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空降兵部队体验新型伞兵生活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09:27 解放军画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我是今年4月中旬来到这个部队体验新型伞兵生活的。 4月29日上午9时,大别山深处,警报声骤响。在飞机巨大的轰鸣声中,记者头戴新型伞兵头盔,身穿新型单兵防护装具,背负重近20公斤的新型降落伞,随某空降突击作战小分队迅速登上某型战机。今天,我将和这支小分队的战友们一起飞上蓝天,跃出机舱,进行一场陌生空域、复杂背景下的空降突击演练。 “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在空降训练的每一天中,我都深深地感悟着这句话的分量。 离机前姿势定型,弯腰、收腹、屈膝。3分钟后,记者的大腿、小腿以至于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在不住地抖动。这个极限时刻,时间凝滞,身体凝成一尊雕塑。 离机后姿势定型,跪在垫子上压姿势,紧紧缩成一团,屁股坐在脚跟上,头要触到垫子。腰腹收紧,无论教员怎么推、拉、搡,全身都要紧成一个整体来运动。 “停!”数分钟后,膝盖酸痛难忍,在战友的搀扶下我才勉强站起身。此时,我身上带的巧克力也被汗水融化了。 “重心再向前移,腰再用劲,身体再收紧。”每做一个姿势,教官都前后左右反复检查,像是要极力把一件艺术品挑剔到最完美。 “跳伞时,您后面背着十几公斤重的主伞包,前面还抱着备份伞,重心不前移,跳不出机门,引导伞一开,那可危险了。跳下以后身体收不紧,伞开瞬间伞绳极易挂伤四肢,再有个侧翻、前倒的,主伞可就开不正常啦。”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着陆时就连咬唇、咧嘴笑等动作也在禁止之列:要面无表情。脚一着陆,下巴极易磕到备份伞,如有咬唇、咧嘴笑等动作,那脸可就被撞惨了。总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到未来空降作战的成败与安危。”空降兵跳伞规矩之多、标准之高,让记者时刻感到脑筋不够转。 “这些跳伞规矩、标准都是按实战标准设计的。”空降兵某部参谋长姚恒斌告诉记者,“对常常置身于敌后、单兵突击作战的空降兵而言?每一起失误带来的结果都可能是致命的!训练必须像打仗一样,绝不允许存有任何侥幸心理。” 5天前,记者接受了离机动作课目阶段性考核。站在模拟离机台上,我三步离机,身体呈之字形,在空中划下一道抛物线后, “啪”地一声,不偏不倚落在垫子正中央。“很好!你现在就可以跳伞了。仅用12天时间,你便成为一名准伞兵,不简单。”负责考核的部队伞训处郭处长说。 近两年,空降兵某部对多年沿用的训练方法果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训练方式更符合人体的生理本能、安全系数更大、适应的机型更多,训练周期也随之大大缩短。 “你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当初,我们地面姿势要训练4个月才能升空跳伞呢!”女兵龙苗不无羡慕地说。 曾经,中国空降兵面对着这样的尴尬:空中使用飞机机动,地面受空降能力制约,装甲战车等重型装备降不下去,伞兵只能靠两条腿走路,靠轻武器击敌。 如今,随着新型运输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和大型运输机相继装备空降兵部队,空中输送保障更加高效快捷。几天前,这里曾盛开了重装空投的硕大伞花。那天,战斗员与重型装备一起空投试验成功,这不仅破解了重装空投的难点,也标志着中国空降兵的空运空投能力实现新跨越。 伴随隆隆轰鸣声,战车飞快地奔赴战区。丘陵、山坡、水洼,一切都如履平地。记者随伞兵快速登上已先期投下的新型伞兵突击战车转入地面攻击。 攻击,攻击。战车里闷热如蒸笼,在剧烈的颠簸中,记者头戴的耳机里不时传来车长果断而又沉静的指挥口令。近两年,空降兵培养了一批像车长这样的新型空降指挥人才,他们空中能飞翔、地面能战斗、战时能指挥、平时能管理。 “以新战法歼敌!”战车群立即变成一种作战新队形向“蓝军”的装甲部队发起攻击。如果把过去空降兵看作是插入敌后执行破袭作战的“尖刀”,那么如今空降兵则是能适应大规模、多重任务作战的一把“铁锤”。短短几分钟,强大的“蓝军”装甲部队被摧毁。 从走进空降兵训练中心到空降“敌”后,记者真切感受到:用新型装备、新作战编制、新作战样式、新作战编组、新作战理论打造的中国空降兵焕然一新。 “看吧,中国空降兵模样在变新!”演练结束,部队长王维山这位老空降兵骄傲地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探索,目前空降兵部队进入了以机械化为骨干、 信息化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空降突击体系,实现了空运空投能力、综合保障能力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大幅跃升。“战歌如雷,马达轰鸣,英勇的空降兵飞向敌后……”滚滚浓烟里,战车和着嘹亮的《空降兵战歌》隆隆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