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美军在蒙古熟悉亚洲内陆作战的地形和特点(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 08:23 中国青年报
美军在蒙古熟悉亚洲内陆作战的地形和特点(图)

美国蒙古“可汗探索-2006”联合军事演习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林东

  自8月11日起,美国出钱,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西65公里的武装力量培训中心举行为期两周的“可汗探索-2006”联合军事演习。以美国海军陆战队、国民警卫队的220名士兵和蒙军第150维和营的630名士兵为主体,另加上印度、泰国、斐济、汤加、孟加拉5国的200多名士兵,共计约1200名军人参加军演。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派出了观察员,中国和俄罗斯武官也应邀观摩。

  四个阶段 指向明确

  此次演习分四个阶段。8月5日~10日为第一阶段,主题是前期培训。培训由美军机动讲课团负责,培训目的是让这些未参加过维和行动的各国指战员知道维和行动是干什么的,和过去打仗有什么区别,各种部队和专业在维和中的角色。

  8月11日~17日的司令部演习,首先从所有参战国部队中选出几十名军官,组成教官训练团,训练各国参战部队指挥员熟悉美军及北约作战规则和程序,在组织指挥上演练配合美军行动计划。

  8月18日~23日是实兵演练阶段。演习从几名暴乱分子开车冲向一个大食堂,点燃房子和开枪扫射开始,迅疾出现大量骚乱人群。演习总任务就是制止暴乱,恢复和平局面,搜捕歹徒,营救群众。

  暴乱开始,美军海军陆战队和蒙古部队率先进入骚乱区解救群众,驱散暴徒,印度部队负责外围隔离。尔后各国部队迅速设立检查站,对重要目标进行警戒,联合部队向群众分食品,看护救济物资分发点,武装运送物资,美军、蒙军还进行武装巡逻,搜捕暴徒,搜缴枪械,对骚乱区实行戒严,美军还派出国民警卫队进行医疗救治和开展防疫工作。

  第四阶段为评估总结阶段,各国参演部队将接受联合国训练协助组的打分和评估。

  144个小时连续完成33项演练课目

  自2003年起,美国和蒙古都举行年度“可汗探索”军事演习。与前几次相比,今年演习有三个突出的新特点。

  首先,演习参与国家从以往的美蒙双边扩大到多边,而且是跨地区的联合演习。蒙古是东北亚地区大陆国家,印度、孟加拉是南亚次大陆国家,斐济、汤加是大洋洲岛国,这些来自亚太三个地区的军队在东北亚地区共同参加同一维和任务演习,还是头一次。

  二是演习内容有突破,以往美蒙联合军演多属在人道主义和平行动范围,完成一些救援、搜索等非敌对性质的民防任务。但这次是地地道道的反恐与强制维和行动,属于作战和作战支援性质,民防部队和正规军协同作战,美军的核心地位突出。

  三是训练标准高,训练正规化。本次演习从设计到执行美军花了大功夫,使短短两周的演练课目多、强度大、实战性强。本次演习是太平洋战区按照西方八国集团提出的“全球维和行动计划”训练标准实施的,144个小时连续完成33项演练课目。从目前的进展看,各国参演部队任务明确,美军指导得力,使这些从未谋面而又文化差异很大的参战部队,凑在一块既没有散架,而且协同作战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本次演习在联合战术行动训练上还是有成绩的。

  美军向蒙军、印军学习山地特种作战要领

  本次演习是美军太平洋战区新任司令法伦将军上任以来,组织的第一次东北亚地区上规模的地面反恐演习,属于2006年度太平洋战区“金色眼镜蛇”多国联合军演的一部分。这次演习折射出新司令带来美国调整亚太地区军事力量部署、拓展军事行动的强烈信号。

  法伦将军的一个想法是,将蒙古作为太平洋战区亚太联合维和部队训练基地,他要完成国防部给太平洋战区的维和训练指标,5年内训练1.5万名亚太国家士兵。

  去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蒙带来1000多万美元,这项专款就是为太平洋战区在蒙古帮助建立塔翁陶勒盖维和训练中心。

  这个中心同时也成为美军在亚洲大陆的内陆训练中心。美军不仅能依靠这个基地提高对中亚和东北亚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中心训练美军特种部队适应东北亚内陆作战。

  这次演习大多是轻步兵,美军还学习蒙古军队的武器使用,特别是向蒙军、印军学习山地特种作战要领,向蒙军学习骑术、蒙式摔跤格斗,以锻炼美军特种兵在山地的耐饥饿能力。正如一名参加过美蒙联合军事演习的美军少校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熟悉亚洲内陆作战的地形和特点,以及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武器。

  “可汗探索-2006”联合军演虽刚结束,但意犹未尽。蒙古与中、俄接壤,边界线漫长,美国一直想把蒙古置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之下。为达成这一战略目的,美军在该地区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还将升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