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角逐大洋深处:苏美潜艇交战50年大揭密(组图)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 11:30 千龙新闻网

(上为)俄661型K-162号潜艇(下为)发生事故后的俄667A型K-219号潜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上为)949型K-141“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下为)俄侦察卫星拍摄到的美军“洛杉矶”级核潜艇


(上为)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下为)美国“海狼”级攻击核潜艇


(上为)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下为)美国海军巡逻机拍摄到的苏军670A型潜艇

  1978-1979年间的冬天,巴伦支海完全冰冻,本来就较小的海上训练场缩减到了相当于贝加尔湖大小的规模,这对潜艇部队来说,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简直无法想象,25艘核潜艇在这片狭小的水域里进行战斗训练,怎样才能不发生事故。

  在A615型柴油潜艇的试验过程中,经常发生船体进水事故,主要原因是潜艇调压器不够完善、高压空气系统和柴油机易爆、液压装置易裂、失火、弹药爆炸,另外还经常发生电子设备和其它技术设备故障。

  核潜艇则更容易发生与电子设备相关的各种事故,占总事故率的80%,经常会导致核反应堆运转不受控制、大面积失火、立管被淹没等严重事故。由于管道敷设中焊封质量不高,容易形成裂缝,从而导致海水进入船体内部,造成各种事故,而最典型的故障则是因主要电容器密封不严,导致补给水盐渍化、蒸汽发生器渗漏、反应堆盖渗漏甚至爆炸等事故。仅在1970年至1990年间,苏联核潜艇共发生了338起各种泄露和喷射事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辐射危害,其中,K-19号、K-27号、K-429号核潜艇燃料泄露事故造成的辐射危害达到了6000-90000伦琴/小时的水平。

  北方舰队最初装备的5艘核潜艇共发生了286次不同程度的故障,其中,从1964-1994年30年间,就发生了144次技术事故和严重灾祸。

  在所有事故原因中,教训特别深刻的就是造船厂向舰队交付的潜艇具有非常高的噪声水平,出海航行时,为了控制噪声水平,通常会关闭潜艇中噪声较大的振动机制,但是,却会因此妨碍潜艇在必要的时刻客观现实地评价水下局势。苏联最初装备的K-3号、K-5号、K-8号、K-14号、K-19号潜艇都有较大的噪声,是美国潜艇噪声水平的100倍,结果,在二战后发生的20次美苏潜艇碰撞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噪声原因而引起的,当然也有行动不当方面的原因,同时不排除美国潜艇多次故意撞击的阴谋。1969年11月15日,在科拉半岛沿岸战斗训练场水域60米深处,苏联K-19号潜艇与对其进行监视的美国“长尾鲨鱼”级“小鲨鱼”号核潜艇发生严重碰撞事故,K-19号潜艇当场沉没,遭受了沉重的人员伤亡,而美国潜艇竟然没有当场沉没,神奇地脱离事故海域。

  任何新事物,特别是核能的应用和发展,很多时候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因此,苏联海军在遭受各种核潜艇事故的同时,还要面临其它灾难性的后果,而放射性废料的埋藏就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核废料全部装到特殊的储存器中,埋藏在北部和东部冻土地带,随着时间流失,核废料达到了临界质量,出现辐射威胁问题,这一问题也需要潜水员来解决。

  就这样,在复杂的条件下,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苏联远洋舰队逐渐建成,在50年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共有750名海军潜艇官兵遇难,其中60%是柴油潜艇潜水员,共有11.5艘潜艇因各种原因发生事故沉没,它们是C-17号、М-200号、М-256号、С-80号、Б-37号、К-129号、К- 8号、С-178号、К-219号、К-278号、Б-33号潜艇,其中的“半个”是指北方舰队的C-350号潜艇,1962年1月11日,在波利亚内发生爆炸事故,虽然没有沉没,却长时间不能继续服役。

  二、进入大洋海域冷战阵地

  苏联潜艇部队在初具实力之后,开始远洋出海,开辟航线,进入大洋海域的冷战阵地。初期出海航行的基本目的是了解大洋海域的战役局势,探查北约和美国海军反潜部队的行动性质和方法。

   最初的航行具有长时间远航试验性质。1955年,洛佐夫斯基少校指挥613型潜艇首艇在巴伦支海完成了为期30天的远航壮举;1956年,太平洋舰队潜艇首次进行海底战斗侦察远航任务;1956年7月16日,波尼卡罗夫斯基少校指挥C-87号潜艇出海执行战斗侦察任务,一直航行到西经175度附近海域,几乎走遍了太平洋北部海域,之后,斯梅尔京中校指挥C-173号潜艇,米洛瓦诺夫少校指挥C-91号潜艇,分别前往楚科奇海和环珊瑚岛海域执行战斗侦察任务,随后,北方舰队C-195号和C-197号潜艇也开始执行海底战斗侦察远航任务,最后,黑海舰队扎捷耶夫少校指挥C-98号潜艇也在黑海海域完成了类似出海任务。在这些航行中,最著名的一次当属1956年,太平洋舰队波波夫中校指挥Б-63号潜艇,首次完成了当时苏联海军潜艇最长时间(75天)的航行任务。

  尽管在最初的这些出海航行中,所有潜艇人员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较高的战斗素养,保障完成了远航任务,但是,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潜航技术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而在太平洋亚热带海域行动时则暴露出了潜艇在内部居住环境方面的一系列缺陷。这些远航任务完成后,有122人退出了潜水员队伍,转到岸上基地服役,其中有32%的人患上了心血管系统疾病。

   1957年,米哈伊洛夫斯基中校指挥Б-77号,察廖夫中校指挥Б-66号潜艇,分别出航太平洋,实现了潜艇完全续航力的最大航程航行,其中Б-66号成为苏联海军第一艘越过赤道线到达南纬6度海域的潜艇。1957年,北方舰队C-267号和C-284号潜艇也分别实现了完全续航力的远洋航行。

  随着远航经验的积累,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苏联海军又对潜艇部队提出了更为复杂的任务。1958年,太平洋舰队Б-68号、Б-71号潜艇编队成功完成了一项最重要的战斗任务,顺利突破了北约和美国严密设防的反潜防御地带,探明了美国海军反潜部队的构成体系,摸清了它们的活动特点。1958年,北方舰队马利科夫中校指挥Б-75号潜艇首次在大西洋海域越过赤道,到达地球南部,最远到达了南纬1°50'的海域。

  此后,苏联海军司令部决定继续组织超远程航行,开发地球南部从未有人到过的海域。第一艘执行类似航行任务的Б-82号潜艇,在北方舰队什维佐夫中校的指挥下,在“多瑙河”油船保障下,从北方出发,秘密潜航到南纬40度海域,135天后安全返回基地。之后,太平洋舰队戈洛索夫中校指挥Б-72号潜艇,从东方出发,在“舍维克”油船保障下,秘密潜航到南纬60度海域,直到德赖西卡海峡,然后安全返航。最著名的一次远航从1959年10月开始,到1960年3月结束,由Б-90号、Б-68号611型潜艇组成的编队在别什戈尔特上校指挥下,在“加里宁”号内燃机船和“维柳伊斯克”号油船保障下,从北方舰队基地出发,经科拉湾,进入大西洋,绕过非洲,经印度洋中部,绕澳大利亚,最后抵达太平洋舰队的堪察加基地。潜艇编队在150天的时间内,航行了2.3万英里,是苏联海军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绕澳大利亚的跨大洋、跨舰队的潜艇编队超级远航。

   上述潜艇在赤道地区的漫长航行实践及C-79号、C-91号潜艇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活动经验表明,苏联潜艇及潜水员不能很好地适应在这些地区的行动,首先是潜艇内部通风、降温设备较差,艇内温度较高,水下航行条件非常艰苦,潜水员容易患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在复杂的国际战役局势下,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苏联海军第40潜艇独立支队在叶戈罗夫上校的指挥下,完成了进入冷战阵地的任务,1958年,顺利部署到了阿尔巴尼亚海域。1959年,该支队科兹洛夫中校指挥C-360号潜艇,在地中海海域执行首次全续航力航行任务时,途中被美国第6舰队反潜部队发现,被美军潜艇追踪了整整3个昼夜,最后终于摆脱了敌人的纠缠,完成了航行任务。其它潜艇也在格列宾西科夫、叶梅利亚诺夫、科马罗夫等艇长的指挥下,完成了主动侦察任务。他们在南地中海海域的行动使美国海军第6舰队极度紧张,这也是美苏潜艇首次远洋对抗。1960年,北约在比斯开湾举行“流星”演习期间,支队K-14号潜艇在马林中校指挥下,在复杂气候条件下,首次采取主动战斗行动,长时间追踪敌方舰艇,并多次进入攻击区域,展示了苏联海军较高的战术性能。

  与此相对应, 美军潜艇也在大洋海域冷战阵地,越来越坚决、越来越频繁地寻找与苏联潜艇交锋的机会。1961年,苏联海军第40潜艇支队卡拉什尼科夫中校指挥的K-11号潜艇,在地中海水下首次与美国潜艇直接接触,双方对峙不下,紧张的50分钟过去后,又对峙到了第75分钟,最终没有发生武装冲突,分别离去。

  此后,苏联潜艇也开始在大洋深处频繁搜索、追逐、跟踪、秘密监视美军潜艇,这些行动要求潜水员非常的勇敢、机敏和冷静的计算,要灵活机动,控制好沉重的、有很大惯性的核潜艇,在双方直接近距离接触时能够完成机动航行,避免碰撞和武力冲突。

   

  1962年,是苏美对抗最激烈的一年,在两个地区,印度尼西亚和古巴,几乎是同时爆发了军事政治危机。特别是在古巴,双方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及毁灭性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整个世界上空。

  在印度尼西亚,从1962年8月15日起,苏联海军潜艇第50支队在鲁柳卡少将的总体指挥下,把C-22号、C-236号潜艇部署到了印尼附近海域,其任务是消灭从西伊里安(印尼)疏散荷兰人的北约船只。

  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局势恶化,苏联根据“阿纳德尔”计划,开始向古巴提供援助,苏联海军司令部决定把北方舰队第20分舰队部署到古巴的马里埃尔港口,由雷巴尔科少将率领,共11艘潜艇,其中7艘为629型潜艇,派遣纳特年科夫中校指挥Б-75号潜艇打头阵,在编队前面先行对美军关塔那摩基地进行侦察。美国海军很快就掌握了苏联海军潜艇编队动向,派出了大量兵力,在西印度群岛附近海域进行拦截和封锁。双方短兵相接,局势非常凶险,1962年9月11日苏联海军进入高度战备状态。1962年10月1日,由Б-4号、Б-36号、Б-56号、Б-130号4艘潜艇组成的编队在第69潜艇支队司令阿加法诺夫上校的指挥下,前往古巴海域,在巴哈马群岛地区,被美军发现、跟踪,Б-4号潜艇摆脱了美军纠缠,另外3艘潜艇无法顺利摆脱美军反潜部队的追踪,能源耗尽后,被迫浮出水面,美军则示威性地向苏联海军潜艇附近水域发射深水炸弹,动用航炮轰炸,使用机枪扫射,采用无线电干扰方式压制苏联海军通信频道,绕着苏联潜艇进行危险的机动,炫耀武力。同时,在西印度群岛危机框架下,苏联海军吉列耶夫中校指挥Б-88号潜艇在西印度群岛附近的太平洋海域活动,它直接逼近了美国海军基地,搜索“星座”号航母及其舰载航空兵突击群,没有被美军发现。这样,兵分两路的6艘潜艇中,只有3艘,即Б-4号、Б-88号、Б-75号,没有被美军发现并包围。

  苏联海军潜艇此次向古巴方向突破遭到失败有多种原因,主要是缺少摆脱美军反潜部队追踪的经验和司令部指挥错误。在潜艇部署过程中,小面积机动区域和待机区域被分割,没有后备区域,没有向岛屿突破时宽阔的侧翼保障,没有考虑到白天和夜晚在通信联系、确定方位等方面的差别。

  苏联国防部对古巴危机中的失败恼羞成怒,当时的第一副国防部长格列契科元帅宣称,宁愿使潜艇沉没,也不能浮出水面投降。但美国人是实用主义者,更客观、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明白在美国海岸附近与苏联进行激烈对抗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最后采取了相对理智的行动,迫使苏联潜艇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不过,苏联海军并没有就此罢休。到1963年底,苏联已经在美国沿海直接部署了5艘潜艇,分别是Б-139号、Б-77号、Б-76号、Б-74号、K-153号,在美军反潜防御区域内积极活动,成功完成战斗侦察任务后,先后安全返回基地。

   苏美潜艇不仅在西印度群岛危机中短兵相接,在其它海域也经常发生冲突。1963年,太平洋舰队施特罗夫少校指挥的C-141号潜艇,被美国77.4航母突击群和70.3航空兵搜索突击群发现,遭到攻击,艇尾上部结构被炸毁,在反击中艰难地脱离战区,摆脱了美军追逐。同样是在1963年,北方舰队斯柳萨列夫中校指挥K-133号核潜艇,在大西洋赤道地区海域执行首次全续航时的战斗航行任务,侦察并研究在赤道地区建立新声纳站的可能性问题,途中与美军潜艇发生了武装冲突。

  总之,苏联海军潜艇在1956-1963年间,首次进入大洋海域冷战阵地,迫使美国军政领导承认一个不太愉快的事实,即苏联海军的威胁已经完全逼近到美国沿海地区,美国的大洋屏障由于苏联潜艇的存在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三、夺取北极地带战略制高点

  北冰洋是美苏潜艇远洋争夺战中的战略制高点,苏美都清楚,谁拥有北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到60年代初,苏联对于北冰洋海底地形的认识水平非常有限,整体概念也是仅仅根据СП-1、СП-2、СП-3漂流站的测量结果和极地科考队员考察结果得出的。当时,罗蒙诺索夫山脉已经发现,位置也已经确定,而极地海域海底地形构造,由于受数十次冰下龙卷风的影响,比较复杂,位置不能精确确定。当时的海上导航图对整个北冰洋的介绍都比较少,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苏联都独自进行了地质勘察工作,结果也相互保密。

  苏联潜艇最初在北极地带航行的经验仅局限在北方海上航线框架内,共1200-1500海里长,非常艰险。在1959年前,共有54艘潜艇到过这里,它们在北方航线上显得非常艰难,到处是破碎的或密不透风的冰层,必须紧跟在破冰船后面前进。1956年,卡缅斯基上校指挥由8艘潜艇组成的编队,未能突破冰层的包围,被迫在科累马河潘杰列耶夫卡支河冰层下面,度过了最艰难的一个冬天。

   但是,自从核潜艇问世后,这一情况有了实质性的转变,由于核潜艇能够突破较大的冰层空间,能够从冰下发动出其不意的致命攻击,北极地带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1957年9月,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在安德森艇长指挥下,进行了北极航行的首次尝试,最远到达了北纬87度海域。1958年8月3日,安德森指挥装配了新型导航设备的“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到达了北极。

  苏联海军自然不甘落后,北方舰队C-347号、Б-76号、Б-70号潜艇组成的编队在巴伦支海完成了冰下航行,研究冰层下面接收无线电传递信号的可能性问题,在厚密的冰层下向北航行了约90海里后,潜艇开始返航,由于能量电容不足,被迫提前浮出冰面,未能顺利返回不冻水域。这是苏联新型柴电潜艇针对美军潜艇北极航行所做出的首次“回应安德森” 行动(北方舰队潜水员北极冰下航海行动的非正式称呼)。1959年,奥西片科上校指挥K-3号潜艇,在北极地带的冰下航行了260海里。1961年,4艘核潜艇分别完成了北极地带的航行,其中,雷科夫指挥K-52号核潜艇在冰下航行了516海里,日利佐夫指挥K-3号核潜艇到达了北纬82度海域。1962年,切尔纳文中校指挥K-21号核潜艇,完成了冰下50昼夜1700海里的航行任务,研究并掌握了冰下航行战术,包括冰下空间定位方式、冰洞寻找、顺利浮出冰层等方法。1962年7月17日,日利佐夫指挥K-3号潜艇,借鉴切尔纳文中校的航海经验,终于到达了地球的尽头,北极点,这一功绩具有非常重大的军政意义,它向全世界表明,北极地带已经不再是美国潜艇一家活动的地区。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在几乎无人问津的、荒芜的北极地带,进行冰下航行都非常艰险,充满了不确定性,突然发生意外、遭遇紧急局势的可能性非常高。冰层形成的不可预测性、随时撞上冰山和深水冰块的可能性、导航仪器工作的不稳定性、发生各种故障(特别是火灾)的危险性,都要求潜水员们有极度的勇敢精神和责任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需要经常保持警惕。在北极地带,没有一条固定的线路,每次极地航行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不是任何人都能完成这一冒险航行的,经常有人拒绝执行这种任务。

  1963年,杜比亚加中校指挥K-115号潜艇,米哈伊洛夫斯克上校指挥K-178号潜艇,完成了苏联海军历史上首次从北冰洋到太平洋的舰队间航行,在6天时间内在北极冰下航行了1600海里。1963年9月24日,北方舰队司令卡萨托诺夫海军上将亲自指挥K-181号潜艇(艇长为瑟索耶夫中校),到达了北极,并在地球子午线更替处浮出海面,当时的海军领航主任莫特罗霍夫、海军司令部战役局局长申德尔、第一区舰队副司令布达耶夫、第3潜艇总队副队长雷科夫也随艇参加了此次航行。1968年,装备了核武器的K-42号、K-55号核潜艇完成了太平洋冰下航行任务。1977-1978年间,苏联海军还进行了更加冒险的跨舰队冰下航行。

下一页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