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灾难现场的中国军人:年龄小于35 与打仗没区别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 16:44 新华网
灾难现场的中国军人:年龄小于35与打仗没区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灾难现场的中国军人:年龄小于35与打仗没区别

  

灾难现场的中国军人:年龄小于35与打仗没区别

  在黎巴嫩南部城市苏尔,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维和部队中国工兵营的官兵在废墟中搜寻。

  7月24日以来,根据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维和部队司令部的要求,中国工兵营参加了
联黎部队组织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工兵营官兵在行动中不畏艰险,忠实履行使命。 新华社发

  这样的画面,你肯定不会陌生:地震或者海啸刚刚过去,身穿醒目橘红色队服的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在一片狼藉的瓦砾和废墟中,手里拿着纱布和止血带,为浑身是伤的灾民包扎伤口。

  到目前为止,这支由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我国唯一的国际救援医疗分队已经参加过9次国内外重大灾难的救援。他们以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在世界灾害救援的舞台上,为中国军人和医务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这支特殊的队伍。

  国际救援得通过联合国的考核

  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唐山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组建中国国际救援队。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由国家地震局、解放军某工兵团及武警总医院共同组成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性强,能随时执行紧急救援的国家级现代化救援队。

  地震局作为牵头者负责整个国际救援队的协调工作,并派出专家为灾害现场的搜救工作提供相应的地质学和工程力学技术支持。工兵团的战士主要负责救援中的搜索和营救工作。而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培养和输送医护人员的工作,则由武警总医院承担。

  2001年4月,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重要分支,由13名队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医疗分队”正式组建。

  但是,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一成立,就可以到受灾国家去执行救援任务。每个国家的救援队都必须通过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的考核,才有资格到其他国家去参加灾后救援工作。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编定了一本《国际灾害搜索与救援指南》,对国际救援队的人员配置、到达灾害现场后的救援程序、相关标志的使用等都做了系统的要求,为全世界的救援队树立了标准。

  2002年,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上海进行了现代城市搜救演练,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亚太区小组全程观看了此次演练,并宣布,中国国际救援队已达到国际救援的各项要求,正式成为国际救援大家庭的新成员。

  队员年龄小于35岁

  对于国际救援队队员的年龄,联合国《国际灾害搜索与救援指南》中建议,所有国际救援队的队员的年龄不得超过35岁。灾难救援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对人的体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武警总医院也是从院里35岁以下的医护人员中挑选队员。

  一般来说,地震和海啸都会造成建筑物大面积倒塌,人很容易被砸倒并造成骨折。另外,大部分灾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因此,武警总医院最初主要从急诊科和骨科来选择队员。

  考虑到女性体能较弱,中国国际救援医疗分队的首批13名队员全部是男医生。

  “但是,经过两次出国救援行动,大家感觉到在灾后救援中更多的是护理工作。这方面,毕竟不是医生的强项。而且,在印度尼西亚这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救援,男医生为女病人看病非常不方便。所以,在2004年的印度尼西亚海啸救援中,我们第一次派出了4名女队员。”中国国际救援医疗分队的首批女队员高歌告诉记者。

  有资格证书才有资格救援

  现在,中国国际救援医疗分队共有23名长驻队员,他们全部拿到了“SOS现场急救资格证书”。“SOS”是一个向全球提供急救医疗培训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很多国家都设有急救培训基地。一般的医生和护士经过大约60个小时的培训,就可以得到初级认证,每人每小时的培训费用为80美元。

  “SOS”主要训练学员如何在多个国家协同的情况下开展救援工作。高歌告诉记者,“它教授的技术是通用技术,包括大规模灾害救援现场的伤员的诊断、处置,搬运伤员、包扎伤口等等。你在北京学的技术,拿到美国去用,完全没问题。”

  培训结束后,“SOS”会举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在国际上是统一的。通过考试后,就可以拿到它颁发的“SOS现场急救资格证书”。“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承认这个证书。有了这个认证,你到别的国家去实施救援时,人家就会允许你行医,而不会担心你草菅人命。”高歌说。

  训练训练再训练

  “SOS”培训只是医疗队员们参加的训练中极小的一部分,他们每年还要拿出60天的时间,用于各种灾难救援训练及演习。

  医疗队员们会分批到北京军区某工兵团的训练基地,和地震专家以及工兵一起训练。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专项技术、通用技术、救援英语、救援中的国际法规等等。

  “所谓专项技术就是你个人的工作,比如说护士的护理工作。通用技术包括在野外如何生存,一个人被困在废墟中如何呼救等等。学习国际法规,主要是告诉你如何和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以及联合国的相关机构打交道。”中国国际救援医疗分队队长彭碧波向记者详细介绍说,“灾害救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叫做‘训练训练再训练’。在大量的训练中可以保证搜索、营救,医疗人员能相互熟悉,默契地合作。如果总不在一起,大家彼此就会生疏。在灾害现场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大家的合作有时甚至比个人技术还要重要。”

  另外,有一部分骨干队员会被送到欧洲去参加培训。2004年,武警总医院派了两名队员到瑞士去参加培训。2004年10月,又有9名队员到荷兰的医疗急救中心培训。武警总医院的两名副院长还被派到法国和德国学习救援指挥。

  “和打仗没什么区别”

  每一个国家的救援队、每一个救援队员在没有任务时都处于待命状态。

  每次大的灾难后,联合国会立即派出专家到该国了解情况,做出评估。如果认为有必要,联合国会向各个国家发出呼吁,号召各国向受灾国派遣救援队。另外,受灾国本国政府也会向世界各国的救援队发出邀请,寻求帮助。

  如果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我国驻受灾国的大使馆会立即和受灾国政府取得联系,商议我国救援队需要派出的人员数量、人员组成和医疗物资的种类。确定后,大使馆会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国务院把报告抄送给地震局。地震局会立即与工兵团及武警总医院联系,并负责租用民航班机等协调工作。整个过程一般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

  得到任务通知后,所有要参加当次任务的医护人员就开始了紧张的出发准备。用高歌的话来说,“和打仗没什么区别”。

  2004年12月26日,当全世界沉浸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欢庆气氛中时,印度洋发生了海啸。12月29日深夜12时,高歌和她的队友们接到了去印度尼西亚的班达亚齐执行救援任务的通知。第二天早上9点,医疗分队的所有队员必须赶到机场,准备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第一次出国参加救援任务的高歌开始连夜收拾东西。但是,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了。她只能在第二天一早商店刚开门时去买些必要的生活用品。

  医疗分队的库房里有一个清单,去热带地区和寒带地区执行任务分别需要带什么东西,都列得很清楚。每次接到任务,队员们就会打开库房,按照需要取出物资,打包,贴标签,装车。“民航飞机能承载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每次基本都坐的是

波音747,它最多能装40吨东西。我们想尽量多带一些医疗仪器和药品,所以,大家个人的生活物品要尽量精简。”

  “你会被那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感动”

  在救援队员自己拍回的照片中,记者看到他们像消防员一样,穿着橘红色的工作服,站在废墟前弯腰为伤者包扎。记者很想知道,为什么队员们愿意放弃在医院里相对舒适的医护工作,而愿意去到混乱而且充满危险的灾难现场去。

  问高歌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的回答着实令记者意外。“我觉得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在那样的环境下,为那些受伤的人减轻一点病痛,为他们送去温暖,你自己的心理会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你会被那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感动。”

  而彭碧波分队长的话,和高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在灾害现场,你会不自觉地焕发出一种和其他人同舟共济、互相帮助的感情。见证了那么多的死亡,你自己多救一个生命的时候,你就觉得自己特别崇高。这种崇高的情感,就会激发起人的工作热情。”

  记者想,这样的回答,确实是每一位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的心声。

  来源:中青在线-军事周刊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