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物:红军翻越雪山用的“脚马子”(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06:30 解放军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郭伟 夏明友 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几副长约八九厘米,宽约五六厘米,近似椭圆形的黑色铁环。仔细观察,每个铁环上都铸有4颗倒三角形或方形的铁钉,由于多次使用,有的钉子已近乎被磨平。这是70年前红军爬雪山防滑用的“脚马子”,它见证了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翻越大雪山的英雄壮举。
1935年6月,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位于川康边界,海拔40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时而大雪纷飞,时而冰雹骤降。当地老百姓称它为“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之外,极少有人能翻越过去。当地传有这样一首民谣:“夹金山,神仙山,六月里飞霜带雪寒。” 中央红军在云南进入四川的路上,为了摆脱蒋介石数十万追兵的袭扰,部队一律进行了轻装,红军官兵随身携带的棉衣都已送给了沿途的穷苦百姓。当时正值南方的盛夏季节,气候十分炎热,部队行进到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山下时,毛泽东看到身边的警卫战士只穿一件单衣,而脚上大多穿着草鞋,便要部队多作些过雪山的准备。 为了取得过雪山的经验,红军很快组成了几个工作组,多方走访当地见多识广的长者,重点走访了一些时常上山的猎户,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有一种爬雪山防滑用的“脚马子”,非常管用,但当地没有铁匠,只能从猎户手中换得仅有的几副“脚马子”。山下的村寨里藏民和汉人杂居,住户既少又穷,大多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红军大部队要想在短时间内筹集到一大批粮食和御寒的衣物已不可能,唯一能办到的,就是让官兵在当地山民的帮助下就地取材,砍来一根根竹竿、树枝,自制成简易的木棍或竹棍。 登山的前一天,根据毛泽东等军委领导的指示,各部队进行了总动员。为了让干部战士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各级领导把过雪山可能遇到的问题向指战员们作了详细交代,勉励大家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尽量做到不落一人,不掉一马。 第二天清晨,在嘹亮军号声的召唤下,红军各部队从邻近的几个小村寨向雪山脚下集合。临上山前,炊事员让每个人喝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汤,几位开路的红军官兵还在鞋底下绑上了“脚马子”。 以后二、四方面军也相继过雪山。过夹金山最为惨烈的要数红四方面军工农医院的女战士。宿营后清点人数,工农医院由爬山前的近百人只剩下了20多人。红军女战士爬到半山腰时,突然狂风怒吼,鸡蛋大小的冰雹雨点般打来,许多人的头上被打得鼓起了肿包。有的女战士只顾用手护头,脚下一滑,跌进了深谷。女战士张明秀在雪坡前滑了一跤,直向山崖下滑去。战友们来不及救她,只能惊恐地瞪大了眼睛,幸好一具已冻僵了的战友的尸体挡住了她,她才幸免于难。后来大家硬是用绑腿带把她拉了上来。而更多的女战士则没有这么幸运。夹金山就这样无情地夺去了工农医院许多十七八岁红军女战士的生命。 红军在长征途中,分别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鼓山、哈巴山、红桥山、折多山、党岭山、巴郎山等多座大雪山。在认真总结爬雪山的经验教训后,红军每逢过雪山,都要先筹办一些“脚马子”,作为翻越雪山的简易必备装备。官兵们把它绑在鞋底下,爬雪山时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前进速度,减少了因失足跌入深谷的危险。 这些“脚马子”作为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功臣”,以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能够被幸运保存下来的极少。1958年,成都军区将征集到的这几副“脚马子”捐赠给军事博物馆,成为见证红军长征爬雪山的稀世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