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而不乱——经历黎以炮火的中国维和工兵营见闻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15:45 新华网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通讯:紧张有序,战而不乱——经历黎以炮火的中国维和工兵营见闻 新华网贝鲁特9月2日电(记者张雨虹 潘立文 李腾)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中国工兵营的营地就建在黎南边境地区的一处山头上,那里是黎以冲突的前沿,来自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炮弹经常在营地周围爆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工兵营的战士们出色地完成了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维和部队司令部交给他们的各项任务,充分展现了中国维和军人的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工兵营驻地进行采访。在经历了长达1个多月的炮火洗礼后,维和官兵们难得有空坐下来,详细讲述他们的战地生活。 40岁的排爆连连长陈代荣一再向记者赞扬战士们的出色表现,“这些小伙子真是不错,从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以来,他们已经成功排除300多枚‘哑弹’,其中有很多都是极难处理的子母弹”。 陈连长介绍说,排爆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因为各国制造的炮弹和炸弹在内部结构、爆炸原理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排爆士兵沉着冷静、胆大心细,而在战火中排爆更是难上加难了。 陈连长说:“有时我们在地面排爆,头上飞着以色列的战机,爆炸声就在附近响起。”黎南地区炎热的天气也增加了排爆难度。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作业,身穿厚重防护服的战士们往往全身大汗淋漓。 来到工程连,连长张胜利告诉记者:“有一次在执行修路任务返回时,以军飞机正朝我们前方一二百米的一处树林扫射。由于道路狭窄,我们的车队进退两难,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真是太危险了。” “还有一次,以军装甲车和真主党武装在我们行进的道路两侧发生激烈交火。为冲出火力网,我们只得拉大车距,拼命往前冲,”张连长回忆说。 炊事班是工兵营后勤保障最重要的部门之一。黎以冲突爆发后,有时炸弹就落在距离营区不到10米的地方。炊事班的小伙子们身穿防弹服、头戴钢盔,一顿饭做下来浑身早已湿透,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令炊事班为难的是,由于冲突,许多蔬菜无法运抵营地,这让炊事员颇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但看到战友们每天在外面执行任务十分辛苦,炊事班仍想方设法,将从国内带来的各种干菜、豆皮做成可口的饭菜,尽可能地变换口味。 除了炊事班,工兵营的 医院也是坚守在地面工作的重要部门。工兵营营长罗富强原本想让医院搬入地下掩体,但院长周田华考虑到医院设备较多,搬入掩体不利于工作,于是坚持留在地面。记者走进医院,只见一切整洁有序,军医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罗营长告诉记者,为保障人员安全,除了哨兵,所有维和官兵晚上都要进入地下掩体。但即使在地下,他们仍能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有时还会感到掩体在晃动。刚开始,有的战士不习惯,睡不好觉,但过了几天大家就习惯了。如今,战士们已适应了地下的生活。 “发扬优良传统、维护世界和平、争取更大光荣”。在结束了一天的采访离开工兵营时,记者在操场上看到这条醒目的标语。中国维和军人正是以此为准则,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黎巴嫩战区,冒着炮火,尽职尽责地完成着神圣使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