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解放军建军79周年 > 正文

军报:我军装备水平较低更加需要精确指挥(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6:45 解放军报
军报:我军装备水平较低更加需要精确指挥(图)

歼-7歼击机加油备航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张洪彬

  信息化武器要求精确指挥

  从近几场战争的发展趋势看,精确武器日益成为信息化战场的主角。

  精确武器对抗对精确指挥产生了强烈需求。由于精确武器的命中精度和毁伤系数高,迫切需要减少“随机冗余射击”导致的作战效率损失。“冗余射击”一般有两种形态,第一
种是“计划冗余射击”,即为增大一次击毁重要目标的概率,用多枚导弹同时攻击,就不如采用单发配对攻击,逐波进行毁伤效果评估然后调整火力,效率高。当然,如果目标威胁性很大,使用计划冗余射击则能提高毁伤速率。第二种是“随机冗余射击”,即由多个战斗单位在有限目标中自行选择,所产生的随机重复瞄准和重复命中问题。当射击精度较低时,“随机冗余射击”对战斗效能影响不大,但若多个作战单元对多目标实施联合精确作战时,随机性冗余射击将损失很大的作战效能。

  因此,随着精确作战装备成为主战平台,精确指挥日益成为战争指导的重要特征。提高

信息化作战精确指挥能力,已成为打赢现代战争的重要前提。

  科学理解精确指挥

  精确指挥是基本消除了随机性瞄准导致的“冗余射击”的有效指挥。精确指挥要求为每个有效作战单元分配特定的打击对象,为每个打击对象适配有效的打击火力。这是精确指挥的重要内容。武器精度越高,精确分配火力就越有必要。

  精确指挥是能科学运筹多军兵种联合同时打击的有效指挥。“谁重要打谁,谁有效谁打”的作战原则,要求通过作战模型科学运筹并与计算机仿真结合,依据不同目标的作战价值顺序分配火力。不同作战目标的作战价值指数,将依不同作战模式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根据作战目的,分析作战模式和战场环境的变化,通过对抗仿真来比较精确地筹算各目标的火力分配,以实现最大的作战效能。

  模拟表明,多军兵种、多战斗单元联合同时打击比分阶段递次攻击的作战效能更高。因此,精确指挥系统要满足协调各兵种联合同时打击的巨大计算量和通信量需求,能够使有效作战距离内的各类兵器实施同时同向聚能式精确作战,实施目标性精确集火。

  精确指挥是能适时感知战场变化并组织高效动态协同的指挥。由于精确作战命中精度和毁伤系数高,战场态势变化剧烈,必须及时掌握作战双方有生战斗力及空间分布诸方面的动态变化,迅速有效地组织动态协同。这不但要求战前精确计划,而且要求实时感知战场态势,迅速准确地评估打击效果,迅速、准确、不间断的传输指挥信息,实施精确的伴随指挥。

  适应信息化作战要求的精确指挥,又是能够充分发挥下级主动性的高效指挥。精确指挥是相对的,指挥信息能力与作战需求的矛盾永远存在。尽管信息化提供了精确指挥的技术基础和需求,但指挥优势往往属于拥有战场控制权和主动权的一方。在变幻莫测的作战环境中,只知机械执行命令的军队是没有灵魂的军队,不给下级主动性的指挥是没有灵性的指挥。看不到精确指挥是信息化作战的客观需求不符合唯物论,认为靠高信息技术和高度集权就能实施绝对精确的指挥也不符合辩证法。

  精确指挥应是指挥创新的取向

  有同志认为:我军非精确武器仍占较大比重,指挥信息化手段不足,谈精确指挥为时过早。

  诚然,我军指挥信息能力与作战指挥需求存在着矛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我军装备水平较低,才更加需要精确指挥。“以劣胜优”靠什么,要靠更科学的训练和更高超、更精确的指挥。我们说信息化精确武器作战需要精确指挥,但不能因此说非精确武器作战就不需要精确指挥。毛泽东曾谆谆告诫我们:要过细,粗枝大叶害死人。就是要我们追求精确。

  以精确指挥为取向的指挥创新,是对我军优秀指挥传统的扬弃而不是摒弃。对于以非精确武器为主要火力,处于不确定性较强的战场前沿的部队,可主要以灵巧型指挥为主。毛泽东对于作战部队的指挥就是灵巧指挥。他交待各部队的任务时,总是讲清整个战役的作战意图,使前线指挥员面临各种意外情况时,能够根据总的战役或战略意图灵巧处置。当然,这是以我军指挥员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主动的战斗精神为前提的,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精确指挥的追求与灵巧指挥的魂魄有机结合,是我军创新指挥的一个方向。

  相关专题:解放军建军79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