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美国布什政府反恐原则:莫须有就是绝对有(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2:33 中国日报网站
美国布什政府反恐原则:莫须有就是绝对有(图)

美国总统布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环球在线消息:《百分之一主义:美国自9·11以来的反恐内幕》(One Percent Doctrine: Deep Inside America's Pursuit of Its Enemies Since 9/11),朗·萨斯金德(Ron Suskind)著,西蒙与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2006年6月20日出版,精装本384页,定价27美元。

  我们已可以下这样的定论:发生于2001年9月11日的那次恐怖袭击事件就象60年前日本
突袭美国的珍珠港事件那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虽然其更深入、更广泛的影响还在继续发展变化而难于作定性的描述。在这场历史变革中,处于冲锋陷阵中的则无疑是美国总统布什和他的高级助手们。原本以倡导“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Compassionate Conservatism)入主白宫的布什正是因为“9·11”的发生,改而奉行“咄咄逼人”的新保守主义,在“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理念的驱动下,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些局部热战旷日持久,但是反恐战争离结束看来却遥遥无期。在这种攻势下,二战后构建起来的世界秩序几乎呈现出一种崩溃的态势。

  对于美国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反恐战争,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此中之缘故,有着不同的说法:支持布什的人认为主要是出于“保守秘密,赢得战争”的考虑使然,毕竟,反恐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需要特殊的手段。然而,反对布什的人则认为主要是因为当局秘密的决策风格和行事方式所致,他们担心,如果什么都不让公众知情的话,又怎么能保证政府不会借反恐之名行扩张行政权力之实,甚至侵害公众的自由和权利呢?因为后者有着强大的话语权,类如“布什政府是一个秘密的政府”这样的说话更是深入人心。

  双方的说法孰是孰非,我们在此姑且不论。问题在于,在一个现代民主社会,所谓“秘密”是很难永远地保守下去的。在一个现代民主社会,揭密者总会前仆后继地出现,

  这些揭秘者或者出于纯粹的揭密目的,如揭发了“水门事件”而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名记伍德沃德撰写《进攻计划》一书,为我们揭示伊拉克战争决策出台的过程。《纽约时报》记者詹姆士·李森通过《战争状态:中情局和布什政府秘史》一书揭开了中情局和布什政府之间为反恐而进行的“秘密交易”。揭密者中也有出于保护公众自由目的挺身而出的,如《纽约时报》先后揭露了政府窃听美国境内“可疑人士”的国际电话和电子邮件的“窃听门”事件,和秘密监控全球金融体系的“监控门”事件,布什甚至为此大为恼火,称《纽约时报》的行为“无疑是可耻的”。可能更复杂的揭秘者是那些完全出于党派政治之目的,如著名的“痛恨布什者”——拍摄了记录片《华氏911》的迈克·摩尔。正是在这些人近乎宗教性的不懈努力下,布什政府的内幕得以一个个地被展现于公众的视线之前。萨斯金德的《百分之一主义》一书正是这种努力的最新表现。

  普利策奖得主萨斯金德通过对中情局的官员,包括前局长特内特的采访,以及与联邦调查局、国务院、国防部和财政部官员的对话,描述了从2001年到2004年,即布什的第一任期内美国一系列反恐行动是如何秘密展开的,其中包括许多属于首次公开的内幕。比如,《百分之一主义》一书透露,中央情报局通过卧底获知,在美军2003年3月进兵伊拉克前的一个星期,基地组织曾打算在45天内以毒气攻击纽约地铁系统,但该计划最终却因为某个至今仍不被美国调查人员明了的原因,由基地二号人物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下令放弃。

  与这种内幕相比,书中更大的篇幅是对布什及其高级助手们的性格和意识形态的描写。因为在萨斯金德看来,这些关键人物的性格和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反恐战争起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搁下布什,先来看副总统切尼——该书书名“百分之一主义”这一典故即出自切尼之口。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2001年11月,时任中情局长的特内特(George Tenet)向切尼和赖斯报告了一些新情报,以判断基地组织是否会发起第二轮袭击。切尼对此的反应是:一些科学家帮助基地组织制造核武器这件事,即使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美国也应该以确有此事的态度加以对待。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