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下西洋六百周年发掘郑和宝船厂遗址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 18:08 北京科技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他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写了世界航海史一段不朽的传奇。郑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明年我们即将迎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从本期开始,本报《探索周刊》将连续深入报道学术界对郑和及其航海盛举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关注。 1405年,永乐皇帝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万多人,乘坐200多艘体制庞大的宝船下西 本来盛极一时的远航为何变得无据可考?原来,文献材料不足为破解历史之谜带来了很大难度,明代南京工部保存的郑和下西洋档案都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毁于大火。此外是实物资料缺乏,也为弄清真相造成了障碍。南京的郑和宝船厂遗址始终未曾进行考古发掘。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曾先后发现长10多米的方形无孔木长11.07米的巨型舵杆木和2.65米长的大铜锚等遗物,说明它们都是造船的用料和船上的构件。而北京造船专家周世德据舵杆木的长度,复原舵叶高6.35米,推测船长,约在48-53丈之间,排水量可达2.5万吨。然而这些遗物由于不是科学发掘出土,其准确时代和价值有人提出疑问。 时光倒转1984年,时任南京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罗宗真,决心解开宝船制造的种种谜团,并亲自去宝船厂遗址进行调查。他发现遗址周围没有什么后代建筑,虽然土地荒芜,有的遗址地表被开垦为耕地,但地层未被破坏,所留下的造船船坞,尚有六个完整地保留着。 这些船坞中充满圹水,为农民养鱼和种藕之用。它们呈东西向的长条形,平均长约500米,宽约30米,各“圹”(船坞)之间相隔30-50米,六个“作圹”沿宝船厂遗址西缘,紧靠长江,自北而南,一字排开,十分规整。 根据现场遗址,罗宗真推测当初建厂时,先设计一条东西横向的中轴线大道,与“作圹”平行。这条大道宽约100米,将六个“作圹”分成南北两区,上面建造有房基(应是船厂办事、居住、储存物品用房),他还发现一座现仅存房基和庙基的天妃庙。深入的调查让罗宗真确信,这里就是郑和当年造船之地。而从前零散出土的文物就是农民在各“作圹”深1.5-3米处的淤土中发现后取出的。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当时的研究没能深入进行下去。 20年后的2003年,罗宗真终于等到了再次深入研究的机会。原来,伴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原来宝船厂800亩地的范围,已缩小到仅余三分之一,约200亩的空地。原来的六个船坞,只剩下第五和第六两个“作圹”。 南京市鼓楼区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决定在宝船厂遗址内兴建“宝船遗址公园”。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遗址内的“六作圹”先期进行考古发掘。罗宗真在2003年12月,和一些学者去现场仔细查勘了发掘现场和鉴定了出土文物,虽然当时发掘工作只进行了大半,但有不少重要发现还是让罗宗真和同行专家兴奋不已: 第一,船坞在清理后的规模与罗宗真在1984年所调查的估算基本相符。“六作圹”上口东西长410米,南北宽40米,底部宽20米,深度为6米,规模十分宏大。清淤和排水过程中,露出的遗迹和出土文物,让专家可以了解当时的造船程序是先在坞底打下横、直成排的木桩,然后在密集的木桩上铺上芦席,盖上木板或木桩,以此支撑船体“龙骨”,然后开始建造船体本身。这些造船的遗物、遗址保存相当完整。 第二,出土文物中又发现两件巨型舵杆木,其中一件尚附有舵叶,它们和1957年在此“作圹”内发现、现保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舵杆直径、长度完全相同。这为可以更为精确地测算船只的大小尺度,并弄清舵杆和舵叶的安装和使用方法提供了条件。 第三,出土文物中许多长短、大小不一的船板、木桩,有的上面刻写了文字和编号,还有铁锚、缆绳(综绳)等船舶构件,和铁钉、油泥、钻、锯、刀、齐等造船工具。这些船舶构件和造船工具是十分宝贵难得的。 第四,“作圹”的淤土中发现许多瓷碗、盆、钵和陶罐等生活用具,经鉴定全是明代的器物,没有混杂其它时代遗物,说明宝船长遗址船坞的内涵单纯、完全是明代造船厂。 罗宗真在对这次考古获得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分析后认为,郑和宝船厂是我国目前发现和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古代造船厂。已经进行发掘的和尚未进行及已被掩盖的船坞,都是当时造船所用,这些船坞可以同时建造各种宝船。为了下西洋的需要,南京宝船厂在当时是明代最大的造船厂,也是郑和下西洋最大的造船和出海基地。 他还发现,而这些船坞的大小和造船结构,与当时宝船的大小和船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了解宝船大小尺寸和船型,提供了可靠的测算依据。遗址上从排列的木桩、覆盖的芦席和遗留的造船构件、造船工具,又可以复原和研究当时的造船工序、方法和操作手段,进一步研究这些远洋宝船的建造技术。 此外,宝船厂所有船坞的排列位置和设计,是非常符合科学原理的,宝船在用人工开挖的长方形船坞中建成后,它的船首和船尾成东西向排列,可以在船坞西侧紧靠长江的堤坝上,将人工水闸打开,引江水进入船坞,浮起宝船,即可进入长江航行出海。现在还可以看到船厂内船坞的水位,低于船闸外长江的水位。(本文系对罗宗真先生《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的调查和新发现》一文的改写,特此致谢。) 相关链接 一、郑和宝船的尺寸大小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从宝船厂现存船坞的大小推算,要造大型宝船是完全可能的,大型宝船应是郑和的帅船。 二、郑和宝船的船型 关于船型争论的焦点是尖底还是平底,宝船厂船坞的发掘,提供新了线索。研究造船技术专家杨斌认为: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他同时认为郑和船队也有尖底福船的船型,这类宝船很可能在福建沿海(如长乐)等地建造。因为这种尖底大船在南京宝船厂不仅建造困难,而且下水也困难,南京长江的夹江水道既窄且浅,难以顺畅通行。(本版供图 罗宗真)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