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孙子兵法》与教育教学(2)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11:15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孙子兵学大典》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再次,探索民主和谐的管理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冲破学校的传统围墙,让学校与社会同步发展,使师生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实行特色培养,把教书与育人、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等紧密结合,为创造教育搭建一个新型高效的平台。

  正是由于宝山中学坚持对学生进行"修道而保法",把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使学生和老师、学校之间建立起水乳交融、相互信赖的关系,从而使陶行之的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八 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谋攻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战争的胜利是可以事先预知的,但是必须以熟知五种情况为前提:一是对敌对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二是将帅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高超的应战能力;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攻打防御松弛的军队;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国君又不干预牵制。上述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依据和规律。

  这五条"知胜之道",固然都非常重要,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上下同欲",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同心才能胜利。所以,张预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这样的战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中比比皆是。

  与战争同理,"上下同欲者胜"也是教育工作中的制胜法宝。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能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地方和院校的欢迎,就在于它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紧密联系社会、更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培养出的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就在于它真正体现了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精神,确定了以省(市)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就在于它更加强调依法办学,赋予学校在选择或调整办学渠道、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以更大的自主权,由此造成了全国一心,"上下同欲"的良好氛围。

  仅以辽宁省为例,1997年辽宁开始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当年只有十五所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二千四百五十人。而一后年则扩大到二十七所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三千八百六十五人。到1999年更发展到四十五所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开设二百二十个专业点,招生一万五千多人。仅仅三年时间,开办学校增加三倍,招生规模翻了六番。进入新世纪后,高等职业教育驶进快车道。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辽宁省政府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在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安排上,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压缩专科教育;二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省政府向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比照普通专科事业费标准拨付事业费;三是省政府从1999年起增拨用于发展高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经费一千万元;四是省政府决定,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由省教育厅发毕业证和就业推荐证,就业政策和待遇与普通专科生相同。由于政府重视,学校积极,社会欢迎,学生和家长满意,所以使高等职业教育后来居上,生机盎然。

  就学校而言,"上下同欲"也是制胜的条件和保证。1996年辽宁省教委首次组织全省成人高等学校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按照当时的条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距离优良学校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抓住评估的契机推动学校的发展,学院党委号召全院教工以评估工作为中心,以争创"优良学校"为目标,上下同心,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全力争取进入一流学校行列。同时决定,"谁砸学校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从而激发了全院教工"院衰我辱,院兴我荣"责任感和积极性,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改变了校风校貌,实现了进入"优良学校"的目标。在2001年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成人高校教学过程和教学水平检查中,学校再次依靠"上下同欲",一举夺得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使学校更上一层楼。

  九 勇者不得独进

  孙子说:"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军争篇》)这段话的意思是:使用金鼓旌旗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军的行动。全军的行动既然统一起来了,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能贸然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能单独逃跑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有效方法。

  孙子这种强调军队作战必须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密切配合的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同样适用。因为学生是一个整体,必须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所以,作为一名肩负教书育人历史重任的人民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不使一名学生掉队。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学生中分"好生"和"差生",设"重点校"、"重点班",然后对所谓的"重点班"和好学生进行"分槽饲养",搞"填鸭式教学"。结果在学生中造成"勇者独进,怯者独退"的严重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所谓的高才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迷失了自我,丢掉了童真,变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差生",由于遭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冷遇,而偏离了人生的正确航向,或逃离学校,浪迹社会,或受人蒙骗,误入歧途,有些人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0世纪后期,社会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在中小学校取消"重点班",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社会发展使然。

  事实上,从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开始,教育家们就一直强调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种人都要进行教育。唐代文人陆贽在《策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中更加明确指出:"然则上之化下,罔或不从,而三仁四凶,较然自异,有教无类,岂虚语哉。"意即对像殷代的三个仁人:微子、箕子、比干,和传说虞舜时的四个凶人:浑敦、穷奇、涛阢、饕餮,这样行为各异,差别悬殊的人,也都要进行教育。因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使受教育者懂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决不能只对贤人、智者进行教育,使"勇者独进";而对愚者凶人拒之门外,让"怯者独退",这样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另外,就学生本身而言,要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也需要团结一心,统一行动,不能"勇者独进"、"怯者独退". 1996年以陕西省文科高考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王凌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她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只靠个人的独自专研,而特别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辩难。个人的进步若能与集体的进步形成互动力,这将是你成功的法宝。"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些自命清高、孤军奋战的"勇者",最终都不会取得好成绩的。相反,即使是学习上暂时的"怯者",只要努力融入集体之中,不气馁,不退缩,始终听从老师的教诲,拼力跟上同学们的步伐,最终定会取得较大的进步和突破。

  如今,在世界进入经济时代之后,"勇者不得独进"又有了更新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教育必须破除惟我独尊、故步自封的传统观念,积极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的必然。如同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开始走出国门,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积极引入国外优势教育资源,使教育与世界同进。中国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 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势篇》)这段话的意思是:一般地说,作战的方法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制胜。所以善出奇兵的将帅,他的战法就像天地变化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奔流那样不竭不息。周而复始,如同日月起落,循环反复;死而复生,好似四季变化,冬去春来。孙子巧用自然界的无穷变化,道出了兵法无定规,贵在出奇制胜的深刻内涵。

  孙子提倡的"以奇胜", "善出奇",奇正多变的思想,对教育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首先,教育方法要推陈出新,不能墨守成规。长期以来,教师们一直遵循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师们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向学生们宣讲道理,传授技能,答疑解惑。由此便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必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最近,一家报纸上披露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名中国的高才生到德国去读研究生,德国学校的教师在面试时问了他一些问题,他茫然不知,无所措手足,最后无可奈何地对德国老师说:"老师,您让我解数学题吧,我就会解题。"这件事情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个绝好的讽刺。所以,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尽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在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掌握知识程度的高低,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少,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都将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强盛与发展。中国有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在知识永无穷尽,必须苦学不殆。今天,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也如"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一般,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推动生产发展、促进生产力提高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所以,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一张文凭定终身"的思想将被历史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人们要想立足于世并有所作为,就必不断地给自己"加氧"、"充电".

  教育的发展既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根据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全国各条战线、各个系统都把科技与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比如全国公安系统就提出了"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的口号,实行全警大办教育,使人民警察的学历层次和思想、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服务人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在运用政策导向,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挖掘潜力,大力开办研究生教育、远程教育、国际合作教育和各种证书教育,国民终身教育体系正在构筑之中。

  在新的世纪里,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十一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虚实篇》)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作战的原则如同水的流动,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原则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攻击敌人的虚弱之地。水凭借地势的高低而不断改变它的流向;用兵打仗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克敌的方针。所以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原则,水没有固定不变的流动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得战争胜利的,可以称为用兵入神。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就像自然现象一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没有哪行能够常胜,春、夏、秋、冬四季依次更替,没有哪个季节能够常年永在。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明暗圆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人和自然现象一样,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最忌先入为主,将学生格式化、固定化。而应该"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分层次、分类别地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达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的目的。

  不可否认,人的智商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古今中外涌现出不少高智商的"神童"和大器早成者。但也必须看到,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甚至是可以无限开发的,所以世界上也不乏在青少年时期并不优秀,但到中老年却大有作为的大器晚成者。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每一名学生都没有一锤定音的权力,只有不断开发其潜能的责任。

  人的一生,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在各个不同的时段,都会有冲在前面的领跑者,也必然会有落在后面的紧随者,由此演绎出一幕幕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精彩活剧。最后的结果,成功者不乏最初的领跑者,但更多的却是后来居上的紧随者。这是因为,领跑者或是体力不足,耐力有限,后来掉队;或是压力太大,心里发慌,中途犯规;或是意外受伤,半途而废。总之,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对人对己都不能凭一时的表现下结论,更不能以一时的胜败论英雄。须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常胜将军是不存在的,关键看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怎样把握自己、发掘自己。

  前不久,北京有一名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经过十几年对他教出的学生的跟踪调查,得出一个"13名现象"的结论。他认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以至于走向社会,真正学有所成的并不是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出类拔萃者,而是那些在班级排名10-15位的上中等生。究其原因,一是这样的学生潜力大,后劲足,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进步,所以他始终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这样的学生学习方法灵活,不是拼命死读书,读死书,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有一定的社会知识,走向社会后适应性较强;三是这样的学生学习动机和考试压力适中,心态比较健康。所以,他建议,为师者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不要人为地在学生中划分好生和差生,更不能无端打击或排斥那些所谓的"差生",因为那里很可能埋藏着一些尚未被发现或发掘的人才;学生们特别是那些暂时学习成绩不优秀、不突出的学生,要正确认识和估量自己,不能因为自己学习上不去就自甘放弃,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会后来居上;家长们特别是所谓后进学生的家长,要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攀比,尤其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断地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期望值,而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总之,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也总是不断进步的。所以,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能在学生和孩子的发展过程之中就草率下结论,盲目地把人"看死了".

  十二 胜可为也

  孙子说:"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虚实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能预先知道交战的地点、时间,即使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事先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日期,那就将会左右不能互助,前后不能救援,更何况相距远的有几十里,相距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看来,即使敌国军队再多,但不知我军虚实,那对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兵力虽多,但我们却可以设法使其兵力分散,不能与我们全力交战。

  在战争中,胜利是可以争取的;在教学中,好成绩也是能够取得的,关键在于掌握教学规律,外加刻苦、勤奋、努力。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却能认识规律,并利用它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学习也是如此。每门知识,都有各自的内在的逻辑规律,可以前后照应,互为补充,循序渐进;各门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科学知识,使学生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争论。所谓"授之以鱼",就是将鱼赠与对方,以解一时之饥;所谓"授之以渔",则是向人传授捕鱼的方法,以解长久之患。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为给的鱼再多,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教会了捕鱼的方法,却可令人受用终生。自古以来,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一直是以先知者自居,以答疑、解惑为目的,力求让学生学懂弄通,结果学生记住了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和方法。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则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为宗旨,力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即向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显然,后者是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教育新思维、新理念。

  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新课程新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和初中《生物》教材。这两套教材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坚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材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知识内容的构建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作为题例,以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栏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认知。如在学习了0的认识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哪见到过0,教材上分别列举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度计、计算器、电话号码,以及门牌号等来说明,使学生完成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并养成从数学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兴趣与习惯。在《生物》教材中,全书以"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亲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从开篇的"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活动到为什么要关爱生物,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温室培养作物,反季节蔬菜"等,都注重生物科学与社会问题的广泛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探究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胜可为也"变成现实。

  十三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孙子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地形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只知道自己的军队具备了对敌攻击的条件,而不了解敌人尚不可战胜,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只有一半;只知道敌人可以击败,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军队尚不具备克敌的条件,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击败,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具备了击败敌人的条件,但不了解地形对我不利而不应该发起攻击,这样作战胜利的把握还是一半。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指挥作战从不迷惑,克敌措施变化无穷,使对手难以捉摸。因此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胜利才有把握;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就可以大获全胜了。

  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可以和战争媲美的莫过于高考了。

  在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走的是"读书做官"的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再号召要"为人民服务",但读好书,上大学,仍然是改变人们命运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前高学历更被用人单位看好的情况下,高考的价值再次升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反复呼吁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因此,每年7月,便在全国各地卷起一股莘莘学子考场大战的硝烟。"十年寒窗,水滴石穿;破釜沉舟,尽在一搏。"这就是学子们在考前透出的沉重与豪气。

  由于高考是一种选拔式考试,限于名额比例,所以必须要有人名落孙山;由于高考是一次考试定乾坤,"临门一脚"非常重要,所以考前的优势不一定变成考场的胜势。因此,科学制定复习计划,合理调整考试心态,是临战之前的关键环节。许多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就是"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1996年以湖南省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欧阳觅剑,曾把高考比喻为一场"解放战争"。他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是考前很好地解决了优势劣势功课问题、做题和看书问题、迎考应考心态问题。

  欧阳觅剑进入高三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科目能为我的高考拿高分,保证高考胜利;哪些科目应该想法不拿低分,不影响我的总成绩。即在优势功课上拿高分,而劣势功课尽量不要差人太远。为此,他客观地评估了自己的实力:数学是绝对优势科目,政治、历史是相对优势科目;语文、英语是劣势科目。从此,他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把英语学习放在首位,占每天总学习时间的1/3;语文学习每天增加半个小时;数学学习时间不变,在尽快做完作业后,去看一些方法性强的题目,并做一些难题;坚持每天看一些历史题目,翻阅一些历史方面的课外书。经过努力,取得了预想的结果。在整个高三阶段,他的历史、政治都一直是最高分,语文和英语也慢慢赶了上来,进入文科班的前5名;数学由于没有增加学习时间,有时考得差些,但只要稍做努力,就能上去。

  由于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哪强哪弱,便了解了自己的实力,稳定了自己的心态,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高三第二学期开始,他就确立了"高考是一场解放战争"的思想,认定高中阶段已不适合自己的自由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高考,所以高考早一天到来,便能早一天为自己的自由发展而战。有了这种气势,便能坦然面对高考,没有紧张,也没有焦虑。高考的三天里,他焕发了一种"高考,你终于来了"的快感,发誓要将"高考"斩于马下,一定考取北大。由于有"知彼知己"作底蕴,有"胜乃不殆"做后盾,终于将"高考考我"化做"我要高考"的强大的动力,从而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人生的重大的转折。

  十四 巧能成事

  孙子说:"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九地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导战争这件事,关键在于谨慎地探明敌人的战略意图,并把主要兵力集中在进攻的主要方向上,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才可以称做巧妙用兵而取得成功的将帅。

  集中主要兵力击敌一部,是历代兵家极为称道的战略战术。对此,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他在指挥红军突破蒋介石的围追阻截时,曾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红军才能冲破左倾错误路线的束缚,战胜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也因此被赞颂为"用兵真如神"的人。"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在教育工作中可以被理解为抓住主要矛盾,各个击破困难,全面取得胜利。

  从进入小学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高,人所接触的知识和学科越来越多,尤其是升入高中后,主科和副科加在一起可多达10余科。其中,需要会考的有9科,参加高考的需要5科。此外,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做出周密、科学的安排,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因为,伸着巴掌什么都抓,等于不抓。所以,学习中的"巧能成事者",都是"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高手。下面是进入北京大学的文理科高考状元和优秀生的一些成功经验:

  1996年以陕西省文科高考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王凌,在高考前的一个有效做法是:弄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轻重分明,全力攻弱的方针。即对自己一向学得比较好又学得轻松的科目可给予充分的信任,少花时间,将节省出来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放在薄弱科目上,全力攻关。她的语文、数学和外语基础一直比较好,而历史、政治则稍差,加之高三才分文理科,所以集中补差的任务更艰巨。根据这个情况,她把语文、数学、外语的复习重点放在课堂上,以跟上老师的进度为原则,不再另外加班;对历史、政治两门薄弱科目则是课上课下齐努力,自己适当超前一点进度预习。同时,对语文、数学、外语等优势科目中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也适当地予以额外训练。由于重点突出,策略正确,最后终于达到了强项争高分,弱项不拖腿,总分创第一的目的。

  1996年以四川省文科高考第三名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韩西,在高考前制定的复习计划是顾全大局,重视局部。首先,她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她认为,语文知识覆盖面广,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因此想在高考前一两个月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是困难的。同样,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大量的单词、短语及语法规则需要平时的反复记忆和点滴积累,想在最后冲刺阶段强化记忆也是不可能的。数学主要在于掌握思考方法,熟练运用公式、定理,因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习成绩是会明显提高的。而政治、历史对记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人的短期记忆比长期记忆好,所以在高考前临阵磨枪会有一定效果。为此,她将考前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前半部分,集中时间复习语文和数学,打牢基础;第二阶段的后半部分,集中时间复习政治、历史,进行强化记忆。而英语复习则坚持每天不断,持之以恒。其次,在一般科目和优势科目的时间安排上,坚持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向潜力较大的一般科目上倾斜。因为,优势科目既是自己学得比较轻松的科目,又是分数提高幅度不太大的科目,所以只要稍微花费一点时间,继续保持其优势就可以了。而一般科目则是还有较大得分机率的学科,所以要舍得花时间,以求得重点突破。

  总结高考状元们成功的经验,除了他们扎实的基础和刻苦学习的劲头外,巧用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全局,突出重点,"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1996年以安徽省文科第三名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朱琳说的那样:"不必每一分钟都用来学习,但学习时每一分钟都应有所收获。"

  十五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孙子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地形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凡制胜条件确有把握的,即使君主不让打,也应坚持打;凡制胜的根据不足,没有取胜把握的,即使君主让打,也应坚持不打。如果胜利了,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名,不战而退却了,也不逃避违背君主命令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符合君主的利益,这样的将帅,就是国家的财富和栋梁。

  这里说的胜利了不追求个人的功名,退却了也不逃避违背君主命令的罪责,体现的是一种胸怀,一种责任,一种情操。

  这种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精神,体现在教育工作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己任,永远甘当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做到取得了成绩,不骄傲,更不能沽名钓誉;受到挫折,或者出了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能文过饰非,揽功推过。

  其次,学生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为动力,既不要为一次或几次考试出类拔萃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甚至忘乎所以;也不要因暂时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垂头丧气,甚至丧失信心。要永远牢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失败乃成功之母",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顽强的斗志。

  1996年以陕西省高考第十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黄澍捷,就是品尝了失败的苦涩之后,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全力冲击而终于走进梦寐已久的未名湖畔、博雅塔下的。高中时,黄澍捷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父母、老师、朋友都认为他考上大学没问题,他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准大学生"的位置。然而高考成绩公布后却令所有关心、爱护他的人大失所望:他榜上无名,名落孙山。没有一点精神准备的他立刻傻了,他看着老泪纵横的父母竟然没有任何反应,大脑一片空白,不断闪现的只有一句话:"这不是真的,这一定不是真的。"他欲哭无泪,倾诉无门,无奈地默默品尝着自己种下的苦果。

  在经过了一段意志消沉,度日如年的日子后,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清醒了:失败何惧?消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为了给父母,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他决定再来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他重新审视了自己,认识到过去自己总是为考大学而考大学,有些应付差事的态度。高考的失败使他认识到要想取得新的成功,必须改变学习态度,要将自己从约定俗成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再只是为了父母的荣誉和舆论的要求而考大学,而是抱着一种提高自我素质、展现自我价值的态度去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考大学。同时,他重新确定自己的目标,既然"高考是一座独木桥",那么自己要赶超的就不是班上那几十个人,而是要和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考生相竞争。由于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身在此山中,云深亦知处"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所以在复读的一年里,他始终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有序的学习、生活规律,最终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战胜自我的勇气,终于以陕西省第十名的成绩自豪地跨入北京大学,圆了自己多年的大学梦。

  十六 投之亡地然后存

  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把军队置于险境,然后才能化险为夷;把士卒陷于死地,然后才能得以生存。大家全都处于危险境地,便能同仇敌忾,然后胜败便全在人为。原因何在?梅尧臣说得好:"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其意在于,虽说陷入绝境,但只要全力作战就不会灭亡;虽说处于死地,但只要殊死决战就能死里逃生。所以,这就是面临死亡的人存活的基础,置于死地的人逃生的根本。梅尧臣的解释进一步深化了孙子对存亡、生死的辩证认识。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很多。如中国西汉初年,韩信击赵,在井陉背水为阵,大获全胜,就是一个典型。同样,在体育竞赛中,这样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在第4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与瑞典队的冠军争夺战中,小将刘国正在第一主力孔令辉意外失手,大比分1∶1平的危急情况下出场迎战士气正旺的瑞典名将佩尔森,在决胜的第五局,又逢刘国正比分落后。从后面出场的阵容上看,如果丢掉这一局,中国队就极有可能与冠军无缘。在这事关祖国荣誉和运动员自身价值的关键时刻,刘国正临危不乱,沉着应战,一板一板地扣,一分一分地追,终于以精湛的技术、顽强的斗志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反败为胜,为中国队拿到了宝贵的一分,使决战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我方的大逆转,最终再次捧得斯韦斯林杯。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其竞争的程度虽然没有军事战争那样残酷,也不像体育竞赛那样激烈,但却同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也会出现陷入绝境,置于死地的险情。此时,如果没有"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胆略和气魄,就真的会遭受失败。

  四川省合江县少岷万人职校,就是被绝境和死亡逼出来的。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农广校,生源主要是成年人,学生毕业后只能参加地方的干部脱产考试,考不上的还得回农村。为此,农广校的生源逐年萎缩,到1990年,学校只剩下几十个学生,学校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死考验。"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情况下,校长王中平想到了"转轨"。即把农广校的涉农专业转向非农专业,取消招生录取分数线,给没上线的初中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扩大招生面。

  然而,他们的作法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上学没有门槛,招生不要分数,被认为是胡闹,因此在当地甚至整个合江县根本招不到学生。没有办法,逼得王中平把生源的主攻方向瞄向与合江县相邻的贵州、云南的赤水、习水、遵义等地,派老师去了解学生情况,宣传扩大招生的目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就从毕节地区招来100多名学生。尝到甜头后,他们又走联合办学之路,与永川、重庆等地的中专学校联合办学,成立少岷职校。到1997年,学校办学规模达到1800人。从1999年开始,又打破秋季招生的惯例,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如今,在校学生已经突破万人。

  学生增多了,学校有了活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就业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少岷职校从1994年冬开始,在学生没毕业之前就由校长带队,分赴成都、重庆、泸州、海南、广州、深圳等地,收集就业信息。同时,决定对专业设置实行动态管理,开设了驾驶、文秘、保安综合专业,结果毕业生很受欢迎,就业率达到100%. 1995年以来,毕业生就业已达一万五千多人,每届就业成功率都在90%以上。

  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的道理和少岷万人职校绝处逢生的事例,说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坏事可以变为好事。正如当年大庆人说的那样:"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只要处理妥当,压力就会转化成动力。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