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7对未来第五代战斗机的影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 07:21 《国际展望》杂志
S-37对未来第五代战斗机的影响(图)
美国空军F-22A猛禽四机飞抵日本

  续航能力和起降性能

  这两项性能在原来ATF的设计要求中都有明确指标。但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重量、价格的影响,使得美国空军最终放宽了对ATF起降性能的要求。而I一90和MFI也对飞机续航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是这个指标高得吓人。由于迄今没有准确可靠的数据,所以很难说这三种飞机在续航能力方面的表现孰优孰劣。只能说,S一37较大的机翼展弦比有利于提高续航能力。

  起降性能方面,机动性好的飞机一般表现也不差。而S一37预计可用升力系数较大,因此可能表现稍好。至于野战起降能力,则是苏/俄前线作战飞机的“独门武功”,为美式战机所无。

  综上所述,如果和ATF的两个对手比较,大致可以说,S-37和YF一23A分别处于天平的两端,而YF一22A则处于天平中间位置S一37偏重机动性和大迎角操纵性,包线左端性能突出;YF一23A突出隐身和

超音速性能,包线右端性能突出;YF一22A则相对均衡,也许在极限区域的性能不如前两者,但综合性能水平可能是最佳的。

  但是,笔者并不认为S一37的不均衡设计是源自苏/俄空军作战理论。事实上,从前面的特点对比可以看到,S一37的设计重点选择:YF一22A相当接近。它的不均衡,主要来自苏/俄航空技术的实际水平。换句话说,如果苏霍伊拥有洛克希德的技术和资金,设计出来的很可能就是一架“猛禽斯基”。

  S-37对未来第五代战斗机的影响

  按照苏霍伊方面的说法,S一37将充当未来多用途前线战斗机(PAKFA)的试验平台。若此说属实,那么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相应的联系,否则苏霍伊本身就有不少试验机,不必动用S一37。 从设计特点可以了解到,S一37和现役飞机相比,主要验证技术包括:前掠翼特性,大迎角飞行特性及其控制,三翼面布局的实际应用评估(和苏-35等改装机不同,S一37的三翼面是飞机研制之初就有所考虑,对三翼面布局的评估更准确),隐身特性研究(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的实际应用),曾经计划但未能实现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由于前掠翼技术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未来应用于PAKFA的可能性不大,但其它的验证技术却完全可能在PAKFA上得到采用。

  对于PAKFA,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机设计重点优先级的排序,特别是隐身和机动性如何权衡的问题。目前对PAKFA的猜测一般是基于苏霍伊T一50方案,而外界绘制的T一50想象图基本上是F/A一22的翻版,说是“猛禽斯基”也不为过。不过,笔者对此表示怀疑。如果T一50真的在气动设计上模仿F一22A,那就意味着两件事:其一,俄罗斯的隐身相关技术和工艺已经达到至少是接近美国90年代初的水准,并且PAKFA对隐身的要求有了量级的提高;其二,苏霍伊的气动技术研究有了阶段性的进展,不必使用复杂的三翼面布局也能保证堪与F一22A匹敌的常规/非常规机动性和大迎角可操纵性。

  然而,对隐身要求越高,价格也越贵,即使苏霍伊的方案能达到F-22A的隐身水平,以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不可能支持购买F一22A这种价位的战斗机。另一方面,总师的观点和技术储备对飞机布局选择影响极大——以苏霍伊这些年来不断推出三翼面战斗机改型来看,很难相信他们会突然在PAKFA上改弦易辙。此外,近年来一直有报道说苏霍伊设计局在拉拢更多的伙伴参与PAKFA项目,而这些伙伴考虑的方案中也有三翼面布局,这未必都是巧合。

  结语

  笔者认为,基于民族自尊心、未来作战要求以及经济实力的考虑,PAKFA的设计指标即使无法与F一22A抗衡,至少也要压倒欧洲两风。PAKFA可能采用有限外形隐身为辅、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为主的方式来控制主要方向的RCS,争取比当前两风和S一37再低一个量级。在气动布局选择上,可能还是三翼面布局——虽然鸭翼对前向雷达散射有不利影响,但随隐身要求的不同,影响也有不同。如果留里卡一土星设计局的

发动机和喷管研制进展顺利,PAKFA有可能采用S-37和1.44当年预想安装的二元推力矢量喷管。除了不采用前掠翼外,这种飞机可能更像S一37的隐身版。也只有如此,S一37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不管最后PAKFA演变成什么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身上倾注了苏霍伊设计人员20余年来所付出的心血,它将继续完成“金雕”未能实现的梦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