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周边军情 > 正文

日本防卫厅将升级为防卫省 外相称有能力造核弹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8:47 人民网
日本防卫厅将升级为防卫省外相称有能力造核弹

陆上自卫队第2师团士兵冬季训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人民网12月1日讯 日本国会众议院日前通过法案,正式将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国防部)。这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首次设立内阁部长级最高国防事务机构。根据1947年美国帮助制定的日本《和平宪法》,日本只设有低于内阁部长级的“防卫厅”,日本军队则被冠以“自卫队”的名称。如果上述法案获得日本参议院批准,日本今后将再次拥有“国防部长”这个颇为关键的内阁成员,并且在制定防务预算的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但日本自卫队暂时不会改名。

  据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领导的自由民主党及其盟友,还有日本最大的反对党民主党都积极支持将防卫厅升级的做法,该法案因此在众议院获得高票通过。目前,这个法案将被送到日本参议院进行审批,由于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在其中同样占据多数席位,因此防卫厅升级的法案获得通过已成定局。安倍希望,能在12月15日国会休会前完成让防卫厅升级的法律准备工作。此外,这位日本首相还希望能通过修改宪法,让日本自卫队重新变成一个全功能的“军队”重放国际舞台。

  法新社指出,尽管日本军队名为“自卫队”,但其军费开支稳居世界前列,年度总金额高达416亿美元,因此引起很多曾遭受过日本侵略国家的不安。除此之外,日本外相麻生太郎30日在国会安全委员会称,日本“有能力制造核武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马上计划拥有核武器”。此前麻生多次表示,希望日本国会能重新修订有关核武器的立场。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弹袭击的国家,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无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开发也不允许在其领土部署核武器。

  麻生认为,出于自卫目的,日本拥有“最少量”的军事力量无可厚非,也不违反宪法的有关规定。他随之强调,为了自卫,日本甚至可以拥有“少量核武器”。针对上述看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日本不会改变自己现有的核政策,更不会考虑修订“无核三原则”。日本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中规定,日本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尽管如此,日本仍担心,朝鲜可能使用远程弹道导弹携带核武器攻击日本本土目标,因此积极加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除了麻生外,日本防卫厅长官上月也曾表示,该国拥有先进技术和成熟的导弹系统,因此完全可能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潜力。专家指出,如此鼓吹讨论核武装问题的真实目的,并非是要在现阶段做出核武装决策,而是企图打破国民对核武器的心理禁忌,为未来日本选择核武装政策做民意铺垫。此外,日本政界一些政客发起核武装讨论是靠炒作敏感议题捞取政治人气,扩大选举利益。日本首相安倍则强调,虽然日本无意修改和平宪法,但自己并不限制手下“讨论有关核武器的问题”。

  其实,从经济及技术角度看,如今日本要制造核武器并不存在大的难题,真正的障碍在于决策上面临的政治制约和巨大的战略风险。首先,日本发展核武器面临强大的民意阻力。时至今日,“反核”思潮仍在日本社会占据主流地位。其次,日本发展核武器还面临一系列法律制约。日本现行《原子能基本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原子能的研究、开发及利用,仅限于和平目的”。此外,日本“无核三原则”及其参加的《防止核扩散条约》、《全面核禁试条约》均得到国会批准。

  日本发展核武器还面临着巨大的战略风险。从军事角度看,核武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与有核国家保持“核恐怖平衡”,以遏制他国可能发动的核打击活动。然而,日本自身国土面积狭小,人口高度集中,其中仅仅东京一地就集中了全国人口的10%以上,抗核打击能力极弱 。所以,无论日本拥有多少核武器,都难以有效维持同他国的“核遏制力平衡”。而且,一旦装备核武器,日本自然成为其他有核国家的战略威慑对象――日本的国家安全反而可能因此变得更加脆弱。

  从外交角度看,相互提供“基地”和“核保护伞”是日美同盟的两大基石。日本自行发展核武装意味着脱离美国的“核保护伞”,此举必将从根本上动摇现行日美安保体制。另外,实现核武装还将使日本战后苦心经营的“反核国家”、“和平国家”的形象荡然无存。因此有日本专家指出,如果那样的话,“今后我国不管怎么高唱‘削减废除核武器’都不会再有国家响应。国家的国际存在价值将被明显削弱”,“不可能再受人尊敬”。因此,“日本发展核弹是极其不明智的战略”。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正在拿“核武装讨论”作为外交牌、战略牌来打,其主要目的在于,敦促美国强化对日本的核保护伞承诺,带有打战略“预防针”的味道。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