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20:30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1934年7月23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撤出湘赣苏区,转移到湘中与贺龙领导的二军团会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周慧芬说,中央还要求一切准备工作限于8月中旬完成。

  最初,包括萧克在内的六军团所有官兵,并不知道他们承担着为中央红军即将开始的战略转移探路的任务。他们只是知道--到湖南去,找贺龙。

  红军要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横石的角角落落。打草鞋,备干粮,藏伤员……百姓含泪帮助红军战士做好出发前的各项准备。

  "妈妈一天要打好几双草鞋。"王新华说,每一个红军都要准备四、五双草鞋,四、五天的干粮。

  扩红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仅三、四天时间,就有3000多名湘赣子弟参加红军。

  王新华的叔叔王杨光就跟着红军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周慧芬说,突然,蒋介石急调第四师进逼遂川,严重的敌情迫使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军团领导决定提前突围。

  出发那天,曾经患难与共的苏区人民涌到鲤鱼冈下,与红军指战员依依惜别。

  "我也去了。"王新华说。

  红六军团的这次突围,携带了全部的坛坛罐罐,完全是一次大搬家。"把省保卫局的犯人啦,

医院啦,兵工厂啦,石印机啦,甚至连个老虎钳子都舍不得丢,带上了……"萧克回忆。

  "结果是走一路丢一路。"周慧芬说,后来中央红军长征,也是这个模式,也是走的这条路线。

国民党报纸用通栏标题调侃道--《前面"乌龟"爬开路,后面"乌龟"跟上来》。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战胜了黔、桂、湘敌的围追堵截,历经79天,转战5000余里,在黔东印江县的木黄镇与贺龙、关向应、夏曦等领导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此时,军团人数已锐减至不足4000余人。

  就在8天前的那个血色黄昏,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跨过了静静流淌的于都河,沿着红六军团的足迹,踏上了漫漫远征之路。

  "红六军团探明了沿途敌人的兵力,查明了道情、民情。"周慧芬说,它虽未能达到策应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预期目的,但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起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渐渐地,在那个炎热的夏季,发生在红六军团身上那些令人伤感而又让人惊叹的红色往事浮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离别是伤感的,伤感也是有力量的,那就是信仰的力量,抗争的力量,永不言败的力量。最重要的,他们都有一种为普天下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而奋斗到底的豪情。解读了这种豪情,就能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

  那是一种必然!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相关多媒体音视频内容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东方时空]我的长征:走进“湘江战役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江西于都:长征出发地红色大课堂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我的长征]通道侗乡缅怀烈士

  档案揭秘:从红军电文看长征出发前的紧张和仓促

  红军长征是一次准备不足的战略转移,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同。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红军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战事之紧张。

  1934年10月2日,朱德发出《五军团整理后应能独立的继续长期战斗》的指示,给五军团送去了“一千人的补充团,红大生(注:红军大学学生)6名,彭杨(注:学校名称)学生83名……” 〉〉〉点击详细

  

新华社记者重走长征路:长征序幕在这里被揭开(3)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