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军情媒体推测中国巡航导弹发展(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 15:17 《国际展望》杂志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编者按:巡航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可在防区外发射,一般武器都无法攻击到发射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战争初期受敌密集火力打击的可能损失,具有全方位的作战能力。自从美军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运用巡航导弹取得非凡战果,各国军方也纷纷加大对巡航导弹的 美国的启发 美国《军事评论》2004年10月发表一篇署名杰弗里·T·鲁姆的文章,提到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中国就一直在大力发展对地攻击巡航导弹(LACM)用于战区作战及战略进攻。这些导弹项目看起来被赋予了相对更高的发展优先权,以确保中国部队具备更加强大的常规火力。解放军认为LACM还可以增强中国军事威慑的可靠性。中国同时还大力发展潜艇或水面作战舰用的海基型号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而最大的刺激因素就来自美国。 本文作者认为,人民解放军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发展历史可追溯到70年代末,当时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已研制成功并开始逐步装备美军,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独特作战性能引起了中国军方高层领导的重视,认为该武器系统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此中国的巡航导弹研发开始起步。中国早期的巡航导弹项目是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负责的,原型是海鹰-1和海鹰-2等所谓的“蚕式导弹家族”型号基础上开发的,后来又在海鹰-3和海鹰-4型导弹基础上继续开发。1982年成立了8359研究所,这个机构可能脱胎自海鹰反舰导弹的设计单位,后又专门组建了低空掠面导弹工程组,就是现在俗称的巡航导弹研究所,专职开发巡航导弹。 本文作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说,研究发展LACM导弹的瓶颈有二个:地形匹配技术和高性能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巡航导弹就大体研制成功了。中国自从1977年就开始研究巡航导弹的地形匹配技术,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设计院负责此项工作,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1986年,中国的地形匹配技术才取得比较大的突破性进展,到了90年代,中国的遥感侦察卫星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可以测绘中国附近地区,中国感兴趣的世界其他地区也都可以测绘为巡航导弹使用的地形匹配数据了,1991年第一研究设计院发展出原型系统,经多年改进初步在1995年达到实用阶段。在涡轮风扇发动机方面,1985年和1991年前后中国研制的体积小、效率高的涡扇发动机先后成功,基本上解决了巡航导弹的两大技术难关。 美国从1991年以来在对六个国家的战争中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为中国提供了一次研究和学习的机会。自1991年以来的数次战斗中,美国在对六个国家的战斗中发射了超过600枚的战斧巡航导弹。这些战斗包括,在1991-1998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斗,1995年在波斯尼亚的战斗,1998年在阿富汗和苏丹的战斗,1999年对南斯拉夫的战斗。报告显示,至少有六次,战斧导弹的战斗部没有爆炸。其中有些导弹被修复并被运到中国,与其有关的一系列先进技术也为中国获得。其中包括惯性/GPS导航、计算机软硬件、电子设备、电源、飞行器机身和机翼、燃料系统和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 中国的“战术战斧”:鹰击-63和东海-10号 据总部设在伦敦的《简氏导弹和火箭》杂志10月1日援引匿名的美国防卫官员报道,中国于2004年9月份成功地试射了一枚新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代号DH-10或东海-10号。据美国的这个消息来源称这枚DH-10为第二代远程战术巡航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可能装备有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另外再辅以地形等高线绘图系统和数字化情景匹配终端制导系统,使其圆概率误差值达到10米以内。中国计划在随后几年内装备这种中程巡航导弹。 美国的防务来源称,中国第一种战术巡航导弹应该是射程400-500公里、能够携带一枚500公斤高爆弹头、速度0.68马赫的鹰击-83(YJ-83)导弹,它是中国自制并服役的第一种以海军现役C-802反舰导弹为基础加以改进而来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即C-802防区外发射导弹版本(SLAM),发展过程同美国改装鱼叉为攻地导弹类似。鹰击-83据信装备了惯性制导(初段)、GPS制导(中段)再加上某种形式的光电制导(未端)系统。光电制导系统的使用提高了第一代导弹的精度性,其圆概率误为10-15米,但这种制导系统是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如果是电视制导系统而不是自动化图象匹配传感器,那么就要求必须在导弹和发射飞机或其它平台之间实现信号的视距传输。导弹尺寸比原型略长,采用了新型火箭助推剂,不过该型导弹的射程和杀伤力都略显不足,因此部署的数目应该不会很多。......(赵国栋 编 译) 欲知详情请阅读《国际展望》2004年第23期封面故事——《华夏战斧》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