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 正文

1978年美国空军制订了两个独立的发展计(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07:37 《国际展望》杂志
1978年美国空军制订了两个独立的发展计(图)

    
  HIMAT计划是NASA和美国空军在机动性技术方面所作的大胆尝试。然而HIMAT的鸭式布局也误导了很多人,让人误以为美国空军更青睐这种气动布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1978年,美国空军制订了两个独立的发展计划:一是“改进型战术战斗机”(ETF),这是一个短期项目,期望通过短期内可获得的技术升级改进现役战机;二是“先进战术攻击系统”(ATAS),这是长期发展计划,机体、航电、武器等都要全新研制,以满足未来战场的作战要求。由于美国空军对F-15和F-16的作战能力有绝对信心,因此ATAS的设计重点放在对地攻击方而。怛随着苏联空军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以ETF和ATAS搭配能台有效夺取制空权和实施空中打击的问题。到了1980年4月,美国空军决定放弃该计划,而ATA
S也演变为ATF——兼顾对空作战和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并考虑增加短距起降的要求。这个过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叫词:1977年11月,美国侦察卫星就在莫斯科郊外的拉明斯克试飞中心发现三种正住试飞的新型军机,分别赋予暂时识别编号拉明J(米格一29,当时判定为和F—15同级的战王斗机)、拉明K(苏一25,判定为类似A一9的对地攻击机)和拉明L(苏-27,判定为类似F一14的变后掠翼战斗机)。为何美国空军在1978年制订ETF和ATAS计划时没有丝毫反应?直到1980年才加以变更?可能有以下原因:卫星情报判读和分析需要时间;美国低估了苏联航空工业的水平;官僚体制导致情报传递缓慢和反应迟钝。

  1981年,美国空军启动了代号“天空长者”的研制计划。空军经过长期研究后,提出一系列针对未来先进战术战斗机的要求,包括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先进飞控系统、先进推进系统以及隐身技术等等。空军高层相信,ATF在2l世纪初服役之日,也就是F-15、F-16等第二代战斗机退役之时——现在来看,可以说当年ATF的技术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了。1981年6月,美国空军发布第一份关十ATF的信息需求(RFI),并邀请9家公司参与讨论:波音、费尔柴尔德、格鲁曼、洛克希德、麦道、诺斯罗普、洛克韦尔、沃特。7月,空军发布针对ATF推进系统的RFI,邀请7家厂商  参与。1981年10月,空军发布ATF任务要素综述。

  美国空军住仔绌研究了9家厂商针对ATF RFI提出的意见后,考虑修正对ATF的性能要求。首先,美国空军认为必须将超巡能力作为未来ATF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出于高烈度欧洲战争条件下夺取中欧制空权的需要。北约认为,在两大阵营爆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北约一线战机几乎不可能幸存。夺取中欧制空权的北约战机很可能必须从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甚至英国起飞,并穿越被占地区上空。超音速巡航能力将大大缩短ATF在对方防空系统内暴露的时间,提高生存能力。当然,超音速巡航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但这确实是提出超音速巡航要求的初衷。由于可能需要从西欧基地起飞,ATF必须具有远优于F-15的续航能力,这也是在ATF的设计要求中“跨战区航程”的由来。在前沿和纵深机场均可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短距起降能力将大大提高ATF的部署能力。特别是短距精确着陆能力,对于美军战机及时增援欧洲盟国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年北约大力发展垂直起降飞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作战飞机造价和复杂程度急剧增加(F-15这一代飞机服役时就有人惊呼,照此趋势,到2050年美国一年军费将只够采购1架战斗机),美国空军必须抑制这一趋势,为此设置了尺寸和重量限制,并强烈要求厂家采用先进技术以减少生产和维护费用——这一思路尤其值得我们参考。

  在此期间,ATF的设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按照“大趋势”计划研制出来的F-117已于1981年6月首飞,很快将交付使用。该机足以完成突破华约防空系统、实施纵深精确打击的任务。F-111虽然陈旧,但在80年代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纵深攻击机。同时美国空军于1982年启动“双重任务战斗机(DRF)”计划,研制F-111的后继机,备选方案是麦道的F-15E和通用动力F-16E。DRF预定将于90年代取代F-111。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不再强调ATF的对地攻击能力。因此ATF角色再度转换:由1980年的兼具对空/对地能力的战斗机转变为专用空优战斗斗机。在笔者看到的资料中,没有提到ATF的设计重点更改的其它原因,给人印象就是:主要由丁DRF计划的出现,减轻了ATF的任务负荷,使之可以转向专用空优。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时间就会发现,当初ATF预定服役时问正是90年代初,和DRF的预定服役时问相同。加上DRF出现的其它好处,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ATF既要对苏联第三代战斗机形成压倒性优势,又要保证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以美国航空工业的水平来说,不是不可能做到,但必然会导致成本上升,风险增大。为了满足空军降低造价和复杂程度的要求,以现役战机改型分担ATF的部分任务是可行且廉价的选择。换句话说,ATF转型是DRF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

  1982年10月,美国大部分战斗机厂商代表和空军代表在加州阿纳海姆开会讨论ATF概念。会上,ATF的概念基本成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该机已被明确为下一代空优战斗机;必须具备超巡能力;作战半径1111一1482公里;具有在610米跑道上起降的能力,为此

发动机需要装备反推喷管;执行空战任务时起飞重量不超过27.216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起飞重量不超过36.288吨。随后,美国空军发布方案需求,开始进入ATF慨念详细研究(CDI)阶段。1983年5月,CDI阶段结束,空军发布了一份最终方案需求报告(RFP)。也许大家注意到了,在上述ATF慨念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隐身技术。原因在于隐身技术此时仍属“黑计划”之列。美国空军虽然考虑在ATF中引入隐身设计,但如果要在当时仍未进入保密阶段的ATF项目中提出这一要求,必然要被迫公开相关的黑计划,包括绝密的“大趋势”计划,这是空军高层所不愿看到的。

  1983年9月,美国空军向所有厂商发出概念设计招标,波音、通用动力、洛克希德、麦道、诺斯罗普、洛克韦尔宣布参与竞标。空军预计可以于1984年5月前完成最终报告。

  1983年5月,针对ATF的RFP发布之前,空军已经发布了研制ATF所用发动机的RFP。该项日最初称为“先进战斗机发动机”计划(AFE),后改称“联合先进战斗机发动机”计划(JAFE)。根据空军要求,这种发动机必须具备自启动能力;能不依赖地面设备进行自主检测;高推重比;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事实上,前两项要求是针对欧洲全面战争的。和超巡、高续航力、短距起降能力一样,都有助于ATF不受地面条件限制。1983年9月,空军宣布普·惠的PW-5000(空军编号YF-119)和通用电气的GE-37(空军编号YF-120)中选,获准研制发动机原型机。空军要求,两种发动机必须可互换,以确保发动机选型竞争不会影响机体设计,换言之,发动机的尺寸、各种管线接口不能相差太大。经过竞争试飞后,中选型号将作为生产型ATF的唯一动力。

  到1984年底,ATF的方案需求进一步明确:超音速巡航速度不小于M1.5;起飞滑跑距离小于610米:起飞重量不超过22.68吨:作战半径大于1296公里:在速度为M1时可以完成5g盘旋:高度9144米,M1.5时盘旋过载6g:高度3048米,M0.9时瞬时盘旋过载9g:高度15240米,M1.5时稳定盘旋过载2g;海平面,从M0.6N速到M1。0耗时20秒:高度6096/9144米,从M0.8加速NM1.8耗时50秒飞机单价4000万美元(1985年美元值,后降到3500万美元),全寿命费用和F-15相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