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综合新闻 > 正文

环保发展并重 建设绿色家园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05:55 解放军报
环保发展并重建设绿色家园

本报记者 杨祖荣

  

环保发展并重建设绿色家园

  大学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浴场捡拾垃圾。新华社发

  被誉为“重庆后花园”的北碚区,坚守“宁愿发展慢一点,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快速发展”的理念,有污染的项目不要,破坏生态的建设不搞。近4年间,北碚
区在招商引资上拒签污染环境的项目款就达60多亿元。与此同时,北碚区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逐步转化为巨大的后发优势和经济优势。

  北碚区的可贵努力,只是2006年

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一个缩影。

  转变观念:环保发展同样重要

  一度,“唯GDP论”在一些地方很流行。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酿下诸多苦果: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纯净,空气不再新鲜……

  “不要污染的GDP!”在2006年的中国,这一呼喊响彻九州,深得人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各地创新发展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旧思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拿经济发达省份广东来说,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坚持环境优先发展战略。仅今年,广东省环保局就否定了26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项目,占总审批项目的10%。“绿水青山也是政绩!”“宁可得罪一批企业,也要把环境污染治理好!”……从各地发出的类似声音,汇集成了一曲铿锵有力的环保大合唱。

  坚持走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之路,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得到了成功实践。安徽省池州市提出依靠青山绿水来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在全市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使得“猪——沼——果(菜)”生态经济模式开始在池州农村推广。这种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了资源,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各地发展观念的转变,得益于党和政府采取的各项引导措施。今年,我国将“绿色GDP”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2月中旬公布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

  “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已达到空前高度,明确而坚定的加强环境保护的政治基础已经形成。”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如此评价。

  重拳出击:直指环境违法行为

  12月5日,一条从西南传来的消息令关注环保的人士感到欣慰:

  这天,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在四川成都挂牌。这是自7月份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后,成立的第四家督查中心。

  作为国家环保总局派出的执法监督机构,环保督查中心肩负着监督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情况,以及承办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案件的查办工作等重任。西南环保督查中心在揭牌的当天,就针对11月15日发生的四川电厂燃油泄漏污染长江事件,发出了第一份“督查通知”,要求四川省有关部门迅速查明事故原因,查清事故责任,依法从严从快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从设立环保督查中心的举动,可以窥见我国政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的决心。2006年,我国政府再次掀起一股“环保风暴”,剑指一些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早在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就打出一记重拳,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此后,国家环保总局又多次公布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2006年,我国通过开展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了环境敏感区的隐患,建立事故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据统计,截至10月底,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48万人次,检查企业50余万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9万家,对5036家污染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保状况进行调研之后,做出如此表态:“要使环保政策和执行力像钢铁一样坚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样软弱。”

  完善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环保

  这是一个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会随时遇到的情景。

  8月17日上午9时,杭州。市民王先生在经过浙江展览馆北面的运河边时,发现有大片死鱼漂浮在水面上,那些鱼都鼓着肚子,还有几条已经烂成两段。“是不是水质污染了?”王先生当即拨打当地早报热线,反映情况。

  “当前,公众环保意识已显著提高,公众主动参与和监督的愿望十分迫切,成为推动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说,环保事业本质上是“公众事业”,离开了公众参与,就失去了生命力。

  这位负责人是有感而发。从去年“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再到今年“电影《无极》剧组破坏香格里拉生态环境”事件,公众在其中均扮演了监督者与批评者的角色,对于事情的最后解决发挥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引导作用。

  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还体现在生活中一些细微之处:

  ——在超市和菜市场,越来越多的公众拒绝使用带来“白色污染”的塑料袋,坚持提布袋或菜篮子买菜;

  ——“无公害”蔬菜、无氟冰箱、环保电视、生态时装以及绿色建材等更为环保的产品走俏,备受顾客青睐;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住房引领建筑时尚,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的“新宠”;

  ——植树、种草等绿化活动蓬勃开展,仅全军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近年来就先后投入650万人次,植树种草500多万亩……

  为引导公众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我国政府还积极为公众打造参与的机制和平台,让这份来自民间的环保力量迅速成长起来。2月22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从此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事实上,这还只是开始。据了解,《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工作也已于上半年启动。人们期待着,这部规格更高的法律,将为整个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开辟一块新的空间,撑起一片新的蓝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