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新浪军事

演练场内硝烟弥漫 外军学员在中国学扫雷本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12:07 中国青年报
演练场内硝烟弥漫外军学员在中国学扫雷本领
中国工兵进行搜排地雷的训练(资料图片)

  2006年9月至12月,应黎巴嫩、约旦政府请求,中国政府举办了第三次人道主义扫雷培训班。黎巴嫩、约旦两国40名学员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受训。

  2006年12月20日,世界扫雷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8时许,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的腾空而起,位于华东某军事演练场内硝烟弥漫,各种爆炸声连绵不断。来自黎巴嫩、约旦两国的40名扫雷学员,经过为期3个月的扫雷技术培训后,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扫雷专家的指导下,正进行扫雷综合演练。

  “演练开始!”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名外军学员在中国扫雷专家的指导下,携带新型扫雷爆破筒,紧张有序地奔赴作业地点,设置完毕后迅速撤离。“起爆”令下,随着一声声巨响,浓烟散尽,只见前方雷区中被炸出一条50米纵深、两米宽的作业通道,赢得在场观摩人员雷鸣般的掌声。

  为了使参训的外军学员能够尽快掌握扫雷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并能学会战后大面积扫雷行动的组织指挥与实施,承担这次培训任务的中国扫雷专家们,想方设法,克服了重重困难。

  培训学习,理论教学是必要的第一课。在以往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各国选派的学员数量少、英语能力较好,教员用汉语教学只用一名翻译便可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这次教学中,所有学员的母语均是阿拉伯语,且40人中17人是中学文化程度,英语水平普遍很低。要搞好教学,需要两种语言的翻译,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再将英文翻译成阿拉伯语,不仅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和投入,也容易影响到教学效果。

  为避免在教学中因语言交流障碍而影响效果,该学院的专家教授利用暑假加班加点,整理编写了40万字的人道主义扫雷技术教材,并全部翻译为50余万字的英文教材,将100多个中文课件全部译成英文课件,保证了培训班的顺利开课。他们还挑选了7名英语水平、专业能力很强的教员,进行英语教学,减少了翻译环节,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培训班理论教学课开始后,教员们采取示范讲解、分组教学等方法,将学员分层次编班,由英语水平较好、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学员轮流担当课堂翻译,将英语教学翻译成阿拉伯语,终于成功地解决了语言交流问题。

  培训中,中国的扫雷技术水平也令外军学员叹为观止,尤其是野外实爆作业在室内进行,深深吸引了外军学员的眼球。在这个学院建造的可承载1.5公斤TNT当量的室内爆炸试验场,一声“起爆”,爆炸碉堡内的高速数码摄影系统迅速将每秒摄下的十几万幅图片传送到电脑显示屏上,瞬间爆炸的场景和各种爆炸测量的参数一应俱全,让参训学员大开眼界。

  综合演练现场,学员们使用的

火箭扫雷爆破器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也让所有学员深为叹服。这种爆破器是中国自行研制成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扫雷器材,它以火箭
发动机
为动力将爆炸带拖进防步兵雷场中爆炸,将雷场中的绊发、拉发、压发等地雷进行引爆,从而开辟一条安全通道,便于扫雷人员进入雷场作业。该扫雷器在我国广西、云南两省的大规模扫雷行动中,曾立下汗马功劳,被扫雷官兵誉为“雷场先锋”。

  此次培训,参训学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我军的扫雷基础理论、探雷、扫雷器材的操作使用,以及“人道主义”扫雷行动的组织指挥与实施,了解了我军探索积累的以焚烧、爆破、机械和人工搜排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扫雷经验。学员的结业汇报综合演练表明,参训学员熟悉了国际人道主义扫雷的技术要求、行动标准和主要作业程序,掌握了先进的扫雷技术。

  中国外交部、总参谋部有关领导以及约旦驻华使节观看学员的扫雷表演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胜伟、蔡义杰、杨代陈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