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 正文

武器纵横:苏联爆炸反应装甲揭秘(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7:54 坦克装甲车辆
武器纵横:苏联爆炸反应装甲揭秘(组图)

全身披挂反应装甲块的俄军T-72坦克部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苏联爆炸反应装甲的发展背景20世纪60年代,破甲弹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即便是RPG-7火箭筒也可以从正面摧毁M60A1或T-62坦克,更不用说破甲厚度达400毫米的AT-3反坦克导弹了。为获得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权,发展特种装甲势在必行。当时,虽然陶瓷/玻璃
纤维复合装甲是各国研究的主流方向,但一些研究人员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坦克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挪威的曼弗雷德博士,他于1969年发现了爆炸反应装甲的原理,即金属板+炸药+金属板的结构是破坏破甲弹射流的有效手段。

  从技术和安全因素考虑,苏联设计界和军方对发展爆炸反应装甲这种“旁门左道”一直存在争议。苏联爆炸反应装甲“晚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合装甲在T系列坦克上的大量运用。早在1967年,T-64A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全面使用复合装甲的主战坦克。T-64A的炮塔和车体分别是“钢+铝合金+钢”和“钢+玻璃纤维+钢”的三明治结构,对穿甲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分别达到41O毫米/450毫米和335毫米/450毫米。20世纪70年代,氧化铝陶瓷逐渐成为T一64坦克炮塔的夹层材料,对穿甲弹/破甲弹的I坊护能力提升到500毫米/600毫米——这个防护水平可以对付当时的各种反坦克武器。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甲弹之争的天平再次向反坦克武器倾斜:“铜斑蛇”、“陶”(改)、“霍特”等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厚度都达到了 800毫米,而使用串联战斗部的破甲弹也在研制当中,这无疑使T系列坦克面临“灭顶之灾”;同时,以“乔巴姆”为代表的模块化陶瓷复合装甲又使得苏联坦克的陶瓷装甲相形见绌。“仿造‘乔巴姆’还是另寻出路甲”成为当时的一大热点。苏联设计师认为,尽管“乔巴姆”可使坦克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乔巴姆”“瓷块”密闭在钢制容器内,要求装甲空间“方正”,不适于使用铸造炮塔和大倾角首上装甲的苏联坦克;其次,陶瓷的确对普通射流有很强的抵御能力,但面对密度较大的贫铀射流却表现平平:据称破甲能力为520毫米的ZBK一21B贫铀成型装药破甲弹(1982年装备苏军)能击穿防破甲弹能力达700毫米的“豹”2坦克;再次,“乔巴姆”复合装甲的制造成本较高,加工工艺复杂,难以满足苏军“数量占优”的战略思想。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M60等老式坦克上安装的金属盒子[绰号“茄克衫”(Blazer)的爆炸反应装甲]大放异彩,“茄克衫”不仅成功地抵御了RPG-7

火箭筒的攻击,而且使装甲部队在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下损失率锐减。“茄克衫”的成功大大推进了苏联在爆炸反皿装甲领域的研发工作,1983年,苏联最著名的装甲设计单位——苏联钢铁科学研究院(NiistaIi)搁置已久的一款爆炸反应装甲在T一80B主战坦克上现身,这就是“接触”-1(Kontakt-1)爆炸反应装甲。“将防破甲弹的工作交给爆炸反应装甲”成为此后苏联装甲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到了1985年,包括T-72、T-62M和T-55AM在内的所有驻东德苏军坦克全部装备了“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

  设计精巧的“接触”-1

  与“前辈”(包括以色列的“茄克衫”)相比,“接触”-1是一款成熟而又设计精巧的爆炸反应装甲。“接触”-1模块被固定在T系列坦克的装甲表面,呈水平30度左右放置并与主装甲空出一定距离。爆炸反应装甲的最外层是一个较薄的金属外壳,内部是由抛板(向外抛出)、背板(向内抛出)、炸药、固定物组成的工作组件。金属射流(顶端速度高达8000米/秒)击穿外壳和抛板之后产生足以引爆炸药的热效应。在爆炸波的推动下,抛板向外飞出而背板向相反方向运动并形成弹性波,使射流出现巨大波动甚至使射流中断。

  此外,在“接触”一1爆炸反击过程中还有两个效应:一是在抛板/背板穿越射流时,部分射流物质被消耗,导致其质量降低、动能下降;二是两块板在移动过程中有相当于切削的运动,射流顶部(最尖锐、速度最快的部分)被切断,这样后续射流“植入”主装甲的过程显得异常艰难。需要指出的是:“接触”-1不是简单的夹层结构,抛板与背板之间有一个夹角(炸药块呈楔形)。炸药量的不对称可使抛板在飞出的过程中有旋转运动,这样可以更好地毁坏射流。

  据测算,单层“接触”-1可使破甲弹的威力降低50%,一般而言可提供400毫米的防护能力。苏联驻东德部队的T-64B/T-80坦克在炮塔上混装有多层爆炸反应装甲,可提供高达600毫米的防护。对于防破甲能力为600毫米的T-64B坦克而言,安装“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称T-64BV)后,可抵挡破甲能力达1000毫米甚至1200毫米的破甲弹的攻击——这显然达到并超过了西方同时代坦克的防护水平。穿甲弹的克星——“接触”-5在研制“接触”-1的过程中,钢铁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撕扯金属射流,干扰其路径、毁坏其材质的原理也可以运用到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护上。然而,这一原理付诸实施需要解决两个设计难题。首先,炸药对普通撞击并不敏感,只能通过提高温度的方式来引爆,穿甲杆的速度只有金属射流的1/5,难以有效引爆爆炸反应装甲;其次,金属射流速度高但密度较低,很容易被干扰或摧毁,而穿甲杆则是“实打实”的硬家伙,尤其是贫铀合金穿甲杆,普通的抛板/背板很难弄断这样坚硬的侵彻体,使用爆炸反应装甲对抗穿甲弹似乎并不容易。

  然而,钢铁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从该局的一个科研课题中获得启发。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钢铁科学研究院的另一个工作组正在研制电磁装甲,这种装甲依靠电磁力推动两块较厚的高硬度金属板反向运动,通过与高硬度金属外壳的碰撞“毁伤”侵彻体。事实上电磁装甲摧毁侵彻体的原理和“接触”-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抛板和背板较厚,而且加了一个高硬度钢壳。

  使用较厚的高硬度钢壳、抛板、背板不但解决了毁坏穿甲杆的难题,而且解决了引爆的问题:穿甲杆在侵彻数层高硬度钢板后一方面产生了较高的热效应,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炽热的装甲碎片,足以达到引爆条件。在这一设计思想下,1985年苏联第二代爆炸反应装甲研制成功并装备到最新型的T-80U主战坦克上,这就是著名的“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

  迄今为止,“接触”5已有若干变型,设计也日趋合理。以T-72BM主战坦克炮塔上的“接触”-5为例:该模块由高硬度钢壳包裹(壳壁厚25毫米),钢壳内部是3块类似“接触”-1的爆炸反应装甲单元,每个单元均有10~15毫米厚的抛板和背板,单元组内装的是对热度较敏感的塞姆汀塑胶炸药。在被穿甲杆侵彻的过程中,“接触”-5的抛板和背板反向运动与上下钢壳一起完成对穿甲杆的毁坏过程。由于钢壳较厚且爆炸单元之间有隔断,因此,整个爆炸范围限制在组件内部,不会产生连锁反应,也不会伤害到坦克周围的步兵和其他战斗车辆。

  钢铁科学研究院称,“接触”-5反应装甲可使坦克对穿甲弹的防护能力提高20%~40%,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与“接触”-1类似。安装“接触”-5后,T-80UMI和T-90S坦克对M829系列贫铀穿甲弹的防护能力可达830毫米,并可有效防御德国55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发射弹药的攻击。钢铁科学研究院关于“接触”-5的数据并非夸张,实际打击试验也证明了“接触”-5的防护能力:1996年末美军使用M829A1贫铀穿甲弹在500米处对装备有“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的出口型T-72进行射击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无法毁伤T-72坦克;1999年德国对装有“接触”-5的T-72坦克进行了多轮实弹打击,证实只有DM53才可勉强将其击穿,此外,消息灵通人士称驻韩美军曾用M829A2贫铀穿甲弹在韩国装备的T-80U坦克上进行了试验,结果与先前的试验大同小异。

  不言而喻,装备“接触”-5的T系列坦克给西方主战坦克带来了自T-64A装备部队以来最严重的威胁。但事实可能远非如此,由于使用了厚重的钢壳和抛板,“接触”-5也给配有前置装药的反坦克导弹带来了很大麻烦:“接触"-5的钢壳+抛板的水平方向厚度近80毫米(中间还有空隙),“陶”2A、“短号”、“霍特”等导弹的前置战斗部难以将其引爆。除非在导弹上安装类似,RPG-29火箭筒那样的超口径前置战斗部,否则射流还是要经历爆炸反应装甲的洗礼。苏联爆炸反应装甲的不足之处

  尽管苏联的爆炸反应装甲为坦克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防护,但它并非无懈可击,“铁布衫”练得再好也有其“死穴”。

  首先,爆炸反应装甲发挥最优效果的条件是倾斜30度左右放置,角度变小防护能力锐减。这样,一是难以在西方坦克上使用(特别是“接触”一5);二是难以对付“标枪”等垂直攻顶类反坦克武器;三是坦克在起伏路面上行驶时的防护效果不稳定。

  其次,爆炸反应装甲不能覆盖坦克正面100%的范围,对车体侧面覆盖更少。车臣战争中有不少披挂“接触”-1、“接触”一5的T系列坦克被匪徒从爆炸反应装甲“缝隙”中射穿。

  另外,虽然“接触”-5可以使T-80U/T-90,甚至T-72BM坦克能够抵御120毫米弹药的攻击,但迄今为止尚无抵御140毫米火炮弹药的相关数据,“接触”-5能否对付硕壮的140毫米弹药还不得而知。 林楠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