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新闻评述>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专家视野:拉姆斯菲尔德引发三军造反内幕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12:08 《国际展望》杂志
专家视野:拉姆斯菲尔德引发三军造反内幕

    2006年1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左)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华盛顿白宫会见记者。布什宣布,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要辞职,曾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罗伯特·盖茨将接任国防部长。新华社/路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专家视野:拉姆斯菲尔德引发三军造反内幕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拉姆斯菲尔德一向以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专横跋扈而著称,不仅丢了美国国防部长的差事,还丢出了高水平:美军四大军种军报:《陆军时报》、《空军时报》、《海军时报》和《海军陆战队时报》在中期选举前的11月6日同时刊载社论:“是拉姆斯菲尔德下台的时候了”,批评拉氏已失去了美军方领导人、国会和民众对他的信任。

  “三军徘徊马不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国防部长引起全军官兵、包括退休将领一齐“造反”,公开“炮轰”自己“顶头上司”,这水平真够得上“世界级”了。当官当到这个份上,闹得众叛亲离狼狈而退,终于被人当作老糊涂赶下了台,无论如何也算不得光彩荣耀。不知道美国国防部长历史上有几个享受过部下如此“殊荣”?老“拉”这回算不算创造了美国历史的“第一”?

  拉姆斯菲尔德为什么混不下去了?倒不是因为他象陈水扁那样丑闻缠身,说到底最关键的就是:过于关注和维护军事—石油工业集团利益,以此力促

伊拉克战争和美军转型,加上漠视中下层官兵利益疾苦,最终铸成大错导致三军激成突变。

  一、伊拉克战争虎头蛇尾错误不断

  首先,布什战争内阁对 “整合大中东计划”抱有不切实际的信心。以拉氏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美式自由民主自由是人见人爱的灵丹妙药,只要铲除“独裁”并开始布道,人们就会欢欣喜舞,社会也随之一片升平。这就是西方所谓的“民主和平论”。在盲目乐观态度驱使下,在战后重建中居然不问青红皂白解散了社会复兴党、伊拉克军队以及各种公职人员。此举让普通党员、士兵和公职人员全都丢失了饭碗,从而将大批素质较高的人群推上了反美之路,其中不少人则加入了反美武装。伊拉克美军在伊已经四个年头,虽掘地三尺也没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越陷越深。决策层在伊战指挥和善后过程中错误百出,如此轻率地发动战争,对战争结束后的局势没有任何考虑,在宗教问题上,美国政府没有想到、也不能理解伊拉克民族隔阂与教派分裂问题会发展到如此严重,难以驾驭。所以,美国根本没有意识到,它已经有意无意地制造并卷入了一场浩大的文明冲突当中。以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文明的集中体现—以天皇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和以神道为代表的观念文明改造失败的事例说明:美国还从没有在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中成功过。这似乎在冥冥中注定了,美国无法短期内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取胜,甚至可以说,美国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整合最终也无法获得全胜。

  其次,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的表现及其腐败与无能令人发指,美国已不可能赢得伊拉克战争的军事胜利,拉氏操纵的伊拉克战争全面破产。从拉氏对伊战争“漂亮的左勾拳”一举占领全境到遍地烽火,美军遭遇到“典型的游击战”局面,已经演变成苏军在阿富汗战争的历史重现。换言之,早在占领之初,对于萨达姆党、政、军和公职人员一律拿下,使他们迅速变成基本对立面;并且大话空话连篇,拉氏所仰仗的“高技术”魔力被伊拉克“低技术”消磨殆尽、“零伤亡”的春秋大头梦也终于破产;由于拉氏过于迷信与依赖现代军事科技的作战效能,所以在伊作战的美军兵员不足,一直处于促襟见肘的状态,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全国各地的恐怖活动;由于没有预见到反美武装如同烧荒野火,迅速扩散并如此活跃,因此也没有准备好任何应对计划。这些使得伊境内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军费开支无穷无尽、战费开支近4000亿美元、美军直接死亡人数接近3000、受伤已达15000人左右,就是说在13万驻伊美军中,已经有六分之一士兵遭到伤亡,导致美国国内对布什伊拉克政策批评不断升级、布什民意支持率不断下滑。退伍少将保罗·伊顿评价他“在战略上、作战中和战术方面无能”,要求“必须立即撤换拉姆斯菲尔德先生和他的心腹团队”。无论如何,2006年中期选举,布什不受欢迎的伊拉克政策导致了共和党选举惨败。民主党人取得选举胜利后即表示,布什在中期选举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将拉氏撤职。而美军干脆像唐玄宗的唐军一样鼓噪起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拉氏作为伊拉克战争设计师,对伊战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当初出兵打仗已经走错了路,自然成为人们攻击的直接对象,成为不受欢迎的伊拉克战争的象征,布什不得不亲手将自己爱将“拉氏杨贵妃”赐死:赶紧黯然下台了事。不然,天知道军队还会闹出什么乱子。

  二、漠视军队权益与前线军人命运

  一些参加过伊拉克战争退伍将军说:驻伊美军受命前往伊拉克战场卖命,却没有获得最好的武器装备,而且布什政府向美国公众隐瞒了一些重要真相。

  首先,拉氏“轻型部队理论”导致缺乏重装备的伤亡增加。第一,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军指挥官经过调查评估后认为部队应该着重配备机动性强的轻型装备,很多部队为了实践拉氏陆军“轻型部队更便于作战”的军事学说,在前往伊拉克轮换时就将重型坦克和装甲车留在本土。直到最近轮换到伊拉克的很多美军部队也没有将足够的装甲武器带到伊拉克。他们使用最多的就是“悍马”。这些部队包括负责萨德尔城的美陆军第1骑兵师和负责费卢杰和拉马迪防务的第1陆战队远征部队,前者只将1/6的坦克和M2“布莱德利”步兵战车带到了伊拉克,而后者也因重装甲车不足的原因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二,尽管驻伊美军多数“悍马”车装有简易装甲,但现在战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军不再是一支需要“日行千里、直捣敌巢”的奇兵,而是一支被愤怒伊拉克民众和各派武装包围的占领军。由于面临的任务与战争初期不一样,“悍马”车等缺乏装甲保护的轻型装备缺陷尖锐显露出来。在驻伊拉克、阿富汗和科威特美军装备的19854辆“悍马”军车中,超过75%车辆装有不同装甲,其中出厂时就配有装甲的“原装悍马”最为坚固。即使这样,与伊拉克的严峻形势相比,这些保护装置还是微不足道。美军前线需要8105辆“优秀装甲悍马”,但实际只接收到5910辆。美军在上述三国使用的4814辆中型卡车中只有10%装备装甲,4314辆重型卡车中只有15%装有装甲。由于没有足够防护装置,驻伊美军士兵将他们能找到所有东西拼凑到“悍马”上,以备临时之需,包括:可自由组装的装甲设备、沙袋、甚至胶合板板条。而另一些士兵则将一种品牌为“犀牛”牌的减震聚氨酯泡沫装到车上。分析伤亡数字后发现美军许多伤亡都可以避免。因为绝大多数死亡的美军都是被炸死在未受保护的车辆内。这意味着如果他们拥有更强的装甲,那么可能有至少1/4在伊拉克阵亡的军人不会战死。

  其次,拉氏不仅打仗外行,而且不顾下层官兵死活,促成四大军种一齐发难。拉氏一意孤行推进“转型”、迷信高技术非接触、零伤亡战争的惊人见解,却把战况打得一团糟、对士兵命运漠不关心。例如,美驻伊士兵甚至连基本防弹衣也不能做到人手一件,很多士兵纷纷通过家人在国内购买邮寄到前线。这种丑闻持续太久,以至于美国陆军今年宣布,可以将驻伊士兵用于购买防弹衣的费用报销。拉姆斯菲尔德却宣称:即便是装备有最好防护设施的坦克和步兵战车也能被敌人炸毁。他表示,美军士兵只能得到“现有的装备”,而不是他们想象中“应有的装备”。此事掀起轩然大波,事后,甚至连布什本人都公开对这种说法表示“不敢苟同”。美国对伊战争,如同过去任何一场战争一样,归根到底是想家、厌倦、冲锋陷阵普通士兵的战争,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关心和记得发动战争的理由了,只是在风沙、枪口和炸弹威胁中捱受着每一天:在公路上运输车遭袭击,在街道上巡逻挨黑枪踩地雷、呆在岗哨里有自杀性袭击,坐在食堂里吃饭都得竖着耳朵听外面动静,就是躺在帐篷里睡觉居然还有“厌战的美国兵朝自己人扔手雷”。生存下去才是理由。前线大兵在沙尘中苦苦煎熬,硬着头皮把这件世界上最为讨厌的勾当熬过去,既对拉氏强烈反感,其中又不失俏皮、幽默和尊严。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二战时期,美国一家电台吹牛说:“谁怕德国福克·沃尔夫喷气式战斗轰炸机?”结果陆军航空队某基地全体官兵给这家电台写信说:“我们就怕”,每个飞行员都在下面签名,指挥官当然也不例外。无独有偶,最近拉氏到驻伊美军作打气演讲,有个小兵当着全场几百名军人直接质问他:“为什么不给军队装备更好更结实的装甲车?”还发牢骚说:“害的他跟伙伴们满世界找些‘破铜烂铁’往车上钉,好增强车辆防护力”…… 美军中下级官兵造起反来也是别致,直面谏上和犯上作风,颇有军人在战场上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放风骨。美军战地指挥官也私下称拉氏“根本不知打仗为何物”。据调查,72%的美国土兵希望能早日撤军回家;86%的伊拉克人也同样要求美军撤军,还有更多的反战母亲组织协会,要求打仗的孩子回家。现在美国政坛变天,是一件好事,可见普通人民不想将战争无期拖下去,希望能尽快撤军。

  三、过分维护利益集团,将美军转型引向歧途

  布什政府优先代表美国军事工业和石油能源集团的利益。早在布什政府成立之初,就有人指出,布什政府是以能源利益集团的人士为班底组成的,布什本身来自石油世家,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务卿赖斯等重要阁僚都有石油财团的背景。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布什的共和党得到来自石油业的大量捐款,而美国军火企业给共和党的各类捐款则高达882万美元。有人形容“布什政府血管中流动的是石油,排出的是二氧化碳”。

  首先,拉氏等人将军工-石油集团摆到了与军队利益过分对立地步。美军内部反对拉氏不限于伊战一条,拉氏脱离美军实际的改革--军事转型计划才是更关键的原因。拉氏刚愎自用,颐指气使,在军中乱“改革”一气,改造美军的设计在美国复杂的军工复合体中明显强化了军事工业的资本利益。最明显的是拉氏认为:苏联解体之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了美国最大威胁,美军战略重心也必须随之从冷战时期的大规模作战,转移到打赢沿石油管线分布的恐怖分子“不对称战争”上。美军应当削减常规部队特别是陆军的重型装备和规模,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发展导弹防御体系(BMD)、远程隐形轰炸机、无人驾驶飞机等高科技装备。因为近几十年来,美国发动地面战争的机会越来越小了,维持现有部队规模“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浪费”。在这些巨型项目中,国会拨款逐渐攀升为天文数字,军工企业获得的利润也更为可观,从而赋予超级军工集团获得长期、稳定、大量国防预算拨款的绝好借口。

  其次,拉氏对传统上的各军兵种重要性进行的重新排序激怒了职业军人。美军转型计划中,空军、海军和战略性高科技武器得到拉氏宠爱,而对陆军部队军备升级问题则毫不关心,陆军成为“转型”最大牺牲品。“十字军火炮”项目的取消就是美陆军艰难转型的一个写照。拉姆斯菲尔德认为“十字军”自行火炮是冷战的遗产,它根本不符合拉姆斯菲尔德建立“灵敏快反部队”的需要。拉姆斯菲尔德与美前陆军参谋长埃利克上将进行了激烈的公开斗争。在这种气氛下,2002年,五角大楼砍掉了价值110亿美元的陆军对于士兵的直接支援“十字军”巨型自行火炮合同。之后,又迫使陆军宣布取消“科曼奇”攻击直升机项目。拉氏裁减的其他大型武器项目还有空军“猛禽”F-22战斗机。2006年,陆军还得继续牺牲:推迟部署耗资1200亿美元、实现士兵之间以及士兵与武器平台之间信息实时共享“未来作战系统”。 美陆军和拉姆斯菲尔德之间的分歧日渐加大。拉姆斯菲尔德认为,依靠空中精确打击摧毁目标,美军能打赢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对此陆军反驳说,要打赢战争,最终必须有地面力量的全面介入,占领敌方目标。但身为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掌握着军队预算大权,因此美陆军也只能无奈地迎合五角大楼的意见。不仅如此,遭到削减的往往都是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早就看不顺眼的武器:拉氏一向轻视的海军潜艇部队,当然也没好果子吃。在这次计划中,价值53亿美元的3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就没法继续装备了。由于拉氏下手太重, 树敌过多。他推行陆军改革计划遇到了军队官员的抵触,五角大楼对拉氏主导的美军转型计划也表示强烈异议。

  为使布什战争内阁背后的军工-石油集团能够继续执政下去,拉姆斯菲尔德也只能背一回黑锅、当一回替罪羊,其位置由63岁的罗伯特·盖茨接任。盖茨曾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他在老布什的国家安全助理斯考克罗夫特手下工作时颇受器重,后者2003年曾反对入侵阿富汗。盖茨言行慎重,但他并没有掩饰对伊拉克战争的失望,并在2004年建议美国同伊朗直接对话。盖茨作为伊拉克战争研究小组成员,主要任务就是收拾残局:美国从伊拉克泥潭中撤军只是一个时间和方式问题。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助理、著名的现实主义者布热津斯基曾是盖茨的上司,他在11月9日评论中说,对盖茨的任命是布什任职六年以来最好的任命。

  拉姆斯菲尔德简历

  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 (Donald Henry Rumsfeld) 1932年7月8日生于芝加哥的一个

房地产商家庭。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54年至1957年在美国海军当飞行员和飞行教官。在校期间是橄榄球队的主力,并曾获海军摔跤比赛冠军。

  1963年1月至1969年5月,拉姆斯菲尔德任国会众议员。1969年5月,他被尼克松总统看中,出任总统助理和“经济机会办公室”主任,1970年至1973年任总统顾问。1971年10月任财产调查局局长和生活费用委员会主任。1973年1月任美国常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表。1974年8月任白宫办公厅主任。

  1975年11月至1977年1月,拉姆斯菲尔德在福特政府中任国防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此后,他转往企业界发展,先后出任西尔医药和通用仪器两家大公司的总裁。

  2001年1月,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拉姆斯菲尔德在布什内阁中出任国防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度出任国防部长的人。2004年12月,他留任国防部长职务。2006年11月8日,拉姆斯菲尔德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

  拉姆斯菲尔德是布什政府中“鹰派”力量的代表。出任国防部长后,拉姆斯菲尔德不遗余力地推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并且策划和指挥了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被普遍认为是布什政府中的强硬派人物之一。

  1977年拉姆斯菲尔德获总统自由勋章。曾任政府工作委员会、科学和星际航行委员会和两院经济联合委员会等委员。他还是兰德公司理事会理事长,东方航空公司、人民能源公司、本迪克斯公司、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的董事。

  1974年11月、1994年9月和1999年10月访问中国。200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