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中国创新杯第二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 > 正文

作品:薛伟鹏之低成本空天运输系统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16:03 新浪军事

  薛伟鹏

  低成本空天运输系统

  摘要

  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活动空间不止遍布地球各个角落,也不断向大气层外延伸。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本篇构想了一种低成本,能够重复利用能量和物质的环保型空天飞机,并在本篇中提出无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双用压气机的模型和解决冲压发动机所存在的问题的新方法。

  一、空天飞行的特点

  航天飞行轨道高度大,飞行速度大,耗资巨大。而当航天器从太空返回时,其所携带的巨大的动能和势能往往不加利用地被浪费掉。所以,本方案主要考虑对这部分能量的利用。

  二、方案简述

  本方案为两级入轨的空天飞机,第一级采用冲压

发动机与喷气式组合的发动机。第二级采用液体
火箭
。两级发动机都采用氢气作为燃料的。

  三、冲压发动机的两大问题

  冲压发动机是依靠高速迎面气流的冲压增压作用进行工作的。 因而,这种发动机具有两个问题:即发动机的自起动和燃烧效率低。

  1、一般冲压发动机的起动速度是2马赫。所以需要由其他形式的发动机先将飞行器加速到2马赫以上。在本方案中,使用冲压发动机与喷气式发动机组合。为了有利于飞行器的高速飞行,对喷气式发动机进行改进,即去掉常规的燃烧室和涡轮。而只保留压气机和加力燃烧室。因为在高速飞行时,燃烧室和涡轮都必须承受很高的温度,甚至超过材料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这一事实往往制约了发动机性能的提高。而在转换为冲压发动机工作状态后,这两大部件又成为了无效载荷。

  此时,压气机由电机驱动。电机所需电能由地面站通过微波传送。为了获得驱动电机的大功率,电机的磁场由超导材料导电产生。而超导效应所需的低温环境可由放在储箱中的液氢提供。另外,这一压气机和驱动电机经过一定的模态转换,可以在第一级返航时作为发电机使用。利用压气机叶轮在气流冲击下带动叶轮内部线圈在磁场中高速转动,把航天器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为电能,再把电能通过微波传送回地面站。这样,就回收了航天器返回时的能量。

  这一系统对电能,水,氢气,压气机和驱动电机进行了多次的重复利用,充分挖掘它们的作用。以满足系统正常工作的需求,并尽可能地减少设备的数量和航天器的重量,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程度。

  2、由于冲压发动机中气流速度很大,往往超过火焰传播的速度。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燃料未经燃烧就排出发动机外。这就是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低的原因。

  但实际上,如果点火器随气流等速运动或者是在燃烧室中布满了点火器,而不是像常规点火器那样固定在燃烧室的头部,就不会有这一问题。显然,这样的话,就不能使用常规的点火器。在本方案中使用的是单组分可自燃的火箭发动机燃料作为点火药剂。当氢气和氧气混合后,燃烧室头部另一喷嘴喷出少量点火剂与氢、氧混合,并一起流动。这样混合气就可以在点火剂的作用下,在燃烧室内任一点燃烧,而不受限于火焰的传播速度。

  对于这一问题,还可以利用氢气和氧气在光照下就能够燃烧的性质。做法是,在燃烧室壁面布置激光发射器和组反射镜,以便在燃烧室中组成多道密集的激光网,使氢气和氧气在激光照射下迅速燃烧。

  四、工作过程

  地面站先利用电能电解水制备氢气和氧气,供空天飞机使用。然后通过微波向飞机输送电能,飞机利用电能驱动压气机使整机水平起飞并加速到2马赫以上。之后,地面站停止供电,发动机转为冲压发动机模式,使飞机保持以一定的爬升角度持续爬高。飞行过程中保持航速在冲压发动机最佳工作速度,以获得足够的冲压效应和尽量小的激波阻力。爬升至飞行的高度极限后轨道器与母机分离,启动自身的液氢液氧发动机飞向太空。母机以较低的速度滑翔返航。返航时发电机开始工作,并向地面站传送电能。

  五、与现有飞行器的比较

  这一方案对现有飞行器和发动机的优点进行组合、舍取,成为一种具备更多优点的飞行器。与普通空天飞机相比,它具有发射成本低,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轻,燃烧效率高的优点,还把载机返航时的能量进行回收。与火箭相比,具有整机重量轻,燃料消耗量少,不受发射基地经纬度限制,能精确调整发射地点的优点。而且,这一发射系统只需一定的电能输入,即可工作。而无需由另外的庞大后勤系统提供燃料,来保证每一次飞行。因而,它的发射前期准备工作量小,各系统协调方便,发射准备时间短,可实现密集发射。

  相关专题:中国创新杯第二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