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八·一建军节专题 > 正文

海军上校陈昌锋带领官兵驾驭新装备纪实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7月31日 08:10 人民网

  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李国利 本报记者 苏银成

  骄阳六月,雷州半岛。

  8个两栖装甲突击群,组成梯次队形抢滩登陆。

  “南海2号,集中火力,从正面进攻。”“南海3号,从侧翼穿插。”……指挥车上,团长陈昌锋端坐在计算机前,快速地敲击键盘,通过通讯网络,将一道道作战指令下达给各突击群。

  然而,两年前,在装甲团换装后的第一次演练中,一名坦克乘员因按住控制通讯系统的胸前开关按钮不放,造成全团通讯网络长时间堵塞,延误了整个部队的演练计划。

  一个小小的按钮,使陈昌锋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先进精良的装备,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去驾驭,就如同一堆废铁。战时就有可能输掉一次战役,甚至输掉一场战争。

  面对全团清一色的新装备,陈昌锋第一个接受挑战。在新型战车的驾驶位置上,他让三级士官常海斌给他讲解最复杂的指控系统。

  从原理到操作,从电子地图到划定航线,从GPS到网络通信……他跟着小常练了一次又一次。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陈昌锋一呆就是大半天。10天后,陈昌锋成为全团系统掌握新装备第一人。随后,装甲团9名常委全部掌握了驾驭新型装备的本领。

  团党委会上,陈昌锋掷地有声:“谁拖了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后腿,我就和谁过不去。”团党委迅速作出决定:把培养一支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高技术人才队伍作为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15个新装备专业培训班相继开课。白天实装教学,晚上理论授课。保证时间、保证人员、保证质量的“三保”培训,持续了两个月。

  装甲模拟训练中心、军官训练中心先后投入使用。在具有一流水平的模拟器上,官兵们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声光电控制技术,反复练习通讯、驾驶、射击等专业技能。

  100多名官兵被派往装备研制厂所、军事院校拜师学艺,从设计原理到制造过程,从使用到维护,他们且学且练,直到弄懂弄通为止。

  20多名装备专家教授被请到了装甲团。两栖指挥控制系统、光点火控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等系列讲座,大大提升了官兵们对新装备性能及作战运用的水平。

  短短半年时间,全团官兵人人都能熟练操作使用新装备,上岗合格率达到100%。

  然而,这个100%,并没有让陈昌锋感到满足。他的目标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方阵。

  一次海上训练,“001”号装甲车因舷外机故障而熄火。

  陈昌锋问驾驶员吕学:“是什么原因?”

  团里技术最娴熟的小吕脱口说出了教材上列出的8种故障原因。“没了?”小吕愣了一下:“没了?!”

  这时,陈昌锋掰着指头又说出了另外4种故障原因。

  小吕看着团长,一脸诧异。

  陈昌锋笑着说:“你只学了一本教材,我看的是系列教材。”

  按照陈昌锋的指点,故障很快排除。

  知耻而后勇。吕学找来各种装甲战车的资料,刻苦钻研,并主动向来部队检修装备的厂家技术人员虚心求教。不到两个月,他就成了团里的“装甲通”,能排除5种型号装甲车操纵系统的各种故障。他还在陈昌锋的指导下,撰写出“舷外机故障排除法”、“装甲车海上装载法”两篇论文。在随后参加的几次大型演习中,他负责的装甲装备未出现一次故障,荣立二等功。

  像吕学这样的专家型人才,在装甲团迅速崛起。

  神炮手、网络通、排故障大王……涌现在坦克营、装甲营、战车营的每个连、每个班。

  今年3月,装甲团数百名官兵开进海南某训练场,进行坦克装备的新课目训练。担任这次训练的教官既不是外请的专家教授,也不是团里的指挥军官,而是坦克营的三级士官杨勇。

  从白天装载到夜间浮渡,从陆上机动到海上射击,从泛水编波到抢滩登陆……训练大纲规定的内容,杨勇从头教到尾;大纲里没有涉及的,杨勇自编教案,足足讲了一周。

  就是这次外训,团里的50多名士官成为讲台上的教员和训练场的组训官。

  为人才培养搭建好平台后,陈昌锋又把他的专家型人才队伍领上了创新的舞台。

  2003年8月,新型战车在海上进行编波训练。突然,团指挥中心收到急电:由于海面风浪大,战车晃动厉害,观察范围小,战车与战车之间无法兼顾,导致队形凌乱,请示取消训练。

  陈昌锋火速赶往训练海域,钻进战车,开出不足百米,就发现直竖在驾驶室外的潜望镜因海浪影响,导致视角变小,影响战车之间的协同。

  原因找到了,可怎么解决?陈昌锋叫来团里相同专业的10多名技术骨干,临时组成攻关组,要他们现场拿方案,现场“动手术”。

  “明天海上训练不能更改,你们今天必须给我解决潜望镜的问题。”陈昌锋下了死命令。

  他心里清楚,几十型上百台新装备投入使用,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要厂家来解决,势必影响战斗力,必须提高部队解决装备难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他相信他的官兵有这个实力。

  查资料、看图纸、找器件、做测试,攻关组成员在车里车外紧张地忙碌起来。到了夜里12点,一连试了3种方案,都未能奏效。

  “有了!”士官焦杰从车内的便携式望远镜中找到了灵感。攻关组一下子兴奋起来,很快拿出加装调节装置的方案。拆卸、加装、调试,一次成功,潜望镜的观察距离提高一倍以上。

  一直盯在现场的陈昌锋带头鼓起掌来。仅去年一年,他就组织5个攻关小组,完成了12项提高完善新装备性能的革新课题。

  

  相关专题:八·一建军节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