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人物:长征路上的“铁脚”参谋长孙毅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0:24 河北日报 | ||||||||
本报记者 张继合 李连印 人物小档案 孙毅,1904年生于大城县,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师参谋长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
廊坊市北郊,有一座环境幽雅的公墓,叫“万桐园”。早晨,天气清凉湿润,管理员带我们来到孙毅将军墓前。“印度红”的墓碑基座上镌刻着毛泽东的手迹“孙毅”两个镏金大字。将军的青铜塑像,依旧是浓须微翘、目光如炬。2003年7月,孙毅将军病逝于北京,次年同月,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到故乡。 孙毅,原名孙俊华,土生土长的廊坊人,祖籍大城县。1904年,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20年10月,高小还没毕业,便中途辍学,出去找事做。那时,他改名孙毅,取“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意思。 军阀混战,报国无门。年轻的孙毅四海飘泊,找不到安身之地。1923年夏天,他报名当兵,被编入河南陆军开封补充营第一连。几年后,孙毅结识了影响他终生的重要人物———赵博生。两人很快成为至交。1931年,孙毅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刚投身红军,他就幸运地结识了毛泽东,他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十来天,毛泽东手把手教他写报告。一提起这段经历,孙毅将军便感慨万千。 孙毅过90岁生日时,当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拉着他的手说:"交给您一个光荣的任务---希望您能带个头儿,成为全军的第一位'百岁将军'!"老人开怀大笑,愉快地答应了。在军界元老中,孙毅高寿,出了名的身体棒,年届九旬还每天坚持步行,即使出门办事,也放着公家配备的轿车不坐,偏去挤公共汽车,挤倒不要紧,他那么大年纪了,须发皆白,居然还要给小孩儿、孕妇或者残疾人让座,引得满车乘客,一片唏嘘。 有人讨教长寿的秘诀,孙老乐呵呵地说:"最要紧的是心胸开阔,乐观地看待一切。"大城县的黄学通至今还记得1996年夏天那次会面。大城一小的十几名学生赶赴北京看望孙毅。老将军谈论最多的就是长征。或许,那些传奇经历可以解释"心胸开阔"的历史渊源。 说起红军长征,孙毅从来不回避长征路上的残酷,他说,雪山草地,一片死寂,到哪里找吃的去呀。走着走着,人就倒下,再也起不来了。当时身板儿当当响的孙毅忽然被痢疾撂倒了,头晕目眩,天昏地暗,身子软成一根面条儿。这时候,彭德怀赶到,他让出了仅有的两粒药片。孙毅一往情深地说:"彭总,救了我一命!长征路上,这样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例子很多,条件太艰苦了,死亡总身前身后地乱转。人们互相搀扶着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现在,还不该珍惜吗?" 孙毅曾多次谈过长征的意义:爬雪山,过草地,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既锻炼了红军的体魄,也考验了红军的思想。他说,长征前后,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5年,全军授衔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中央要授予孙毅上将军衔,他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最后还是伏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亲笔信。他在信中说:"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能活下来,就比已死去的无数战友占了很大的便宜,因此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最后,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授予孙毅中将军衔。 古人诗云:"功成拂袖去,归入桃花源。"显然,这是两层意思。一,不恋栈;二,要韬养。在名位面前膀不动身不摇的,孙毅堪当楷模。 1985年3月,82岁的孙毅辞去了全国政协常委和总参顾问的职务,彻底退休了。其实,他还是念念不忘长征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孙毅对大城一小的孩子们也是这么讲的:"1938年,白求恩大夫给我做了全面体检,他的结论是'生命前途不佳';可是活到了现在,八九十岁了,还非常结实。靠什么呢?精神---长征锻炼出来的精、气、神。" 据说,退出一线后孙毅更忙了,他担任了几十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青少年做传统教育报告900多场,几十万青少年听过孙老的革命传统报告。他又用了半年时间,走遍了附近60多条胡同,牢记100多座公厕的准确位置、20多条公交车的路线图……为的就是做一名义务向导员。 黄学通凝望着自己与孙毅将军的合影,感慨万千:"这是孙老刚做完截肢的照片,你瞧,哪像个病人?"刚得到截肢的消息,老人曾抱着右腿号啕大哭,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大手术之后,他泰然自若地说:"跟长征中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这点小事儿算得了什么?" 在孙毅将军的心目中永远留有长征的印迹,因为它是一个锻造万千英雄钢铁意志的世纪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