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建成始末(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 09:40 航空知识
中国首个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建成始末(组图)
“神五”“神六”飞船都是在这里一剑冲天。

  晨悟 晓泮

  在我国西北的戈壁滩深处,有一座恢宏的航天城。这座航天城,近几年先后发射了“神五”、“神六”宇宙飞船,把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唱响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赞歌。当我们面对这座宏伟美丽的城市,赞扬那些航天英雄,尽情享受胜利的喜悦时,我们不能忘记这座航天城的开拓者们,是他们用艰苦卓绝的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把一颗又一颗导弹、卫星送上蓝天、太空,为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今天的辉煌成就,是他们当年默默耕耘的结果。让我们追根溯源,探寻他们艰苦创业的足迹。

  领受使命,组建机构

  1958年2月2日,空某军政委栗在山将军突然接到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的电话,让他马上到北京,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要同他谈话。栗在山立即赶到北京,和朱虚之一起来到肖华家里。肖华对栗在山说:“我们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即导弹试验基地)。陈锡联、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同孙继先一起负责靶场的筹建。”栗在山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他深感责任重大。

  栗在山见到孙继先后,孙继先开玩笑地说:“欢迎党代表的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两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领导干部,把靶场的领导班子组建起来。就这样,先后调来了李福泽、林毅、徐明、曾凡有、张雷平等同志。

  1958年2月25日,经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

  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立即带领工程勘察队奔赴戈壁滩,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公路走向的定点及工程勘察。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由陈士榘任司令员兼政委。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由陈士榘任第一书记,孙继先任书记,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1958年3月6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驻在朝鲜的志愿军20兵团机关立即回国,参加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工作。3月中旬,20兵团陆续秘密撤离朝鲜。3月27日,实验靶场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兵团,靶场筹备处并入兵团。4月,组成了由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兵团党委。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好“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要求。

  当月,被称为10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1958年10月,国防部批准,将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训练基地,任命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治委员。

  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员。基地党委牵头组成了六个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别到志愿军、齐齐哈尔空军场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坐阵督促。栗在山政委对各个组下了严格命令,务必于今冬明春选调人员基本到位,把几个试验部组建起来。

  困难最大的是几个试验部需要400多名工程师。当时从全军现职工程师中抽调根本不可能。基地组织人员到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的大学生入伍,来到基地。他们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后来成长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优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到1959年3月,选调干部2000多人,到1959年底,达到3000多人,基地总实力也达到近万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规模。

  以苦为荣,艰难创业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换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干部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风沙中施工作业,干风吹裂了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亘古的戈壁荒漠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但各项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政委栗在山归纳了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在基地党委常委会上提出了用“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做为战斗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念。从此,这个口号,激励着一代代的航天战士,打造出了一支吃苦耐劳、忠诚祖国,思想、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不久,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航空知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