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07:36 解放军报 | |
红军长征时脱离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无人区,衣、食、住、行几方面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克服这些难题付出的代价通常不亚于征途中的战斗。 各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大都由苏区政府保障军服供应,样式都是仿苏俄红军的八角帽、列宁装,缀红色帽徽和领章。不过农村根据地多靠民众手工制衣,样式、颜色不完全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长征中最缺粮的时期,是进入人烟稀少的川康少数民族地区这段时间,部队执行民族宗教政策,不允许打土豪,主要是通过土司购买粮食。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为供给前后在此过往的10万红军的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到延安后曾说过,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羌人民的债的。 红军征途中的宿营,在有老百姓的地区通常分住民房,不论如何疲劳仍要求指战员保证缸满院净。在进入高原荒僻地区后,民房难寻,为执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许进寺庙,部队只得野外露营。住宿条件最困难的阶段是过草地。晚间有时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已长眠不醒。 长征中的红军受到大批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当时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不耐磨,每个指战员身上都带两三双草鞋,一路行军一路自己打草鞋。 “红军都是钢铁汉”。红军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衣食住行方面的特殊困难,创造出了举世公认的人间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