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新闻评述 > 正文

亚洲进入航母时代 中国发展航母非常谨慎(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07:53 环球时报
亚洲进入航母时代中国发展航母非常谨慎(图)

中国海军航母想象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中国官员星期三就中国是否造航母作出正面回答。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当天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说,随着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中国将逐渐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关于中国是否造航母的问题一直受到境外媒体的猜测,就在孙来燕发表上述说法的前两天,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称,中国要购买苏—33舰载战斗机,以“提升将建造的第一艘航母的综合能力”。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大国海军最重要的战略力量,中国是否应当,以及何时拥有自己的航母,也是中国海军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将逐渐具备建航母的能力”

  10月25日,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就中国的军工产业接受了中国政府网专访并与网民在线交流。主持人问:“我国有没有制造航空母舰的打算?”孙来燕回答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海洋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从总体造船工业的发展来看,随着发展,我们将逐渐具备能力。”但他同时说:“我们还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研究和考虑有关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外界关于中国是否会造航母的议论已有过多次。今年3月,香港《文汇报》引述解放军中将汪致远有关“中国要保护自己的海洋权益,航母是完全必要的”说法受到许多国外媒体关注。此前,中国民营企业购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未完工或者废弃的航母用于旅游,都曾被西方媒体热炒。10月23日,俄罗斯《生意人报》上的一篇报道“更细致”地描述了“中国的航母计划”。该报道称,中国有可能向俄罗斯订购50架苏—33舰载战斗机,目前相关谈判正在进行中,总合同金额达25亿美元。不过俄方称,中国不可能一次性签下所有的合同,很有可能中国将在年底前先购买两架苏—33战机用于测试。这篇报道还宣称,中国计划在2010年前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在2016年前共建造3艘航空母舰。

  对于两天内出现的两条有关“中国造航母”的消息,台湾“中央社”以“中国官员:将认真研究建造航母问题”为题,进行了综合报道。“美国之音”报道则干脆直接以“中国为航母做准备”为标题。报道称,苏—33战机是专门为在航母上起降而设计的,它的机翼可以折叠,而且拥有特别加固的舰载起落架系统,这种战机现在装备在俄罗斯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报道还称,中国将会使用几年前从乌克兰所购买的没完工的“瓦 良格”号航母训练苏—33战机,目前该航母停泊在大连。

  亚洲进入“航母时代”

  据说,每当世界某地出现危机的时候,美国总统问手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编队在哪里?”从二战时起,航母则被看成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标志。目前,世界上共有11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这些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泰国、韩国、巴西和阿根廷。这些国家都是世界以及各地区的大国。这些国家共拥有大、中、小型航母近30艘。其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母。

  近年来,中国周边的不少亚洲国家纷纷发展航母,有报道甚至称亚洲进入了“航母时代”。印度是亚洲第一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1961年,印度从英国买进第一艘航母“维克兰特”号。1987年,印度又从英国购进第二艘航母“维拉特”号。2004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约,

  购买俄退役航母“戈尔什科夫元帅”号,预计这艘航母明年交付使用,将服役至2040年。与此同时,《印度教徒报》报道称,印度已经动工自行建造一艘排水量为3.8万吨的航母。印度的设想是,到2012年左右,印度拥有两艘航母,自制的航母守护一侧海岸,俄制航母游弋在另一侧大洋中,实现“将印度洋变为印度的内海”的梦想。

  在东亚,日本名义上没有航母,但它的“直升机护卫舰”不仅可搭载反潜直升机,还可搭载4架超大型运输直升机,承担登陆和两栖攻击等任务,实际上是轻型航母。韩国以排水量达1.4万吨的“独岛”号轻型航母的下水为标志,也迈入亚洲海上强国的行列。

  据美国“海军分析咨询公司”提供的报告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东亚国家以及印度将在新建航空母舰等海军舰只上每年花费约150亿美元,将超过西欧的90亿美元和美国的120亿美元。目前,除美国海军外,英法两国也有3艘中型航母建造计划。

  军事专家宋晓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当一个国家有广泛的海洋利益后,就产生了对航空母舰的需要。比如说,该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贸易和外国的资源时,航空母舰就会提供安全保证。一些国家虽然不大,也不太富,但由于海岸线长,对海洋依赖大,也需要航母来保证安全,泰国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虽然在世界航母家族中是“小字辈” ,但它打破了大国才有航母的专利。

  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我们国家是一个海洋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许多专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敢侵犯中国的陆上边界,但中国的防卫能力并不能完全覆盖中国的海域。宋晓军认为,如果没有航母,一个大国只能通过岸基航空兵保证周边空防,很难具备中远程的防空能力。现在中国海岸线上的防空能力就是在第一岛链以内。

  西方猜测中国造航母

  美国《海军作战学院评论》一篇报告认为,中国与航空母舰的关系始终被大量传言和猜测所包围,难以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仅是西方,就在中国国内,是否需要拥有航母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一些分析认为,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及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来临,航母战斗群是一种逐渐过时的武器系统,这主要是因为航母的雷达和电磁探测的可见度很高,容易成为精确制导武器以及潜艇和水雷的攻击目标,而且航母在海上需要进行频繁大量的补给,使它的后勤保障十分脆弱。另外,造航母需要费用极高。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对美国一艘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所需的总费用进行过一次推算,从开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经费约330亿美元,还不包括航空母舰的现代化改装、报废和战斗消耗的费用。33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2600多亿元,而中国2006年国防开支预算总共才有2800多亿元人民币。

  不过,另一派认为,中国不可能绕过航母这一关去发展“有缺陷的‘蓝水海军’”,中国建造航母只是“时间问题”。这一派分析认为,设想用一颗导弹就把航母击沉的想法非常幼稚。航空母舰本身具有多层次的防卫体系:从几百公里以外就有预警飞机警戒,在充分的防御准备周期中间有飞机拦截、导弹拦截、其他军舰的火力拦截、航母本身的大口径火炮远程拦截和小口径火炮近程拦截等多层防卫手段,最后还有航母本身强大的抗打击、抗毁伤能力,美国在比基尼岛的核武器试验中,唯一没有沉没的就是航母。多层阻拦网同时出现漏洞的可能性,在概率上微乎其微。事实上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生存能力最强的武器系统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在作战行动中沉没的航空母舰基本上没有。至于建造和保有航母的费用问题,这一派认为可以建造一艘适合国情的航母。目前拥有航母的国家中,印度、巴西、阿根廷也并不是十分富有。

  中国发展航母非常谨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防建设方面一直坚持勤俭建军的原则,在发展武器装备上一直持谨慎态度。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阿特凯森在他的名著《中国与不对称战争》中认为,“中国考虑成本和航母本身易受攻击等因素后,确信航母作战能力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已经更集中精力于不对称战法,谋求使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台海危机发生时能保持‘局外中立’”。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已部署了能对美海军航母进行致命攻击的巡航导弹、高静音潜艇以及苏-30战机等武器,用中国古典军事专著《孙子兵法》的解释,这些物质准备完全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还必须考虑建航母编队可能会被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炒作“中国威胁论”。日本《读卖新闻》曾在报道中国将造航母的消息时,“充满忧虑”地说,这将增加亚洲国家对中国的猜疑,并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日本右翼杂志《SAPIO》还刊登过一篇题为《中国海军的航母建造计划和日本的航母政策》的文章,称中国将在2015年后拥有自己建造的航母,并指出一旦中国拥有航母,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将受到威胁,日本除了要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更需要考虑发展本国的航母。

  其实,上述论调和担心都是完全不必要的。建不建造航母、何时建造航母、建造什么样的航母,取决于解放军的海军战略,而海军战略要服从国家整个的发展战略。即使有一天中国的航母建成了,也只用于防御目的,捍卫自己的合法海洋权益。

  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航母战斗群是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攻关”和“财力攻关”。虽然中国大陆造船工业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三,能建造30万吨级货轮和油轮,已经具备造航母的基本能力,但造航母毕竟与造民船仍存在巨大差异,航母上必备的蒸汽弹射机、拦阻索、大型升降机及大功率

发动机等技术均掌握在欧美乃至美国一家手里,航母还需要装备高性能的电子战和雷达系统。此外,用于保卫航母的舰载机以及护航舰艇也需要雄厚的技术实力去开发。这些情况只能说明中国具备建造航母的巨大潜力,但离真正动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彦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钟成 本报特约记者 谭竹洁 雷炎本报记者 李宏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