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外坦克 > 正文

韩国自制新式坦克兼有美俄两种风格(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08:41 国外坦克
韩国自制新式坦克兼有美俄两种风格(组图)

韩国新式主战坦克样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外坦克》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韩国在在汉城举办的“2005韩国陆军节”上,展出了新一代XK2主战坦克样车。该坦克拟在2011年开始批量生产。届时依靠这种能发射导弹的坦克,韩国陆军将在远东取得装备上的“不对称优势”。

  三大特点

  英国《詹氏防务周刊》报道,早在1995年,韩国国防部武器研究局便开始了XK2坦克的研制。该坦克的国产化水平非常高,样车的国产率达到了70%,批量生产坦克的国产率将达到98%。该型坦克主要用于替换韩军现役的K1/K1A1主战坦克和供应出口市场。重55吨的XK2坦克采用德国制造的1100千瓦的大功率发动机、伦克自动变速箱以及国产的液气悬挂装置,最大公路速度达到70千米/小时。在防护方面,K1坦克的车体和炮塔正面都采用了陶瓷与金属材料制成的复合装甲,具有抵御穿甲弹攻击的能力。该车有乘员3人,装有“猎-歼”式火控系统。主要武器为1门120毫米滑膛炮,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该型坦克还配备有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核、生、化防护系统、主动防护系统和敌友识别系统。XK2坦克还具有更引人注意的三大特点。

  一是XK2坦克的两用火炮配备了既可反坦克又能打直升机的导弹。这种由以色列IAI公司提供的拉哈特(LAHAT)激光制导导弹重13千克,采用半主动激光寻的制导技术,可以从隐蔽的地方发射,能摧毁8000米距离内的重型装甲目标或直升机目标,攻击距离比现在任何一种坦克炮弹都要高出2倍,且精度很高。导弹飞离炮管时产生的火光和粉尘微乎其微,增强了坦克的隐蔽性。据IAI公司称,拉哈特导弹的稳定陀螺导引头,它能为导弹提供引导以及灵活的作战模式、弹道编程和精确的运动目标的拦截能力,导弹可以采用或高或低的飞行剖面,还可根据射程和气候条件编定不同的弹道,甚至具备了俯冲攻击坦克顶装甲的能力。

  二是坦克内部设计完全符合亚洲人的身体特征,充满了“以人为本”的色彩。韩国陆军目前兼有美、俄两种风格的主战坦克,由于美式坦克是为白人士兵设计的,内部空间过于宽大而导致坦克车体笨重无比,不利于在朝鲜半岛这种多山的地形中作战,而俄制坦克的设计过于紧凑,车内乘员几乎是背贴背地驾驶坦克,而XK2坦克在设计时就将营养良好、体格健壮的韩国士兵的身体状况考虑了进去,内部空间既节约又充实,座椅角度可供乘员自行调节,车内的热管理系统组件能确保乘员室的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下,电子设备的温度在52.5摄氏度以下,这对维持乘员身体健康状态和保护精密电子设备起着重要作用。据驾驶过XK2坦克样车的韩国士兵反映:“在这样的坦克中作战,既享受又刺激。”而XK2坦克还为炮长加装了对人眼安全的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让士兵无后顾之忧。

  三是大量采用了数字化信息设备。XK2坦克首次安装了车际信息系统和旅级部队战斗指挥系统,这些设备能使单一坦克成为整个装甲部队的“触角”,指挥机关随时能掌握它们的动态,而每辆坦克又能实时传送敌我双方坦克的位置和有关数据,在车长显示器上,能看到敌我双方的配置和行动。

  需 求

  韩国陆军是韩军中人数最多、武器装备种类最多的军种。今天的韩国陆军已经走向装甲化、技术化,并逐步向

信息化发展。韩国陆军的骨干作战力量是装甲兵,在历次整编中,装甲兵都是韩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目前,韩国陆军已基本实现装甲化,坦克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根据韩国国防部最新制订的“作战要务令”,韩国陆军未来将主要锤炼“高速机动战”能力。这种作战的要诀是结合空军和炮兵火力,运用装甲兵在决定性时刻出现于敌方侧翼,以此瘫痪敌军的作战能力。进行这种作战,足够数量的主战坦克是必不可少的。XK2正是这种“三大性能”坦克的突出代表,韩国陆军已表示,将在5年后大量装备XK2型坦克,并用它的技术改进自己已装备多年的国产坦克和进口的美、俄坦克,最终形成一支规模约在1200辆坦克的庞大的信息化装甲部队。李进云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外坦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