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专家揭秘苏俄海军核潜艇生产线(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07:13 《舰船知识》杂志
中国船舶专家揭秘苏俄海军核潜艇生产线(组图)
2002年6月26日,台风级第一艘“德米特里-顿斯克伊”号在北德文斯克厂修后举行下水仪式。

  本刊特约记者/姜鸣

  姜:王总,上次访问您,我们谈了苏联时代发展航空母舰方面的情况,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次请您谈谈前苏联在核潜艇制造工业方面的情况好吗?

  王:好的。苏联有强大的核潜艇制造工业,其核潜艇总装厂共有4家,即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北德文斯克北方机器制造厂、圣彼得堡的海军部造船厂、远东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上的列宁共青城造船厂和中部地区下诺夫戈罗德(原来叫高尔基市)红色素尔莫沃造船厂。这些船厂的核潜艇生产线,都是在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

  姜:这几家船厂,您去过哪家?

  王:我去过北德文斯克北方机器制造厂,它是俄罗斯生产核潜艇的造船厂中最著名的,是造船业中的龙头老大,苏联时代的代号叫402厂,占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402厂拥有一个巨大的42号船坞车间,长436米,宽130米,高72米,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如此之大的一个室内空间,可以同时造4艘核潜艇。其规模、设施号称世界之最。据说402厂的核潜艇建造能力,大干美、英、法三国之和。曾有过年产6艘万吨级核潜艇的记录。工厂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到46000人,现在仍有23000人。

  姜:从地图上看。北德文斯克位于北德维纳河入白海-北冰洋的入海口,接近北极圈。白海、巴伦支海,是俄罗斯北方舰队基地所在地,可是对于这个区域,我们了解得非常少,感到有点神秘。

  王:阿尔汉格尔斯克是俄北方古老的港口城市。二次大战前,为应对希特勒德国侵略扩张,苏联政府决定在距德国较远,且舰艇可以自由进入大洋的这一地区,建立一个新型的大型造船厂。1938年5月31日,在北德维纳河入海口的滩涂上的选址报告正式获准,6月18日,建厂施工队伍进驻工地。由于该地区原为一片沼泽地,气候非常寒冷,交通不便,开始时的生活设施和工程器材物资,很多是用雪橇拖进场的。高度集权的政体,确保了对工程的高强度资源投入。施工的主体,是劳改服刑人员。总计有十余万劳改犯投入了这一工程建设。所需技术管理骨干,则从各地船厂中抽调。1939年12月21日, “白俄罗斯”号战列舰开工建造,标志着这个大型船厂正式投产。

  早期基建工人集居地被称为“船舶建设”新村,随着工厂的逐渐成型,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于1938年正式建市。当时名为莫洛托夫斯克,1957年苏共元老莫洛托夫遭贬遂改成北德文斯克市。这个城市,现在有20多万人口。

  由于北方机器厂的纲领任务,是建造各类大中型舰船,加上后来发展为战略武器装备的研发基地,因而历来被视为高度保密的军事禁区。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没有专用通行证,就连本厂职工的父母亲人,也不能进入该地区。工厂自身的保卫制度也相当严密,从现代的电子设备到古老的猎狗(厂里喂了上百条狗),应有尽有。

  北方机器制造厂规模大,设备全,生产加工能力强,连某些特种钢都可以自己冶炼。重要的车间备有很好的采暖系统,即便在零下40度,生产也可正常进行。

  姜:如此遥远的城市,苏联的核潜艇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吗?

  王:是的。从1957年8月9日下水的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列宁共青团”号,到今年3月19日俄国潜艇节下水的第四代核潜艇“弗拉季米尔-莫诺马赫”号,402厂共为苏俄海军提供了128艘核潜艇。目前厂内在建的核潜艇至少有3个型号5艘艇。

  “列宁共青团”号(部队编号K一3,型号627,苏联称为鲸鱼级,北约称为十一月级)是按照1952年9月12日斯大林签署的政府决定,开始研制工作,在图纸未到厂的情况下,402厂于1954年6月就正式开工下料,1959年1月正式移交海军试用。它的研制成功,是苏联舰艇业的一项重大科研工程成就。K一3曾完成苏联潜艇第一次从水下穿越北极点的航行。从1958年试航到1988年退役,累计航行超过14115小时,航程超过12.8万海里。这一里程碑性质的名艇,退役后停泊了16年等待处理,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主管当局终于决定永久保留,免于拆解。该艇于2004年在其诞生地402厂进行切除反应堆舱进行改装,之后拖至圣彼得堡涅瓦河畔,从今年8月起,将作为核潜艇博物馆,向世人开发。

  姜:王总。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苏联核潜艇的发展过程。

  王:众所周知,在核潜艇的研制上,美国起步早,并于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为了迎头赶上美国,苏联政府自斯大林批准后,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攻关奋战。赫鲁晓夫当政后,先是偏爱导弹部队,削减海军装备预算,反对建造航空母舰,大量拆解在役在建的大型水面舰艇,在觉察到核潜艇的优势和威力后,才逐渐加大了对这一装备的资源投入。1960年,美国已经拥有3艘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每艘装有16枚“北极星A—1”导弹,射程达到2200千米。而苏联也在这年建成K一3艇的改进型627A级,该型号共建造12艘,全部由402厂生产。古巴导弹危机促使苏联政府痛下决心,加快战略核潜艇的研制和生产。只要施工需要,一切为之开绿灯。为了弥补设计局现场技术力量的不足,在原列宁格勒造船学院402厂夜校分部的基础上,1965年建立北方机器制造学院,培养技术人才。1967年十月革命节,苏联第二代核潜艇667A(苏联称为江鳕级,北约称为扬基级)潜艇首艇K—137在402厂建成。K一137集中了当时最新科研成果,包括第一次上艇的火控指挥系统,配备舱室电视监控系统,采用无纵倾下潜的指挥塔(首部)水平舵系统,设置全艇集控室,供全体艇员共用的救生钟等等。当K一137交艇时,402厂同时有8艘该型号的艇处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最终,667A及其改进型共建造了77艘,真正体现了赫鲁晓夫流水批量生产的预言。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核潜艇最大批量生产的一个型号。1975年,苏联建成的4艘667 BⅡ艇,配置16枚Ⅱ一9导弹系统,是第一批排水量超万吨的核潜艇。

  姜:如此巨大的数量,迅速扭转了冷战中美苏战略力量的对比。

  王:是啊,667A型艇的批量建成,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国际政治舞台是讲究实力的,美苏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多年踏步不前,在第一艘667A艇出现后5年的1972年,双方终于达成了第一阶段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的协议。

  姜:王总,请谈谈给您印象最深的苏制核潜艇。

  王:第二代核潜艇中,有几个苏联人引以自豪的型号。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661型K一162艇。1959年12月,苏联政府决定研制新型高速艇。列宁格勒UKB一16中央设计局于1961年开始设计。因为决策层有不同意见,以及新型动力装置和艇体钛合金材料跟不上进度,研制整整用了10年时间。K一162是世界上第一艘以钛合金为主体材料建造的潜艇,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为提高水下性能提供了条件。美国也曾试图用钛合金建造潜艇,但因焊接工艺未过关而失败放弃。K一162的外形酷似鲸鱼体,有着极光洁的壳体外表,采用高效低噪7叶螺旋桨。由于钛合金加工要求高度文明清洁的施工环境,402厂要求进入车间的人员必须穿白色工作服,戴白手套。每天对施工场地进行湿法打扫清理。1964年12月在国家验收试航中,新艇以动力装置80%的功率,测得42节航速。而在次年试运行中,在主机负荷100%运行时,K一162创出了水下100米深处44.7节的世界记录,迄今无人超越。但此艇突出的技术问题是水下高速时出现巨大的水动力噪声,当航速超过35节时,艇内的噪声也逐渐升高,水动力噪声和艇内噪声汇合起来,达到100多分贝。另外,高速回转时倾角很大,在42节时,3度的操舵角会导致32度的动横倾角,静倾角也有16度,回转的水动力可损坏指挥台的门窗,甚至非耐压壳体。由于这些技术问题,使该艇未形成系列。1998年7月,我到402厂访问,在码头边看到了这艘退役多年等待拆解的名艇。

  又如高度自动化的705及705K天琴座级(北约称为阿尔法级)艇。该艇由孔雀石设计局设计,采用钛合金壳体,选用新型反应堆,以液体金属铅一铋为载热剂,实现了全艇设备管理的自动化,有全新的信息、指挥、火控自动化系统。还首次装备了气动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在任何下潜深度都能发射鱼雷。该艇长80米,正常排水量2300吨,水下最大航速40节,艇员仅29人。该艇技术设计于1963年完成,首制艇1971年由海军部造船厂建成,至1981年共建成4艘。其3艘改进型705K均由402厂建造。美国海军1979年春首次发现该级核潜艇能潜入900米的深海时竞不知所措,当时各型鱼雷都达不到这一潜深,根本无法对其实施攻击。该型艇的毛病也是噪声过大,可维护性也不好。7艘艇中的4艘已于1990年前后在402厂拆解,原因是“市场需求”,境外业主愿意用高价收购它们的钛合金壳体!

  再如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K一278艇“共青团员”号(型号685),苏联人将之誉为“金鱼”。因为它的耐压舱是用极为昂贵的纯钛金属制成,能承受11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曾于1984年8月5日,创下了1041米下潜深度的世界记录,它在800米深水进行鱼雷发射试验,也是前无古人的事。但这一代名艇,寿命短暂,结局悲惨。它于1983年交部队服役,进行各种试验,1989年4月7日,在它完成历时5年的全部试验任务返航途中,因设备故障,第7舱突然起火,抢救无效,沉没在巴伦支海1500米水下。69名艇员,包括艇长在内的42人遇难身亡。从最近披露的事故调查看,机械故障,油气泄漏诱发火灾是直接原因,而如此严重的后果根源,则是主管机关将未经严格培训考核的艇员预备梯队派上艇。致使在危急情况下,艇员不能正确及时地运用自有器材进行抢险自救,艇长又未及时确切地上报险情,延误了救险时间,也未就近争取公海的救助力量,最终冻死、淹死了几十条生命。

  代表第三代核潜艇水平的971型雪豹级(北约称为鲨鱼级),是苏联解体前研制的最先进、最安静的核潜艇。该艇长110.3米,排水量8000吨下潜深度600米,水下航速33节,载有24枚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根据海军提出的设计任务书,对噪声水平的要求近于苛刻。为了达到任务书要求,尽可能多地采用了新的科研成果,如将经常处于低噪声状态工作的所有设备安装在多层甲板的减振模块内,以增强对振动的阻尼吸收及双层减振效果;一些在工作中并无振动但有可能成为艇内声能传递给艇体的媒体设备,也加装减振器;所有上艇设备都应满足更为严格的振动声学性能的BAX一74标准等等。971型的首艇1984年12月30日在共青城厂建成,按照计划,共青城厂与402厂各生产7艘,由于经费原因,最后一艘“猎豹”号2001年才在402厂建成。该厂军代表巴维尔·内奇科说: “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世界上可与‘猎豹’媲美的潜艇目前还没有诞生。”971型的研制成功和批产,实现了俄国造船界的多年夙愿:美俄在潜艇互相监测和发现方面达成了均势。一位美国海军中将在向国会作证评论971型核潜艇时也说:“自打‘鹦鹉螺’号出海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俄国人的潜艇比我们的还要安静。众所周知,无噪声,潜艇就拥有一切。”

  姜:几十年里,苏联在核潜艇生产的数量方面极为惊人。我到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去旅行,看到除了沙俄时代留下的王宫、教堂和少数斯大林式标志性建筑外,大部分的民居都是简陋的水泥壳子,城市公共设施也很落后,就会自然想到,前苏联时代的军备竞赛,完全把本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拖垮了。

  王:确实如此。核潜艇以其良好的隐蔽性、机动性,被视为战略武库中的撒手锏。发展核潜艇,必须具备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还要有巨大的资源投入。苏联在发展核潜艇上,超常规地投入了数量惊人的人、财、物,力图在军备竞赛中赶上和超过美国。比如1967年十月革命节前夕,苏联海军一天之内就从3家造船厂接收了3艘大型战略核潜艇。截止1999年底,苏联/俄罗斯共生产了250艘核潜艇。排水量总计约165万吨。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型号之杂,令美国海军都难以望其项背。俄国某资深专家估算,美国核潜艇每千克水上排水量的造价约为250美元,据此推算,俄罗斯250艘核潜艇的初始直接造价约近4000亿美元。若再计入其研制开发、更新改造,维护修理和必要的运转、报废核燃料及退役后拆解处理等的费用,以及导弹武备及相关电子系统快速而又频繁的更新换代所需费用,那么,俄罗斯为拥有这支水下舰队的代价,将以万亿美元计。

  姜:在我的印象中,俄国潜艇的安全性似乎总不太令人放心。

  王:诚然,人类对核安全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冷战时期苏联核潜艇出现的一些严重事故,却往往有人为的、重视不够的因素。人们都知道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巨大灾难,但无人知道在此之前9个月,发生在俄远东滨海区核潜艇的反应堆大爆炸,致使十余名工作人员炸死,周边环境遭到极其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及众多平民丧命。当局立刻划出禁区,所有知情人员被勒令写下保证书,严禁对外界透露事故真相。但对受害幸存者,却得不到任何医疗保健上的优惠与补偿。调查委员会提出的安全防范措施建议,也未予以重视。如果核电站运营中能有效吸取这次事故的教训,切尔诺贝利悲剧将有可能避免。发人深思的是,在这次最大的爆炸事故前的20余年,1965年2月在K一11艇曾有过类似的事故。为消除事故后果,用了3年多的时间。这两次事故调查报告还有一个共同点,对人身安全只字未提。

  苏联的核潜艇还多次发生重大沉没事故。1970年4月8日,627A型K一8核潜艇在比斯开湾海域演习时发生大火,主要原因是由于艇上弹药引起的。艇员们为了拯救潜艇连续奋战3天,但还是无法挽救。据悉,这艘核潜艇带着两座核反应堆及两枚核鱼雷沉没在4680米的海底,52名艇上人员全部遇难。1986年10月6日,苏联K一219(北约称为扬基Ⅱ级)战略核潜艇在

百慕大东北部海域与美国舰船相撞沉没,上面携有16枚SS—N一6战略核导弹。最近有两次大的事故,大家都记忆犹新:2000年8月12日949A型“库尔斯克”号沉没。据俄方宣布, “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是艇内鱼雷装置中易燃物过氧化氢泄漏并引发爆炸。2003年8月30日,报废的627A型K一159艇在拖运过程中沉没于巴伦支海。这些事故,有的是技术原因,有的是操作原因引起的。在处置和抢救时,往往强调军事秘密,完全不让外界知道,更谈不上请求国外的技术支持了。随着现在俄国社会的变化和网络传煤的发展,核潜艇的事故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姜:王总,我知道您一直关注核潜艇对生态的影响和废弃核潜艇的处置问题,您能详细谈谈吗?

  王:核潜艇舰队使苏联实现了海洋强国的梦想,得到了在军事上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地位,形成了一个完整、强大的工业生产体系和一支成熟的技术队伍。同时,俄国人自己也逐渐认识到核潜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露事件,促使人们开始考虑核潜艇对生态环境所带来和即将带来的污染破坏。当初建造反应堆时,只是想快速得到钚,早日拥有核武器,谁也没去想如何处理生产中的废水废料,更没有人去考虑用过的燃料和报废的反应堆了。而现在,全世界已经生产了400多艘核潜艇,仅俄国一国,就有近200艘艇报废,或达到退役年限。本来,造核潜艇是绝密级的国家行为,现在各国却开始坐到一起,讨论拆艇与核废料处理。1 995年,美、俄、英、法等四个核潜艇拥有国和德国、挪威、瑞典、加拿大等国在莫斯科召开了“核潜艇退役及处理问题”研讨会,把核潜艇的综合处理提上议事日程。美国较早开展了核潜艇拆解工艺研究,较成功地处理了二十几艘报废艇,并耗资90多亿美元,在内华达州的尤卡一蒙提山中,开挖了一条长170千米,永久性安全埋藏反应堆的坑道。俄国这项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期,在远东大石头港和北德文斯克建立了两个拆解基地,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准备不足,认识上滞后所致法规的不健全,要解决俄国退役核潜艇的拆解及无害处理,困难很大。现在,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科拉半岛的科拉港停泊着100多艘锈迹斑斑的核潜艇,人们把这里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核潜艇坟场”。如何妥善处理好这样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给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也是对俄罗斯政府的严峻考验。

  姜:王总,我们最后再回过头来,请您谈谈对目前俄罗斯核潜艇制造业的看法好吗?

  王:据我所知,苏联解体时,402厂在建的核潜艇至少有9~1O艘。起初由于军费紧张,工程款不能及时到位,连工资都发不出,但工厂仍千方百计地维持着,力争每年交一艘艇。国家也设法安排一些其他项目,比如利用反应堆技术,建造水上微型核电站;将海洋石油开采设备,交由其总装制造;改装卖给印度的“戈尔什科夫”号航空母舰;近几年还争取到为中国生产基洛级常规潜艇的部分订单。1992年,叶利钦总统来厂视察,宣布成立以该厂为中心的俄罗斯核动力船舶制造中心。今后俄新型核潜艇的建造仅限于北方机器厂一家。l995年,北方机器厂建造的971型雪豹级的第6艇“野猪”号交付海军,2001年12月,普京总统专程到北德文斯克,参加第7艇“猎豹”号交付北方舰队的仪式。同时,第四代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首舰“尤里·多尔戈鲁基”号、第二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第三艘“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第四代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北德文斯克”号(885型),以及取代2000年失事的“库尔斯克”号的949A型“别尔戈罗德”号多用途核潜艇也都在北方机器厂加紧建造或调试。俄国海军总司令弗拉季米尔·马索林最近指出,俄海军将从2008年起开始装备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未来10年,俄罗斯将完全更新海基核力量,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将成为俄海基战略核力量的主力。作为俄国核潜艇唯一的研发基地,北方机器厂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