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寒秋依依送红军——中央红军长征起始地的回忆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 09:20 大众网-大众日报
寒秋依依送红军——中央红军长征起始地的回忆

    在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江西省于都县于都河畔东门渡口,79岁的丁张发向记者介绍当年与母亲一起在渡口送别红军的情形。记者 房贤刚 报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寒秋依依送红军——中央红军长征起始地的回忆

在瑞金市沙洲坝,有一口名为“红井”的小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小学课文,使这口井成为全中国最著名的水井。它是毛泽东1933年9月为解决沙洲坝群众“吃水难”,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挖掘的。当年曾有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雨不下,没水洗手帕。”这口井,成为党、红军和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1950年,瑞金人对这口井进行了维修,取名“红井”。1961年3月4日,该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 房贤刚 报道

  本报记者 王学文

  编者按 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大众报业集团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联合采访活动第二阶段“重走长征路”的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向离瑞金80公里的于都县集结。10月17日起,红军从十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伟大的长征。日前记者奔赴江西,探访中央红军长征的起始。

  “左”倾领导人打算让毛泽东留下

  8月31日,记者来到被称为“长征第一山”的云石山。

  云石山位于“红都”瑞金城西19公里,海拔只有50米。在长征前夕的1934年7月到9月间,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曾在山顶的古寺里住过。云石山最大的史料价值,是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在这里为《红色中华》报写了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在山上,记者读到这篇于1934年9月29日发表的社论复印件。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红军长征史》认为,这一社论实际上是中央红军准备实行战略转移的第一个公开信号。早在1934年春天,迫于形势严峻,当时的“左”倾领导人曾讨论战略转移的事。但他们一直犹疑不定,直到9月底10月初才下定最后决心,并在小范围传达。

  在云石山,记者还读到一份李维汉写的《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苏区的人事安排》。据文章介绍,在长征前夕,“左”倾领导人大力排挤异己。他们最初连党和红军的重要创始人毛泽东也不打算带走,甚至已派毛泽东到基层去搞调查研究。后来由于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力争,才允许毛泽东参加长征。而留下来的何叔衡、阮啸仙等人,则先后牺牲了。

  111岁老奶奶唱起当年的歌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秋雨(介支个)缠绵绵……”正如这首《十送红军》唱的,红军要长征了,苏区人民依依不舍,追逐相送,心比秋凉。瑞金县叶坪乡的陈发姑就是这万千群众中的一位。8月31日,我们来到叶坪乡光荣院,见到了111岁的陈奶奶。

  当年,陈发姑的丈夫参加红军走了,她则加入了村里的妇女工作队,整天为红军洗衣服、打草鞋。陈发姑一天能打四双草鞋,做一双布鞋,常常把眼睛熬得通红,肿得像个桃子。

  陈发姑天生一副好嗓子,红军要远征了,她和乡亲们跑到十几里外的瑞金城给红军送行,唱得泪流满面。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老人兴之所至,打着有力的手势,闪着生动的表情,给我们唱起当年的歌:“送郎当红军,阶级要认清,地主啊富农啊都是我们的敌人。送郎当红军,妹妹在家等,消灭了敌人啊,大家有田分,哎呀我的郎我的郎。”

  陈发姑唱着“送郎当红军”为红军送行,她的“郎”一走再也没回来――英勇牺牲了。老人一辈子无儿无女,1958年叶坪乡光荣院建院时,她就被接来照料,一直健康生活到现在。如今,老人双目已经失明,知道我们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采访,用浓浓的江西话连连说:“共产党万岁。”

  于都人民献出三年的口粮

  于都河水静静地流淌,河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昂然而立。讲解员介绍,碑呈帆形,象征红军扬帆远征,高10.18米,象征中央红军于10月18日这天渡过于都河。纪念碑上刻着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这是当年许多红军将士的感受。

  9月1日,于都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组长张文彬向记者介绍,长征前夕,红军在于都不到10天的时间里,补充新兵1万人,另有1万名挑夫随军远征,在长征途中牺牲的每5个中央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于都人。于都人民还积极为红军准备各种物资:为每个红军战士准备1-3双鞋、3-5天的干粮,全县共准备60万担粮食,相当于当时于都县全县人口3年的口粮。

  踏着百姓门板搭起的桥过河

  于都县城有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200年的风侵雨蚀,已使墙皮斑驳,潮湿发霉。然而这墙上却燃着一团团火焰:“扩大铁的红军100万”、“工农兵解放万岁”――长征前夕红军书写的标语,保存至今。再看那一个个门框,有的只有一扇门,有的则门扇全无。房屋的主人刘光沛告诉我们,这十几扇门板早已变成于都河上红军脚下的桥――当年红军要过于都河,他的公公(爷爷)辈主动把门板献出。红军过河后,为了防止

国民党军队追击,把搭桥器材全烧了,他们家没一点怨言,老屋也没再安装门扇。

  在于都县开诊所的李明荣,给我们讲了他的父辈当年送红军过河的故事。1934年10月,17岁的李声仁和童养媳王九发还没有圆房,他们共同驾一条船随着族人打鱼。那年的重阳节(10月17日)晚上,有支队伍请他们帮忙渡河。李声仁认出是红军,当即和族人答应了。他们20多条船运送了两夜。红军很感谢他们,每条船给了一个银元的费用,另外还留了条子,让他们到当地苏维埃政府领粮食。之后,帮红军过河的李声仁不敢在家乡待了。他和王九发躲到于都河下游一带打鱼,1942年在那里生下儿子李明荣,直到解放后才回到于都。

  今年79岁的丁张发,爸爸1933年参加红军,有消息说他已经在兴国县牺牲,但丁张发的妈妈一直不相信。1934年10月,红军过于都河。妈妈做了5双布鞋,带着吃的,领着7岁的丁张发来到县城东门渡口。看着一队队红军从渡口走过,小张发和妈妈仔细辨认着,但在河边等了两天,也没见到爸爸。母子俩绝望地回到家,他们相信了那个噩耗。妈妈把给爸爸做的5双布鞋,分送给了5个红军战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