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解放军强五攻击机群演练超低空跨海突击(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07:13 《国际展望》杂志
解放军强五攻击机群演练超低空跨海突击(组图)

解放军强五攻击机机群待命出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南京战区航空兵某团轰炸实弹演习现场

  编者按:这是一个属于空中力量的时代,一支高效的进攻型空军以其强大的战场支配
能力,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空中力量的战场支配力主要通过对地攻击来实现。因此,对地攻击能力的强弱成为判断空中力量攻击性的标准。我人民空军部队的对地攻击能力一直是广大军事爱好者关心的问题,本刊特刊登这篇来自南空强击机团训练现场独家现场报道,为广大读者带来我强击机部队超低空跨海轰炸实弹演习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在编辑过程中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口本刊特约记者 颜新文 廖启荣

  摄影报道 颜新文 廖启荣

  夏日的江南,遍地流火。南空航空兵某团官兵从东南沿海某地整建制机动转场至长江北岸某内陆机场驻训,准备对“敌”某岛上陌生目标实施“全饱和”、“地毯式”实弹轰炸。数十架挂装航空炸弹的强击机成半弧形列阵,昂首向天。

  上午10时许,气象报告,汪洋湖水中的“敌岛”天气状况转好,原先笼罩在岛屿上空的水气正被越来越强烈的太阳光线酷晒得踪影全无。天高云淡,正是“砺剑”的好机会。随着指挥员何铨寿副师长“出击”的命令,停机坪上蓦地响起了轰隆隆的战机嗥叫声。不一会儿,数架战机渐次快速地滑上跑道,呼啸着直刺万里云天。

  ★多波次越低空轰炸

  战斗即将打响,指挥塔台上处处笼罩着紧张的战斗气氛。担负这次演练任务的何副师长,一边沉着指挥,通过无线话筒发出一道道简洁的指令,一边目不转睛地紧盯着眼前偌大的显示荧屏,注视着飞机的航迹。

  为了确保对“敌岛”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我方在制定作战预案时,就确定了每批四机编队突进,借助并利用长江沿岸山峦起伏的有利地形,超低空逼近战区。

  驾驶首批突击机群编队长机的是有着2000多小时飞行经历的特级飞行员、某团团长金飞龙,此时,正用鹰一样的双眼紧盯着茫茫远天机翼下,是起伏的群山、翠绿的山谷、潺潺的流水……收回放牧的思绪,他用双眼余光一瞥仪表盘,猛地一压杆,但见机头一沉,“群鹰”轰鸣掠过江堤,紧贴着偌火的湖面急速前行,悄悄地逼近位于湖中央的“敌岛”。

  凌空湖面,水天一色,尤其超低空飞行时,很容易产生错觉,没有丰富的飞行经验,很难胜任。令天的攻击,对该航空兵团来说,意义非凡。指挥员和所有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在跨入座舱前就“狠”下决心:“首发命中,首攻成功!”为此,肩负第一批突击任务的飞行员中,除了团长金飞龙,驾驶其它三架战机的都是各飞行大队的领导和骨干。一路上,四机密切协同,默契配合。鹰群低空掠过广阔湖面的场面颇为壮观。

  渐渐地,“鹰群”已逼近“敌岛”。这时,“敌”似有所察觉,配备在岛上的防空雷达急速旋转,高炮和地空导弹昂首向天……

  “不好”,几乎同时,首批四架战机告警系统发出强信号提示,我机正被敌地面防空火力系统锁定。说时迟、那时快,霎那之间,只见长机金飞龙不慌不忙,带领编队再次压低机头,下降高度,飞机与湖面贴得更近了……海天问,只见白茫茫一片。“敌”雷达费尽心力搜索了一遍又一遍,硬是没有找到我机的一丝踪影。蓦地,接近“敌岛”的我四机编队一个急速跃升,一边释放干扰弹,一边调整飞行状态,并牢牢地锁定“敌”目标。

  “攻击……攻击……攻击……”随着指挥员一声迅捷的令下,四机成一字长蛇形剑指敌岛,一枚枚航空炸弹如离弦之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直愣愣地砸到“敌岛”上。顿时,火光四起,尘土飞扬。紧接着,第二架、第三架……爆炸声如雷轰顶,掀起高高扬起的尘土,地面上一门门火炮、一辆辆战车、一部部雷达……所有“敌”武器装备在我空中火力的猛力打击下,变成了一堆堆废铜烂铁。

  这天,从上午10时至傍晚时分,我航空兵某团共出动6批战机,多波次对“敌.岛”目标实施“灭顶式”打击。至此,该团年度“跨海轰炸实弹射击”训练任务宣告圆满成功。

  ★请战=机遇+挑战

  这次精彩的跨海轰炸实弹射击训练只是该航空兵团多年来为实战做准备,艰苦训练的一个缩影。在从“训练团”向“战斗团”转型的过程中,全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该团飞行3大队是全团成功转型的典范。3大队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军事训练各个环节,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勇挑重担,力创第一。大队不仅担负了团首批应急小分队,在上级组织的轰炸射击实弹检验性考核中包揽两个第一,还多次完成上级交赋的新战法试训、实兵实弹演习、执行战备和新员带教等任务,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落实《纲要》先进单位。

  一次实兵实弹战术课目考核讲评时,考核组组长、师副参谋长对担负飞行任务的3大队的出色表现赞不绝口,连说了“三个没想到”:“刚跨入‘战斗团’仅半年,小分队理论基础如此扎实,没想到;技战术运用水平这么高这么合理,没想到;战法创新速度这么快,没想到!”

  原来,上级组织对3大队的这次考核是在他们担负团首批应急小分队后仅半年时间实施的。出人意料的是,3大队在如此短的时问里一举取得了航空理论考试、战术理论考试、特情演练考试全优的优异成绩。在对抗演练中,参演机组战法运用得当,实施海上超低空出航,保持无线电静默,合理利用电子干扰设备,成功突防雷达控制区,准时到达指定区域,对预定目标进行了精确攻击,达到了上级提出的首次进入、首攻命中的要求。

  2003年对于3大队来说是脱胎换骨的一年。那是他们随所在团从“训练型”向“战斗型”转型的第一年。什么样的团队才算是一个战斗团?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战斗员?面临部队转型,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行动和成果来诠释团队转型?一系列问题在大队“一班人”

  的心头缠绕。他们意识到,按照战斗团标准组建一支平时过得硬,战时打得赢的应急小分队,是团队走向转型的第一步。

  3大队由于一直担负新员培训任务,懂战术、会战法的飞行骨干少,大部分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都处在爬坡阶段。而且,在日常训练中,每个飞行员根据自身的技术状况,都有着各自既定的任务。将应急小分队这样特殊的任务按下来,无异于给当前本就紧张的新员技术带教凭添困难。

  “没有权威,怎么办?没有战法研究的实例,怎么办?没有小分队执行任务的经验,怎么办?”将困难上交,还是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是等着上级帮带指导,还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班人”考虑了几天,最终统一了认识:没有权威我们可以请,没有战法研究的实例我们可以学,没有执行任务的经验我们可以问。大队干部分头动作,大队长向在战斗团飞行的同学请教,副大队长则想到了刚从战斗团调到一大队来的另一名副大队长……大队的小分队训练和建设稳步展开,飞行员拿出休息时间深钻细研,从理论计算到模拟演练,从起飞到进入、实施攻击到退出

  航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研究,一个数据一个数据论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琢磨,凭着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走出了“以课题带动战法、以任务牵引训练、以创新谋求发展”的路子,为全团开展战法普训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

  ★轰炸射击实弹考核连夺两个第一

  2005年,为了检验强击、轰炸两种机型部队的战术训练成果,空军决定组织“实弹射击、轰炸考核对抗竞赛”。大队提出了“大对抗”——在靶场成绩上对抗,在训练作风上对抗,在精神一致上对抗,在整体战斗力上对抗的口号,确立了轰炸、射击“零径差”的目标,并要求部队以对抗的状态训练,以实战的背景训练,以打赢的决心训练。实弹训练中,他们遵循科学规律,严密监控质量,逐步加大难度、强度。每次实弹训练结束后,大队都组织参训人员集体“会诊”,查找技术上的弱点,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方法。

  一个个架次试飞,一滴滴汗水的付出,使他们很快结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队轰炸平均径差由原来的30多米缩小到20米、10米、6米、5米……射击平均径差由以前的20米缩小到10米、7米、5米、4米……

  尽管大队的轰炸射击成绩在稳步提高,“一班人”却没有就此满足,为了提高首次进入的命中率,稳定每架次成绩,他们又先后组织开展了十余次技术研究、交流活动。但是,飞机在空中飞行,可变因素多,每次进入的数据细节不同,如何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形成一套简明有效的修正方法?2005年6月25日,又是一个例行的技术研究会,大家各抒己见,各有各的依据和体会,中队长郑利鹏想到了矩阵运算,副教导员吴天权想到了三点定位,副大队长余斌想到了目视修正,大队长张文忠想到了连线卡边……大家争论的日的是一致的——如何提高命中率,可观点既有交叉又有分歧,哪一种意见最理想最科学呢?会议从开始的潜心交流演变到了后来的据理争执,但在一旁静观的大队长张文忠并没有要压下火药味的意思,而是引导大家在争执中寻找对方所提方法的弱点和不足,积极论证完善自己的观点。

  一次次研究,一次次实践,大队的轰炸、射击成绩不断提高,结果,在军区空军组织的实弹轰炸射击考核中,中队长时君华获得了个人第一名,在空军组织的实弹轰炸射击考核中,大队长张文忠获得了个人第一名,副教导员吴天权获得了个人第三名。

  ★锐意创新

  2006年1月12日,天下着阴雨,格外有一丝寒意,但在3大队飞行讲评室,可是另一番景象。一位年轻的中尉飞行员站在黑板前,侃侃而谈,时而画线圈点,时而双手比拟飞行动作,镇静自若的讲授“编队飞行中常见问题处置”。上至大校、下到中尉,都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会意一笑。

  飞行副教导员提问:“按你的思路,双机盘旋时如果出现僚机冲前,那就必须得分开吗7”

  “不一定,如果僚机及时减小角速度,让轨迹走外半径的话……”

  同批爬坡的飞行员问“这样处置,僚机在再次进入正常编队位置时,很难一次性占稳,而且容易产生危险动作,我认为……”

  原来,在飞行大队,类似的技术研究和准备经常搞,同样的课题重复研究了多少遍,大家难免产生了厌烦情绪。在前不久的一次技术准备会上,大队长张文忠征求飞行员对现行技术研究和飞行准备方法的看法时,大家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形式

  单一,思想麻木,时间疲劳,准备效益偏低。”为了改革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老方法,大队“一班人”多次深入研究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探索了以灵活形式带动整体准备质量提高的新方法,即:把实施方法上的灵活性带进来,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带进来,把为实现统一目标而形成的团队凝聚力带进来,把在管理中形成的良好氛围带进来。他们还注意将“一言堂”改为“群英会”,把以往单纯的“干部讲解”改为“共同讨论”,把技术研究内容分解成小块,分给飞行员,让他们去准备,然后再组织大队人员进行研究,最后由大队领导干部点评。

  除了每次下达任务后大队干部在讲解时强调一些技术重点、难点,安全注意事项外,他们还合理利用晚上时间,抽出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组织重点难点讨论,专门让飞行员介绍自己的准备情况,体会、疑惑及心得。这样一来,把被动说教变成了互动学习,使老课题添加了新视角,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使飞行员热情大增。不变的课题有了新的形式,重复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活力,技术研究和准备的效果明显提高。

  新年开飞期间,由于间断时间较长,一些新飞行员普遍存在着起落质量不高的问题。

  “不能搞这些搞了无数遍的研究了?”张文忠决定采取新的技术研究手段:“你来!”他冲着坐在对面的一名刚进入战术改装的新飞行员说。 给四名新员逐人分配任务后,他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任务惊得呆了一下,但最终还是通过积极的研究,并在其他同志的提醒补充下,完成了研究,巩固提高了准备质量。

  准备方法要讲灵活,但飞行却是绝对严肃的。对待飞行问题,他们一贯坚持把苗头当问题看,把问题当征候看。一个飞行日,一名新员发生了编队时僚机无线电故障,着陆听不到指挥的情况下,速度偏小和飞机接地位置靠后的问题,大队干部针对他在没摸透气象的情况下就盲目将速度调小的问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并专门组织安全整顿,由当事人针对调速小容易引发的“掉、蹲、擦”等问题作专题研究,针对问题,开展了技术讨论和特情演练。就是凭借这种务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灵活的方法,大队连续29年保证了安全,杜绝了较大飞行问题的发生。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