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综合新闻 > 正文

穿越未知的眼睛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05:51 解放军报
穿越未知的眼睛

钟法权

  

穿越未知的眼睛
随着一声声剧烈的爆炸、一团团浓烟的升起,一处地下工事被击中。我卫勤人员接到命令后快速展开急救,第一波冲上去的是第四军医大学王健琪教授带领的生命探测小组。在残垣断壁下,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标出了幸存者被掩埋于地下的5处位置。紧接着救援人员按照探测小组标定的方位,很快救出了伤员。

  观摩演习的首长对王健琪他们使用的新型卫勤保障器械给予了高度评价,赞之为生
命的救星。

  这是一次大型演习中的一个场景。在赞美声中,外人哪里知道,生命探测仪背后崎岖的研究历程。

  有一天,王健琪在家里看电视,看到交战的一国对另一国实行武力打击的画面,被导弹击中后的工事顿时土崩瓦解,房屋倒塌。作为从事卫勤研究的王健琪,马上想到在未来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人员遭受打击被埋在掩体或建筑物下应该怎么办?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更是脆弱的。对于伤病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能研制出一种探测生命的仪器,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被掩埋的伤员那该多好啊!王健琪开始了科学的幻想。

  有了大胆的想象,王健琪便开始收集信息和相关资料,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当时正逢学校实施创新工程申报,凡被专家小组认可的项目可以获得10万元的研究经费。

  评审会上,专家们听了王健琪利用雷达探测地下生命的设想后,认为王健琪的想法近乎天方夜谭。一个专家问:“国外干成了没有,如果发达的西方国家都没有干成,我们就别痴心妄想了。”还有一位专家更是严肃地提醒他:“搞科学研究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但更要脚踏实地。”

  王健琪的创新设想最终没能通过专家小组的审定。面对迎头泼来的一盆凉水,他没有低头。回到系里,他就直接找了当时的董主任。董主任敏锐地看到了生命探测仪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前景和作用,觉得机不可失,便带着王健琪找了当时的学校领导。校领导终于被说服了,鼓励王健琪大胆地尝试。

  项目申报得以批准,王健琪的生命探测之路就这样迈出了头一步。王健琪还没有来得及喘一口气,新的压力又接踵而来。

  “生命探测仪”引起了总后相关部门的注意,要求王健琪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生命探测的科学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案。王健琪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挑灯夜战,为了验证其原理的科学性和方案的可行性,他委托在雷达研究所工作的同学做了一个生命探测的前端设备,自己开发了一个系统。为了节省开支,他用生理记录仪做了个显示器。

  最原始的生命探测仪很快研制出来。王健琪和他的学生原以为能一炮打响,没想到第一炮却是个“哑炮”。在那段时间里,无论他们使用什么招数,整个机器就如聋子的耳朵听不到一点声音。于是有同事劝王健琪说:全国、全军有很多人从事雷达研究,本事比你大、水平比你高的人多的是,要是雷达能探测到生命信息,人家早就做了出来,如此好事还能等着你?

  王健琪不轻言放弃,他找到雷达研究所,弄清了前端设计流程,并找到了仪器不出信号的原因,是因为放大器没有科学的标准。放大器功能设置究竟多大为宜?王健琪开始了新一轮攻关。

  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当。实验室处于半地下,四面没有窗户,活脱脱一个闷罐。闷热不说,蚊虫也特别多。为了调试出最佳放大器,王健琪和他的学生常常被蚊虫咬得全身红肿。经过一次次试验,在一个星光灿烂的晚上,显示屏上终于捕捉到了地下“伤员”的信息。王健琪初战告捷,打破了雷达不能探测生命信息的断言。

  在炎热的夏日,王健琪背着探测仪进京汇报,有关部门看了论证报告和实验后,将生命探测仪确立为“十五”计划指令性课题。就在王健琪暗自高兴的时候,上级对生命探测仪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必须穿透1.5米厚的混凝土层,限时3年研制成功。

  标准提高意味着难度增大,时限的提出容不得拖拖拉拉。为了穿越1.5米的混凝土层,王健琪只好把频率降低,用毫米波慢跑,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哪想,能量太小,根本无法穿透1.5米厚的混凝土层;调大能量,信号不但过不去还被反弹回来,导致能量饱和雷达不能工作。

  王健琪带着科研人员以极大的耐心挑战失败。他相信,只要努力,没有越不过的坎儿。经过无数次试验,信号终于穿越了1.5米的混凝土层。然而,穿墙而过的信号却不能将掩埋在地下的生命信息反馈回来。

  又是一道难关,一道轻易无法跨越的火焰山。王健琪开始从理论源头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段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发达国家关于雷达波的技术问题。

  人生因巧合才精彩,科研因巧合而神秘。一次,王健琪到

医院去看一个病人,病房里的监护仪触动了他的灵感。他飞也似地跑回实验室召集学生对生命探测仪进行重新组合,生命信息无法返回的难题终于迎刃而解。专家们看了他的表演后说,生命探测能取得阶段性成功,关键是设计者首次将医学信号技术与雷达技术进行了高度融合。

  这时,一个资深专家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他说:生命探测仪既然是以救人为第一目的,那么就应该知道掩埋在地下的人是死还是活,把埋在废墟下的活人先救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这个问题不仅提得尖锐,而且非常必要和及时。

  刚出的难题还没有化解,新闻媒体却突然发布了一个重大消息,某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台生命探测仪,可以穿透几十米厚的钢板层。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校园。有人私下说,王健琪牛皮大王一个,做不出来就做不出来,还骗领导。

  课题组的人也都看到了报道,几个人像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地聚在一起喝闷酒。王健琪没有死心,决定派人实地看一看。3天以后,外出考察的人回来了,结果并不像电视上宣传的那样,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商业炒作成分。

  王健琪再一次挺直了腰板。他对生命探测仪进行了重新设计,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关键性的调整。为了有一个一流超前的前端设备,他赶到合肥一家雷达工厂,按自己的设计要求制作了一台雷达,对生命探测仪重新进行了组装。

  这是一个雨过天晴、让王健琪终生难忘的下午。这一次,生命探测仪不仅穿透了两米混凝土层,而且信号十分强大。成功的喜悦让年轻的学生们近乎忘形,王健琪被他的研究生抬了起来,朝空中抛扔,他看到了彩虹,那七色彩虹就像一道彩门立在他的眼前。

  春寒料峭的早春三月,王健琪带着雷达生命探测仪来到北京,进行成果鉴定。在验收现场,探测距离可达50米,可以穿透非金属介质检测到呼吸、心动和体动信号,穿透砖墙厚度可达2米以上,主要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原创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雷达式非接触生命探测这一国际先进技术,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专家鉴定小组一致通过鉴定。

  从那以后,王健琪常常带着他的雷达式生命探测仪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演练现场,生命探测仪总能以那双神奇般的眼睛,以魔术般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串串惊喜。是啊!还有什么比生命再生更重要的呢。(题图:仓小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