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25周年巡礼:对台交流合作的窗口和桥梁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22:06 中国新闻网 | ||||||||
12月17日,由厦门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市民看工程、感受新成就”活动启动,首批活动就吸引了600多名市民积极参与。活动旨在让市民感受25年来特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勃勃生机。 中新社发 丰晓飞 摄
中新社厦门十二月十九日电 题:对台交流合作的窗口和桥梁 中新社记者 杨伏山 陈悦 闽台一水相连,彼此渊源割舍不断,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等“五缘”之说。对台区位优势独领风骚的厦门,因而获准设立经济特区,被中央政府赋予
二十五年过去了,特区发展轨迹告慰人们,厦门不辱使命,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厦门既是窗口,更是桥梁,成就了海峡两岸相互交融的前沿平台。 即使是在两岸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深入,广大台商西进大陆投资步伐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纵深发展的今天,仍有越来越多重量级的台资企业青睐厦门,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施展抱负的理想之地。 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台湾东元集团董事长、在台湾政、经两界均拥有相当影响力的黄茂雄先生,今年十一月中旬,毅然把其集团未来国际化发展战略——“七星计划”的第一个项目放到了厦门,选择厦门作为东元集团在大陆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 黄茂雄先生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信息光电园举办厦门东元科技有限公司开业庆典时,对记者有感而发的一番肺腑之言,或许有助于人们了解厦门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中扮演角色的轻重。当他在庆典仪式上听到耳熟能详的《鼓浪屿之波》动人的旋律,感慨万千地表示,厦门、闽南是大多数台湾人的原乡,台商回来投资是一种回归,是一种对先人的缅怀。 仔细盘点厦门创立特区以来,特别是自一九八五年中央先后批准厦门设立杏林、海沧、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赋予厦门地方立法权以来,厦门充分运用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屡建奇功,在闽省、在大陆对台交流合作大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便显得格外醒目。 从台胞最初经由厦门返回大陆探亲旅游、寻根谒祖到投石问路、投资经商,厦门作为两岸交流交往的窗口和经贸合作的桥梁,脉络日渐清晰。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一九八一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之初,回大陆旅游在厦过夜台胞人数仅三百六十多人次,到二00五年,这一数字已剧增至二十三万八千多人次,近年来厦门每年接待台胞人数均维持在二十到二十五万人次;从一九八三年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落户厦门,到今年上半年,厦门全市已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两千四百五十多家。 一九九七年四月,中央政府赋予厦门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厦门实现与高雄集装箱试点直航,终结了两岸人为隔绝近半个世纪不能直接通航的历史,两岸经贸合作从此揭开新的篇章,厦门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独特的桥梁作用也更上层楼。 自二00一年一月二日厦门、金门实现海上直接通航之后,厦门因实现厦金货物、人员直航,受理台胞落地办理往返大陆通行证,开办五年期台胞证办证中心和赴金门旅游业务,厦门航点实现两岸包机直航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不负众望成为两岸客货往返的主要口岸和黄金通道。 厦门既是台胞认识大陆的窗口,也是大陆沿海和内陆地区引进台资的窗口。从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四地市联手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至今,近二十年来,年年在厦举办的“九•八”投洽会,从闽省内区域性洽谈会到口岸洽谈会到国家级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为大陆各地透过这个窗口对台招商引资,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连战实现破冰之旅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出现新形势之时,厦门又紧抓开放台湾农产品销售大陆的契机,建设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成为大陆台湾水果集散地。 厦门既是大陆对台经贸的桥梁,也是台湾联结大陆市场的桥梁。在台湾新一轮产业外移渐成趋势之初,厦门即主动创造条件加以对接,高效率、大手笔营造软硬环境,为台湾光电、石化、软件等产业西移铺路搭桥,在投资厦门的台商中传为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