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特稿:1988年的“八一” 阿拉山口唱大风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7月31日 17:25 解放军报 | |
-郑文法 1988年,我军校毕业后,来到阿拉山口边防站当排长。横贯西北边境的阿拉 套山和巴尔鲁克山,几乎把全部南下的风都挤进了两山间的阿拉山口,使它成为 中国最大的风口。这里平均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要刮160多天,素有“一年一场风 ,从春刮到冬”之说。过去,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只有阿拉山口边防站官兵是长 期住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寂的阿拉山口。随着欧亚大陆桥从我国由东向 西的延伸,昔日驼队穿越、四处荒漠戈壁的阿拉山口,机械日夜轰鸣、脚手架林 立,这里要建西北地区最大的国家一类口岸。一些内地的企业和商人纷纷跑来购 地盖楼……边境地区呈现出一派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欣喜无比的边防官 兵,为了维护边境稳定,为改革开放和口岸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日夜巡逻 在边防线上。 1988年8月1日建军节那天,我和排里的战士是在边防巡逻中度过的。初次骑 马,第一次参加边防巡逻,我非常兴奋,心中充满了神圣与自豪,也真正领教了 大风的厉害。当我们骑马挎枪巡逻在边境线上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十几匹高 头大马全被刮倒,荷枪实弹的官兵全被掀落马下,我们一直匍匐在地上,忍受着 风吹石砸之苦,风停之后,又继续巡逻。 夜晚,阿拉山口的月亮在大风吹拂过后,显得更加清澈明亮。官兵们合唱的 《风口巡逻兵》把连队举办的迎“八一”晚会推上了高潮。“没有盛开的鲜花, 没有绿色的森林,迎着阿拉山口的狂风,守卫着庄严的国门,大风吹裂了皮肤, 浑身落满了沙尘,巡逻在风口的边防战士,用忠诚保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 睡前,连长给我讲了老一代边防官兵适应大风规律,练就戍边本领的故事。 “三峰骆驼一口锅,十几个人蹲地窝。”建站初期,第一任站长吴广胜带领官兵 靠三峰骆驼运输粮食,用一口锅烧菜煮饭。十几个人白天巡逻执勤,天黑了只能 挤在地窝子里过夜。 夏天,满床沙石,冬天,冰雪满床。那时没车没马,官兵只好徒步巡逻。为 了战胜风魔,完成巡逻任务,官兵们巡逻时,除了带上武器干粮外,还要带上背 包绳,一旦遇到大风,就用背包绳捆在每个人身上,连成一串,防止被风吹跑。 老一代戍边官兵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硬是在风口扎下了根。 1990年9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阿拉山口,亲自为阿拉山口通车 剪彩。同年9月12日,兰新铁路北疆段与原苏联的土西铁路在阿拉山口与对方的德 鲁日巴口岸接轨。至此,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全线贯通,使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一下从江南沿海地区涌到了北国边防口岸。 今天,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边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边防军民修起平坦 的边防巡逻公路。边防连配备了巡逻车,官兵坐在巡逻车内便可通过电视监视设 备察看边情。哨楼安装了防冻保护层和防冻玻璃,再冷的天,哨楼内也温暖如春 。阿拉山口边防连已通上了柏油路,用上了照明电,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装 上了磁卡电话。随着边境划界工作的圆满结束,边防更呈现出一派稳定、祥和、 喜人的景象。 相关专题:八·一建军节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