轰炸和面积压制的“热闹”,但更具摧毁性 依笔者拙见,现代演习场上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导的精确火力战成为主要打击方式。这种打击方式虽然火力密度不大,但打击精度却很高,不管距离远近,只要是暴露的目标,基本就会被摧毁,充分显示了高技术兵器的巨大威力。这样一来,省略了过去演习场上成片、成群、成批次的爆炸场面,战场明显有些“冷清”。但这种“冷清”恰是信息化战场的真实反映。据资料介绍,目前携带常规弹头的精确制导武器,可使作战效能提高100-1000倍。从具体武器讲,一架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出动一次,投弹两枚,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B-17轰炸机出动4500架次,投弹9000枚的效果。从战争实践看,1972年以前,美军出动飞机600多架,投弹数千吨,损失飞机18架,轰炸越南的清河大桥,而大桥却安然无恙。而1972年仅一次出动飞机12架,使用激光制导炸弹2枚,大桥就被炸毁。因此,精确火力战的出现必然会使战场较以往显得“冷清”,但这种“冷清”并不意味着战场对抗的激烈程度降低了,而是战场摧毁力在大幅增加的表现。 信息化条件下的演兵场虽缺乏了往日大规模兵力集群攻防的“气势”,但更具激烈性 “多兵之旅必胜”这是以往战争制胜的法则之一;而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采取大密度的集群式攻防行动,则是以往作战行动的基本战法。体现在训练场上的演习,则是人力密集型的人海战术——进攻是密集队形的层层围点式的“硬啃”;防御是密集队形的步步为营式的节节抗击,演的是集中兵力攻防,摆的是密集布阵,体现了大规模集群式作战的“气势”。而今,在对敌方的各主要目标进行精确火力打击后,通常只有少部分兵力搭乘直升机、装甲战车等实施攻击或防御行动,地面上行动的兵力兵器更是不断减少,达到营、团规模已不多见,战场的确显得“冷清”。 实际上,这种冷清是十分正常的。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是信息战,战场主要打击目标不再是敌人的有生力量和重兵集团,而是对方的战场认识系统、通信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这“三大系统”。只要把敌人的战场认识系统打“瞎”,通信系统打“聋”,指挥控制系统打“瘫”,就会赢得战场主动权,尽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因此,以往大兵团进行的密集攻击和防御的场面很少出现在演习场上,由精兵利器展开的攻防行动虽显“冷清”,但确是未来信息化战场的真实写照,而且对抗行动更灵活、更激烈,也更有效。 信息化条件下的演兵场虽缺乏了往日兵力火力攻防为主的“惨烈争夺”,但“软硬结合”的作战行动更具威胁性 以往演兵场上,进攻开始的序曲是长时间、高密度的火力准备,正可谓炮火连天,硝烟遮日,硬打击的场面火爆异常。而现在的演习场上,作战行动的开路先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干扰与电子压制,打的是悄无声息的信息战、电子战、网络战,夺占的空间则是无影无踪的网络、电磁及心理空间。表面上看,“惨烈度”确实不如当年。 不过,这种演习虽然不同以往以兵力和火力为主的硬打击来的“惨烈”,进攻作战中也不再逐次推进层层“啃”,防御作战也难见逐步抗击节节顶,失去了人力密集型进攻与防守的热闹场面,使演习缺乏了以往的“看点”。然而,正是这种似乎没有“看点”的演习,却反映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走势之一,既软硬结合,甚至是杀人于无形的信息战、心理战、网络战开始登上战争舞台并大显神威,成为克敌制胜的“撒手锏”之一。 相关专题: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