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反恐专题 > 正文

解读911报告:太长“无从下嘴” 揭开三大谜团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 08:34 北京青年报

图上方是93号航班上的劫机犯,下方为坠机现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解读"9·11"调查报告

  -谜底之一:恐怖分子可能放弃袭击

  这份报告揭示的最大谜底是在劫机嫌疑犯萨卡利亚斯·穆萨维被美国当局逮捕后,“基地”组织有可能会担心阴谋败露,而放弃发动“9·11”恐怖袭击。但是由于消息传递缓
慢,导致“基地”高层无法获悉这一不利消息,最终仍然按计划行事。

  被美国当局逮捕的“9·11”袭击协调者拉姆齐·本·谢巴赫在调查中说,穆萨维在2001年8月16日被美国当局逮捕后,无论是本·拉登还是“9·11”袭击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都不知道这一消息,否则他们很可能取消行动计划。

  谢巴赫招供说,哈立德并不喜欢穆萨维,最初只是将他列入“候补劫机者”的名单,但是本·拉登却执意让他参加“9·11”行动,所以哈立德和穆萨维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直到“9·11”发生后,哈立德才知道穆萨维被捕的消息,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

  哈立德告诉谢巴赫,如果他当时知道了穆萨维被捕的消息,很可能出于安全考虑取消行动。哈立德还庆幸地表示,幸亏没有让穆萨维和其他劫机犯进

  行联系,否则很可能打草惊蛇,使行动被美国警方察觉。

  -谜底之二:联航客机上没有打斗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传媒广泛报道的一则消息说,在遭到劫持的联合航空公司93号航班上,乘客们冲进驾驶舱和恐怖分子展开搏斗,导致飞机最终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旷野,没有使飞机袭击白宫的计划得逞。

  但是,“9·11”调查报告披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报告说,当时飞机上的乘客的确试图进入驾驶舱,但并未成功。劫机者按照原计划让飞机坠毁在宾州。

  调查人员根据飞机上的对话录音得出的结论认为,勇敢的乘客们曾猛力撞击驾驶舱的舱门,试图进入机舱重新控制飞机。驾驶飞机的劫机者齐亚德·贾拉将飞机左右晃动,但许多乘客仍然继续撞门。

  报告说,在9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贾拉问他的同伙:“我们该结束了吗?”

  另一名劫机者答道:“不,现在还不。等他们都来了,让我们结束这一切。”这时录音中可以清楚地听见乘客砸门的声音。

  又过了不到一分钟,贾拉再次询问:“这次该结束了吗?”这次的回答是:“是的,撞下去。”然后录音中就出现猛烈的撞击声和玻璃碎裂的声音。

  美国媒体和遇难者家属最初认为玻璃碎裂的声音意味着乘客已经撞破舱门,但是调查报告的结论是,那只是飞机坠毁后发出的声音。

  报告不无遗憾地说,当时乘客们也许“只需几秒钟”就能闯进驾驶舱制服歹徒,但是就差那么“一点点”,最终没能改写悲剧。

  -谜底之三:也门放跑“基地”要犯

  这份调查披露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是,本·拉登曾经向也门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放走了一名“基地”组织重要头目。

  1999年年初,“基地”组织重要头目陶菲克·本·阿塔什在也门被捕,因为他当时驾驶的汽车属于一名被也门政府通缉的宗教武装人员。阿塔什是本·拉登的心腹,曾先后参与策划对也门亚丁湾美军“科尔”号的爆炸袭击和“9·11”恐怖袭击。

  1999年夏天,当时已经遭到通缉的本·拉登亲自出面和也门政府官员进行接触。值得一提的是,本·阿塔什的父亲和本·拉登是莫逆之交,当时在国外逃亡,他获悉儿子被捕的消息后,也四处活动。

  报告说,本·拉登向也门官员威胁说,如果和他为敌,不释放本·阿塔什,那么也门政府将面临报复行动。在本·拉登施加的压力之下,本·阿塔什最终获释。不过他于2003年4月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落网,目前被美国关押在秘密地点。本·阿塔什招供说,当时本·拉登非常担心他会泄露有关袭击“科尔”号的有关情况,所以要想方设法将他救出来。

  调查报告强调说,一名通缉犯居然能和政府讨价还价,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本·拉登在阿拉伯世界拥有呼风唤雨的巨大影响力。

  -错失9次良机

  调查报告强调,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在行动中先后出现9次失误:

  (1)未能及时将两名劫机犯哈立德·米扎尔和纳瓦夫·哈兹米列入黑名单。

  (2)未能共享信息,否则就能知道2000年美国军舰“科尔”号在也门遭袭事件中的部分嫌疑犯与米扎尔有联系。

  (3)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找到米扎尔和哈兹米。

  (4)未能将2001年8月被捕的萨卡利亚斯·穆萨维与即将发生的恐怖袭击联系到一起。

  (5)未能发现部分劫机者申请签证时提供的信息有假。

  (6)未能认出部分劫机者的护照系伪造。

  (7)未能及时把黑名单上一些人列入禁止上飞机的人员名单。

  (8)未能搜查一些被机场电脑安检系统认出的可疑乘客。

  (9)未能加固飞机驾驶舱门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使劫机犯有机可乘。

  -得出6项结论

  在经过长达20个月的调查后,这份报告最终对“9·11”和相关事件得出6项结论,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调查画上沉重的句号。

  结论之一:两届美国政府都没有对“基地”组织的威胁予以足够重视。

  结论之二:恐怖分子的行动中存在诸多失误,但是美国国防部和中情局的失误更大。

  结论之三:从理论上说,美国情报部门有机会阻止“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但并不能肯定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采取类似措施,袭击一定能够避免。

  结论之四:美国政府在处理“9·11”危机时也存在着失误。

  结论之五:美国仍不安全。

  结论之六:萨达姆并非“基地”同谋。

  -开出8个“药方”

  这份调查报告的另一个重点是为美国政府开出“药方”,避免美国再次遭受如此大规模的恐怖袭击。调查报告主要提出了8项建议:

  (1)美国政府应该重视并找出现存或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庇护所,找到具体国家或相对应的地区战略,加强和那些能够帮助美国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2)美国和国际社会应当长期加强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援助。

  (3)美国应当正视沙特的问题,和沙特之间建立超越石油利益的关系,确保两国公民的安全。

  (4)建立全国反恐中心,统一负责反恐行动中的战略情报和行动计划工作,消除情报工作在国内和国外的界限。

  (5)建立新的全国情报部门主管,负责美国全国的情报事务。

  (6)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共享系统,解决传统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

  (7)强化国会对情报部门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并解决情报和国土安全中出现的问题。

  (8)加强联邦调查局和本土安全机构的作用。-本版撰文 冯俊扬 -本版供图/春恒

  相关专题:反恐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