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来自北欧小国的烽火之鹰-萨伯的长矛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17:50 《国际展望》杂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来自北欧小国的烽火之鹰——

  萨伯的长矛

  瑞典SAAB-32战斗/攻击机

  □ 本刊特约撰述 戴 岭

  ¤前言

  综观20世纪世界军机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北欧小国瑞典的萨伯飞机公司(现已发展成为萨伯集团)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近60年研制生产军用飞机的历史;也不仅仅是因为它为世界贡献了龙、雷和鹰狮等多种经典名机;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不满足于跟航空大国的风,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断追求技术和理念上的创新。Saab系列战斗机以其独有的技术特色和多方面的创新,在世界战斗机研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Saab-29是欧洲第一种采用后掠机翼的战斗机,该机产量达661架;Saab-32矛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战斗机;Saab-35龙首创了新颖的无尾翼双三角翼布局,而且能在公路上起落;Saab-37雷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的先进战斗机,并能在500米内起落。

  从1939年,萨伯公司向德国容克公司购买JU-86/K-13轻型轰炸机的生产专利,开始为瑞典空军生产B-3轰炸机算起。萨伯公司涉足军用飞机领域已有60多年时间,先后制造各种军用飞机近4000架。从1947年Saab-21喷气战斗机首飞算起,萨伯开发喷气军用机也已长达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一机多型、一机多用的“瑞典特色”已成为萨伯的招牌。这些理念现在已被广为接受,但在50年前却堪称石破天惊之举。最早体现这种军机制造理念的便是Saab-32长矛超音速战斗/攻击机。1952年完成首飞的Saab-32长矛属于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由于时间太久远,它远不如Saab-35龙、Saab-37雷那么出名。但要了解萨伯公司乃至瑞典航空业的发展史,绝绕不开Saab-32长矛。

  ¤研制背景

萨伯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第一代真正的喷气式战斗机-saab-29,其粗短的身躯为它赢得了“飞行酒桶”的绰号

1958年11月8日,Saab-32原型机首飞时的场景,这张图片公布于1966年

翼下携带两枚Pb-24反舰导弹的A-32A攻击机

翼下携带两枚Pb-24反舰导弹的A-32A攻击机

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J-32B截击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瑞典空军的主力军种

正在起飞的J-32B截击机,其机腹下半埋式副油箱清晰可见


  在1945年,未来战斗机走向喷气动力的趋势已渐趋明朗。虽然瑞典国小人少,但冷战时期其处于北约、华约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迫使它不得不全力投身于这场战斗机技术革命。萨伯公司在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曾先后研制了活塞时代气动外形加喷气发动机的Saab-21和外形粗壮、性能可靠的Saab-29飞行酒桶喷气式战斗机,它们的服役虽然使瑞典跟上了世界航空向喷气机转向的潮流,但前者由于保留了活塞式飞机的气动外形(考虑到全面修改气动成本高昂,萨伯公司只是在原来活塞式Saab-21的基础上对翼型稍做修改),导致它其性能仍然落后于专门研制的喷气机,完全不能胜任空中缠斗,只能用做对地攻击平台;而后者则功能单一,只能遂行夺取制空权的任务。而当时的瑞典皇家空军还装备了从英国引进的德·哈维兰公司的吸血鬼F-1型喷气战斗机(瑞典空军编号J-28),因此它的主要的需求意向在专用高性能喷气攻击机上。

  从1939年引进生产B-3轰炸机开始,萨伯军用飞机公司就已成为瑞典军用航空界的旗帜,通过开发Saab-21,公司得到了英国德·哈维兰的妖精(Goblin)离心式涡喷发动机的技术,籍此摸透了喷气发动机的原理和核心技术,拿到了通往喷气航空世界的通行证。在研制Saab-29的过程中又验证了适合高空高速飞行的后掠翼型。通过这些技术积累,萨伯公司的军用飞机设计能力已经不容小视,瑞典皇家空军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请萨伯公司为其研制新一代喷气攻击机。

  1948年12月,萨伯公司应皇家空军的要求正式开始研制新型喷气攻击机,公司代号“项目P-1100”,空军的要求是攻击机能在1小时以内携带各种武器,覆盖瑞典长达2000公里的海岸线并能全天候作战。“项目P-1100”最初计划安装2台德·哈维兰德幽灵涡喷发动机,在机翼外形的设计上,出现了多种方案,但由于借用自其他国家同类机型的气动方案的事故导致它们被最终放弃。“项目P-1100”经过一系列的设计改进后,最终在1949年以比较成熟的“项目P-1150”方案得到空军认可。

  “项目P-1150”为单发串列双座亚音速攻击机,机身两侧半埋式进气口,悬臂式下单翼,后掠35度。配备4门20毫米航炮,翼下可携带火箭弹发射巢。“P-1150”原计划安装瑞典国产的RM-4涡喷发动机,但是该型发动机的研制严重滞后,最终在1954年被迫下马。瑞典人只好再度转向英国,选择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埃汶RA-7/100系列发动机,由本国Svenska Flygmotor公司特许生产(瑞典代号RM-5),作为替代方案。

  从1949年方案定型到1952年,萨伯公司共制造了4架“项目P-1150”原型机,并在1952年10月3号首飞成功。该机看起来有几分像装上后掠翼的洛克希德公司T-33教练机。第二年该机通过定型并进入批量生产,军用编号为32型,绰号长矛。1953年10月25日,长矛在俯冲过程中突破音障,这是当时世界上同级别飞机中第一个在俯冲中超过音速的攻击机。

  长矛是瑞典第一种自主设计的喷气式飞机。其机身理论上可以在+8G——-3G范围内安全使用,最大能承受+12G——-8G的正负过载。

  ¤A-32A

  长矛的第一种生产型是双座A-32A专用攻击型,1955年进入瑞典皇家空军服役,到1957年总计有12个中队装备了A-32A。A-32A型攻击机配备了萨伯自行研制的MkIII型弹射座椅,升级的带有加力燃料室的RM-5A2发动机。A-32A还准备安装PS-431型对地攻击火控雷达,它是法国CSF公司应瑞典的要求而设计的,17套雷达连同设计图纸在1953-54年间被提供给瑞典,但法国人不负责安装,而是交由瑞典人在工厂中进行反向测绘和特许仿制!该型雷达在瑞典的特许生产型编号为PS-431/A。爱立信负责发射机和接收系统、萨伯公司进行天线装配。除了雷达以外,作为攻击机的A-32A还装备了萨伯公司的BT-9C反射式轰炸瞄准具,它被广泛运用在当时的各国战斗机和轰炸机上,包括美国的F-84战斗机和B-57轰炸机上。

  但是进入生产阶段后,只有大约1/4的A-32A安装了PS-431/A型雷达,因为瑞典空军认为在作战中A-32A都是以机群方式出击,低于四架的出击单位是不可想象的,一架装备雷达的A-32A攻击机可以引导另外数架A-32A,目标数据可以在机组间通过无线电联络达成共享,用不着在每架攻击机上都装备雷达。这显然有成本计算的因素在里面。这样看来,似乎并非所有的A-32A攻击机上都有领航员(按照A-32的双座设计,后座为领航员座舱,但是如果没有雷达,领航员也就可有可无了),所以很可能每名飞行员所能做的就是紧跟他们的领队长机。这在瑞典空军当司的战术训练中得到证实——每个飞行编队中有一架被指定负责为整个编队导航。

  但是以四架为单位的出击编组只是理想状况,在实战时无法保证每四架A-32A攻击机中有1架导航机的比例,战场情况千变万化,一旦出现装有雷达的A-32A大量损失的情况,就势必会有无雷达的A-32A在没有导航机的情况下投入战斗,这几乎是回到了活塞时代。理想状况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所幸的是,A-32A虽然在冷战期间服役长达二十年,但冷战一直没有演变成热战,A-32A也一直没有参加过真正的战斗,作出只给1/4的A-32A攻击机安装雷达的瑞典皇家空军没有为这个显然荒谬的决策付出代价。

  A-32A型的主要武器是安装在机头的4门瑞典按许可证制造的西班牙Hispano Mark-V型20毫米航炮,每门炮备弹180发。由于4门航炮全部布置在机头,在发动机进气口的正前方,这带来相当大的发动机事故隐患,瑞典工程师们为此绞尽了脑汁。首先他们为4门航炮都加装了密封门,飞行员打开武器保险时密封门将自动开启,射击完成后立即关闭。防止太多火药气体被发动机进气口吸入,造成发动机故障。此外,为了防止从机头抛出的空弹壳被吸入发动机,还在机鼻下方安装了两块钢制挡板(应该有一个扰流的作用,使弹壳不会进入进气气流)。这个设计带来的问题是,弹壳很有可能向后冲去击中机腹中心线上的油箱(长矛的副油箱设计非常古怪,为半埋式设计,形状像半个水滴,直接挂装在机腹下的弹舱内),不得已又在油箱前端做了一个氯汀二烯橡胶外壳把它保护起来。

  A-32A每侧翼下有6个挂架,最大外挂载弹量达3吨,在当时来说这已算相当不错的了。A-32A型可携带12枚小型炸弹或4枚重磅炸弹;口径从60毫米到180毫米的反装甲火箭弹,后来RB-04C空舰导弹出现,它也可以在两侧翼下各挂一枚执行反舰任务。这里要提一下的是,RB-04是瑞典自行研制并装备的第一型战术空舰导弹。当时项目由瑞典国防部导弹局负责协调,萨伯公司负责研制。Rb-04的发展可追朔到1946年瑞典研制的第一种反舰导弹——Rbt-310,但这型导弹的技术并不成熟。三年后萨伯公司在该弹的基础上研制出瑞典的第一型实用型舰舰导弹RBT-315和空舰导弹Rbt-304,前者1957年投产并装备海军舰艇;后者便是Rb-04。1958年服役的Rb-04C是第一个实战型号。该导弹使用重300公斤的聚能破甲爆破战斗部,并有自炸装置,若未发现目标就会自毁。最大射程20公里(E型可达32公里),最大速度0.95马赫,末段掠海,各型导弹均采用自动驾驶仪中段制导和主动搜索雷达末段(攻击段)制导,由于安装了主动搜索雷达它也是较早实现“射后不管”的空舰导弹。

  A-32A每个机翼下有6个不同类型的外挂点以适合不同的装备,机身中心线能设置1个外挂点以外挂副油箱或1枚炸弹。A型挂架是轻负载的挂架,可以挂在所有的6个机翼外挂点上;B型挂架可承受更重的负荷,适合装在第2和第5外挂点上。通常情况下A-32A带4个B型挂架和8个A型挂架。在机腹中心线上的弹舱内部是一个适合B型或D型挂架的挂点,但通常都是一个半埋式副油箱代替了挂架。Rb-04C反舰导弹装在位于4号外挂点的G型挂架上。BOZ-3型箔条散布器吊舱装在改进型BF型挂架上,置于右翼下的5号外挂点上。

  作为对地攻击火力平台,A-32A是一型成功的攻击机,其与萨伯-35龙搭配使用效果不错,一个负责掌握制空权,一个负责对地攻击。在那个时代,它所携带的空对面武器威力是惊人的。从1955年到1958年A-32A共交付了287架(生产号为32001-32287),在瑞典皇家空军一直服役到1978年才被Saab-37雷取代。

  ¤J-32B

  紧跟在A-32A后生产的是J-32B——串列双座全天候截击机。本来Saab-32长矛最初是作为瑞典皇家空军的对地攻击机来设计的,但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冷战的加剧,瑞典空军发现它的所有战斗机种都只能完成昼间作战任务,而夜间截击则面临无机可用的局面。由于A-32A服役后不仅胜任攻击任务,还展示了超群的机动性和很大的作战半径,这些能力都是瑞典空军急需的。因此,瑞典空军再度与萨伯公司签定合同,在A-32A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全天候截击机型号。在战斗机基础上发展攻击机型并不少见,但在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战斗机型就属于“稀有”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Saab-32的原始设计是非常成功的。J-32B型截击机于1957年1月7日首飞,1958年服役。服役之后便成为当时瑞典皇家空军的主力夜间战斗机,总是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出动。在其鼎盛时期,瑞典皇家空军共有7个中队在使用J-32B型。瑞典空军共订购了120架J-32B,1958年到1960年萨伯公司实际上交付了118架J-32B(生产序列号是32501-32620)。20世纪70年代,J-32B开始退役,因为新型超音速截击机J-35龙已出世。

  J-32B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武器配备和电子设备组件方面。它安装的是升级型RM-6B(埃汶RA-7A/200系列发动机)发动机,由于换装大推力发动机,其进气口扩大以满足新发动机的进气量需要。由于它的首要任务是拦截大型轰炸机,瑞典空军认为20毫米机炮威力不足,遂换装4门30毫米阿登机炮。但是不知何故,原有的炮口密封门被取消了,只留下了弹壳挡板。这导致每次出动返航后,发动机压缩机都不得不做一次清理,因为火药粉末沉淀会损坏压缩机并会使进气口气流紊乱。清洁的方法是在发动机转速达到6700转/分时注入大约100升煤油和清洁剂的混合液体,它们穿过两根导管到达喷气发动机内部。

  J-32B还配备了萨伯自己研制的S-6火控系统和休斯公司的AN/AAR-4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安装在一部分J-32B的左翼下起落架前方,该探测器在J-35龙式战斗机上继续使用),以及爱立信公司的导航雷达和飞行员的仪表板雷达显示器。

  J-32B型只有4个外挂点,最初被用来携带两个75毫米非制导火箭弹发射巢,在空空导弹盛行之前,无制导火箭加机炮曾是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的标准火力配系。60年代初,瑞典引进美国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研制了自己的Rb-24空空导弹并装备空军,J-32B可携带4枚该型导弹遂行空战任务。但通常挂载方案仍为2枚Rb-24空空导弹和2个火箭发射巢。J-32B爬升到12000米高度需要4.5分钟,如果带两枚响尾蛇导弹则需4.9分钟,要是4枚就要5.4分钟,2个火箭发射巢要5.3分钟,2个火箭发射巢加2枚响尾蛇导弹要5.8分钟。

  ¤J-32B常用截击战术

  由于J-32B是以截击机的身份在瑞典空军服役的,因此,它的作战原则严格遵循当年的地面控制为主的截击作战模式。首先由地面警戒雷达网为其提供基本信息,一旦雷达网发现入侵目标,地面管制官将首先在雷达屏幕上为飞行员找到一条笔直指向目标后方的出击路线。战机起飞后,后坐舱的领航员也将利用机载雷达信息进行航线修正。在适当距离上J-32B开始转弯以进入追尾航线,转弯路线应当保持目标处于自身的前下方,并在同一条飞行航路上。如果一切顺利,J-32B将出现在入侵目标后上方进入攻击阵位,机载雷达确认目标后,J-32B将首先完成爬升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至少应保有6000米的高度优势,然后开始俯冲,在高度差缩小到1000-3000米时开始进行接敌飞行。此时,飞行员左侧的导航雷达显示屏将显示距离和水平角,左边的另一个显示器(F显示屏)显示垂直角(60度上/30度下)和目标距离。雷达锁定距离大约为30公里,关于锁定目标的信息也被显示在飞行员的F显示屏上。

  如果可能,应接近到目标后方距离500米甚至更近的地方以减少雷达受地面杂波的影响。当接近目标时,可使用目视瞄准镜(昼夜),用1个光点代表雷达数据,要完成锁定则需通过飞机自身的机动使瞄准点与目标光点重合。此时,飞行员可根据地面管制官和空中的具体情况选择攻击模式。

  Rb-24空空导弹的攻击过程包括搜索目标方位、雷达锁定、敌我识别器识别,然后进入射程即可发射。由于Rb-24空空导弹的原型AIM-9B响尾蛇属于美国第一代投入使用的空空导弹(B型是响尾蛇家族的第一种生产型号),机动性能差、导引头精度也不高(瑞典皇家空军的资料称Rb-24糟糕的精度只能用来攻击目标较大的轰炸机),而且其发射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譬如在爬升攻击的过程中,当目标高度差超过2000米时,Rb-24空空导弹的发射就没有太大的意义。Rb-24空空导弹的使用高度为10000米,射程为900-5000米,要让发射指示灯亮起来则载机速度必须大于0.6马赫,过载小于2.5G。因此,其实际使用效率值得怀疑,很多情况下还是原始的机炮攻击显得更管用些(空空导弹命中率低的毛病在越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直到80年代后由于制导技术的进步才得到解决)。

  很幸运,瑞典空军显然没有受到曾在美国盛行一时的机炮无用论的影响,无论是早期的Saab-21,还是J-32B,机头统统都是四门航炮伺候,火力炽烈而凶猛。30毫米阿登机炮的攻击范围为200-700米(高空可在700米距离上射击,低空高速时则应接近到200米左右才开火)。火箭弹攻击通常在距离1500-1800米的尾追航道上发起,双方应以100公里速度接近并保持500米高度优势。在1200米距离上开始俯冲,然后就可以发射火箭弹了。在雷达显示器的帮助下,无制导火箭能有效瞄准和攻击任何一个视距内目标,也可在恶劣天候下使用,这也就是J-32B标准挂载方式为全部机炮弹药、2枚火箭弹和2枚空空导弹的原因。

  ¤S-32C

  S-32C是长矛侦察型。瑞典语中S为Spaning(侦察)一词的第一个字母,瑞典皇家空军的侦察机型号以字母S开头,这与美国侦察机型号以字母R开头一样。当时瑞典皇家空军的昼间照相侦察任务是由S-29承担的,所以S-32最初是用于取代S-18的海上侦察任务,一开始仅有装备每个中队装备飞机中的3架的照相设备,勉强可应付有限的夜间侦察。S-32C于1957年3月26日首飞,共生产44架(生产号32901-32945),1978年全部退役。

  S-32C是在A-32A攻击型长矛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因此两型机的性能十分接近。S-32C型将位于机头的全部航炮换成侦察照相机。在它服役期间至少使用过两种照相侦察系统。最初准备采用的照相机是英国A.G.I.公司制造的——2台短焦距SKa-17(SKa是瑞典语中侦察照相机的缩写),130毫米焦距,底片尺寸127×114毫米,用于低空照相侦察和2台SKa-18高空照相机,920毫米焦距,底片尺寸230×230毫米。它们都是专门用于夜间照相侦察的。高空照相侦察通常在3000-10000米,低空则为100-1200米。但这些照相器材只安装在编号为32901的原型机上,没有正式服役。原因是其性能还不能达到瑞典空军的要求,而且后者还决定安装在S-32C上的照相机要兼顾昼间侦察的需要。

  1962年,新的照相侦察系统到位,它的体积更大,这导致机鼻处安装照相机的鼓包也不得不扩大。2台用于高空侦察的SKa-23(费尔柴尔德K-47改进型),600毫米焦距;还有1台150毫米广角照相机——SKa-15(威廉姆森F-49Mk2)也用于高空侦察,垂直安装在SKa-23的前方。其左前方是光电池,控制SKa-23闪光摄影时的暴光。这两种高空照相机用于1000米以上的照相侦察,它们的底片尺寸均为180×230毫米。广角的那个还可用于高空搜索和目标的精确定位。S-32C在执行高空侦察时通常是低空进入,突然跃升爬高,在短短几分钟的暴露时间里迅速拍照,然后脱离返航。担负低空照相任务的是3台SKa-16照相机,焦距100毫米,底片尺寸60×60毫米。

  S-32C它还装有从A-32A的PS-431/A 攻击雷达改进而来的PS-432/A雷达,有更远的探测范围,以完成对目标的搜索和定位。雷达显示可以以图象方式记录情报资料。拍下雷达显示屏上的图象以供以后的分析。标准雷达搜索任务由在10米高度巡航和在200米左右短时间的突然开机15-20秒跟踪组成。雷达实际探测距离为前视100公里,两侧50公里。

  S-32C还可携带一套电子干扰系统、12枚英国制造的75公斤照明弹和雷达告警器。

  补丁

J-32D

教练型

未能出口的长矛

难得一见的五世同堂,萨伯公司20世纪的成果尽皆展现。Saab-29飞行酒桶、Saab-32长矛、Saab-35龙、Saab-37雷和Saab-39鹰狮将萨伯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在航空科技领域取得的探索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Saab-32长矛家族战术数据

  型 号A-32AJ-32BS-32C

  空 重7438公斤8077公斤752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3600公斤13500公斤12500公斤

  机内油箱容量3500公升3500公升3500公升

  副油箱容量600公升600公升600公升(副油箱为固定不可抛式)

  最大挂弹量3000公斤2500公斤

  作战半径925公里1000公里925公里

  发 动 机RM-5A2RM-6ARM-5A2

  净 推 力3460 kp4880 kp3460 kp

  开 加 力4700 kp6500 kp4700 kp

  长14.94米14.94米14.94米

  宽13.0米13.0米13.0米

  高4.65米4.65米4.65米

  翼 展37平米37平米37平米

  巡航速度0.8马赫0.8马赫0.8马赫

  最大速度0.91马赫0.93马赫0.91马赫(允许的极速为1.2马赫)

  着陆速度210公里/小时250公里/小时210公里/小时

  海平面爬升率60米/秒100米/秒60米/秒

  最大升限14000米

  长矛家族的其他成员

  J-32D

  有一些原本在计划中的衍生型号没有投入生产。代号J-32D的单座昼间战斗机在1953年曾被考虑用来替代J-29战斗机直到J35龙式战斗机服役。J-32D更轻,没有雷达,准备装备4门20毫米机炮和一门30毫米机炮以及翼下挂载火箭和导弹。英制猎人战斗机取代了它,瑞典空军共购进120架猎人。

  后来的D型变成了一型拖靶机,在1972年时由6架J-32B型改装而成。由于龙的服役,此时已不需要J-32B型这种落伍的老东西,所以没有退役的J-32B型被改装成各种辅助型飞机,1997年这6架D型全部退役。

  J-32E

  电子战长矛,在1972年时用15架J-32B型改装而成,用于电子战和电子战训练。与D型一样在1997年退役,取代它的是Sk-37E(Saab-37雷的电子战型)。

  这些J-32E的装备包括一个雷达干扰机和一个雷达告警器、还能携带箔条散布器和雷达/无线电干扰机。机鼻的雷达被G-24的电子干扰设备取代,它有L、S、和C三个波段以对付地面和舰载雷达,这些雷达也是翼下挂载的艾德里安电子干扰吊舱(S、C波段)的目标。珀尔图斯吊舱在X波段工作,它主要被用来对抗机载雷达。除此之外,还挂载了两个英格伯格BOZ-3箔条散布器。

  J-32E一直到1997年才因瑞典裁减军费而退役!这个决定导致瑞典空军在数年内缺乏电子反制能力,Sk-37E显然不能完全满足瑞典空军的需要,这个问题直到鹰狮的电子战型入役才得以解决。

  J-32U

  一种亚音速型的J-32U也在1954年列入计划之中,它装有更大功率的罗·罗RA-19R发动机,目的是使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有更好的可操纵性,新的机翼和尾翼比原来的薄了6%,并且后掠角由35度改成40度,还曾考虑加装一个辅助火箭发动机,但它从未进入到样机制造阶段。1958年出台了一项政治决议,称长矛在服役8年后将被其他型号的战斗机取代,所以仅有基本型J-32B获准继续发展。

  教练型

  3架J-32B被装上两套控制系统作为高级教练机使用,原本没有发展教练机型,但是一些基本的飞行控制装置被装在后坐上。用于培养战斗机飞行员。目前,这种教练型仍在瑞典空军服役。在翼下挂载了三个辐射标本收集吊舱后还可作为辐射污染探测机使用。

  未能出口的“长矛”

  在萨伯公司将其研制的长矛推向武器出口市场后,曾有印度、南非两国有引进意向。其中印度还打算引进其生产许可证自行生产,但由于英国的干预,最后印度投入英国人的怀抱,改引进英制战机。下图是瑞典赠送给美国某航空博物馆的一架长矛战斗机,由于尚未经过整修,这架Saab-32显得异常破败不堪。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