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新浪军事

李中华和战友用橡皮泥捏出歼-10驾驶杆模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09:53 解放军报
李中华和战友用橡皮泥捏出歼-10驾驶杆模型(图)
李中华和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总师马健(左四)等科研人员一起分析有关试飞数据

  西安,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几名满头白发的试飞专家说起李中华,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新概念——“中国第三代试飞员”。

  作为中国战机发展史的见证者,他们这样描述试飞员的“代差”:“第一代试飞员是勇气型的,具有‘蓝天拼刺刀’的勇敢;第二代试飞员是技术型的,试飞经验非常丰富;第三代试飞员是知识型的,他们不仅是新型战机的试飞者,也是设计研制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准确的称号,是试飞工程师。”

  李中华,就是这样一名知识型试飞员的杰出代表。

  18年,他潜心钻研现代试飞技术,把自己的智慧融入一架架蓝天新鹰。

  18年,他面对中国试飞员必须跨过的“代沟”,在蓝天奋力搏击,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飞越。

  ●异国求学,李中华和两名战友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国际试飞员的全部课程——

  “我国航空科研试飞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缩短差距,就得拼命地钻、虚心地学”

  李中华3次赴俄罗斯深造,却至今也说不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风儿轻唱的花园是什么样。他的记忆里,只有无数个伏案苦读的不眠之夜。

  1994年春,我国首次选拔李中华等3名试飞员,赴俄罗斯试飞员学院深造。此前,中国还没有一名取得国际试飞合格证书的试飞员,许多科目只能重金聘请外国试飞员试飞。

  语言,是李中华和战友们学习的第一个障碍。俄方教员带有方言口音,一堂课下来,李中华的笔记本上留下一片难堪的空白。

  “教官,您能否讲得慢一些。”课间休息,他鼓起勇气走到教官面前。

  “我习惯这样讲。”教官答道……

  李中华红着脸,默默退下。“只能拼了!”那段时间,房东俄罗斯大婶、刚上小学的俄罗斯小姑娘,都成了他们学习俄语的老师。最终,他们不光能用流利的俄语对话,还能用俄语书写论文进行答辩,以全优成绩顺利通过考试。

  然而,走进俄罗斯试飞场,李中华惊讶不已:俄罗斯试飞员个个是多面手:一会儿飞歼击机,一会儿飞轰炸机,一会儿飞运输机,甚至还飞直升机!

  那一刻,李中华猛然悟到:“现代试飞技术是个大系统,一名只会飞歼击机的试飞员,不会对现代航空技术有全面系统的理解。”

  于是,他和战友们暗下决心:“我们也要当试飞多面手。”一年中,他和两名战友每天只睡5个小时,上千次地演练,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国际试飞员的全部课程。3次赴俄深造,他不仅试飞了“米格”系列的所有机型,还飞了“苏霍伊”系列的主要机型,甚至还飞过大型客机图-154,成为一名响当当的“全能试飞员”。

  回国时,李中华没有带回一件洋货,却带回了30多公斤宝贵的试飞资料。他和战友们结合中国的试飞特点,编写出中国最新的《试飞大纲》,推广到全空军试飞部队。他们整理出的《试飞员培训手册》,为大批优秀试飞员脱颖而出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航空科研试飞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缩短差距,就得拼命地钻、虚心地学。”李中华始终这样激励自己。

  1998年5月,李中华被任命为试飞团大队长。他参照国外做法,把所有机种的飞行参数、战技指标、飞机性能都绘制成图表,给战友们详细讲解。如今,这个团能飞一个机种所有机型的试飞员已经达到85%,能飞两个以上机种的达到了43%。

  2000年,李中华被任命为试飞团参谋长,他组织战友们在国内试飞界率先建立了第一个卫星导航试飞系统,为试飞员长距离转场、在陌生机场起降提供了先进的导航平台。同时,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个试飞部队局域网系统,引领试飞团进入网络时代。

  ●很多世界优秀试飞员都是李中华敬佩的英雄。但是,他认为:“崇拜不是重复”——

  “高素质试飞员不应当是头脑简单的飞行工具,应当比飞机更聪明。不仅要用身体飞,更要用脑子飞”

  看了李中华在2000年国家飞行力学年会上获奖的论文——《“眼镜蛇机动”及其战术意义》,中国试飞研究院总师于志丹这样评价:“我敢说,李中华对这个动作的理解,比它的创始人普加乔夫还要深刻。”

  对此,李中华连连摆手:“不能这样讲,普加乔夫是一名先驱者,他很了不起!”

  在他看来,试飞员不能没有崇拜者。俄罗斯功勋试飞员、首次飞出“眼镜蛇机动”的普加乔夫,首次超越音障的美国试飞员耶格尔……都是他敬佩的英雄。但是,他对于“崇拜”有更深的理解:“崇拜不是重复。”

  现代战机,电传系统和计算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李中华认为,战机有了“灵魂”,试飞员就应当比飞机更“聪明”,不仅要用身体飞,更要用脑子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飞机的潜能,甚至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

  在大学里,李中华学的是发动机专业,对飞机的五脏六腑了如指掌。但是,他从不满足,一有空就到装配车间观察飞机组装过程。18年来,凡是李中华参加的试飞任务,没有报废一次起落;他在空中飞出来的数据不仅能校正,有时还能修改科研人员精心设计的数据。

  那年,李中华和战友李存宝一起,用某型模拟飞机进行歼-10战机电传系统着陆的首次试飞。飞机轮胎马上就要接触跑道的时候,机头却一下子扬了起来,就像一只风浪中的小船,在跑道的上空颠簸起来。

  飞机着陆后,李中华提出飞机的纵向操纵增益过大,飞机操纵过于敏感。起初,厂家的工程师们认为这正是这种飞机的优点。但李中华以自己的试飞曲线和参数为有力的证据,说服厂家进行了修正。

  不久,歼-10科研样机成功首飞。首飞试飞员、国家功勋飞行员雷强对飞行电传系统的评价是:“非常棒,这才是真正的第三代战机!”

  在试飞中,李中华一旦发现存在超越禁区的可能,就不断尝试。试飞歼-10战机的最小速度,专家提出一个数量值。李中华经过研究,认为飞机仍有潜力,试飞时就降低了数十公里时速,让该型飞机的作战机动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专家们惊讶地说:“飞机飞这么慢还不失速,我们作为研制者,都没想到!”

  那年10月,歼-10战机大迎角特性测定试飞。李中华对每次的试飞动作优化编排,使原定30个架次才能完成的试飞任务只用了17个架次就完成了。

  歼-10战机试飞中,李中华先后提出10多项设计改进意见和建议,都被一一采纳。连飞机的驾驶杆模型,都是李中华和战友们用橡皮泥一点一点捏出来,再移植到生产工艺中的。如今,给部队下发的飞行手册中,很多数据都是李中华率先探索出来的。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空军王牌试飞员李中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