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局势走向内战 美国试探性寻求伊朗协助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8:54 环球时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伊朗总统内贾德这两天对“兄弟”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的接待调门有点高,宣称将“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回应对方要求的“全面帮助”。这种热情让深陷伊拉克的美国政府不得不怀疑伊朗热情“背后的动机”,对此,布什政府“主动出击”,“以反制伊朗准备在这个地区扮演更大角色的野心”。 内贾德要帮“兄弟”伊拉克稳定
11月27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与塔拉巴尼会晤前表示,伊朗愿与伊拉克“全方位”合作,伊朗人民与政府将坚定支持“兄弟伊拉克”,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以维护其稳定,在“任何领域”的合作都“没有限制”。此外,内贾德还警告称,伊拉克已处在内战边缘。塔拉巴尼则表示,访问的目的就在于扩大两伊在各领域的合作,希望伊朗能提供全面帮助,打击恐怖主义,重建伊拉克局势的安全和稳定。 另据阿拉伯语的《生活报》消息,叙利亚总统、土耳其总理可能数日内访伊朗。伊朗也派出或将派出特使访问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和埃及等国。阿联酋《海湾报》称,塔拉巴尼伊朗之行后,伊总理马利基接着登场访约旦,在安曼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两人要谈的中心话题就是“研究怎样让伊朗出面,帮助摆脱眼下的困境”。 这一系列外交活动的主题都是“伊拉克”,而伊朗突然“唱起了主角”。伊朗多家报纸都以类似“美国需要伊朗帮助”为大标题对塔拉巴尼的到访进行了报道。《伊朗报》称,“离开了伊朗,美国根本无法在伊拉克立足”。伊朗卫视世界电视台评论说,严峻现实面前美国不得不低下“自以为是”的头颅,向伊朗求助,这说明美国中东棋局的“崩盘”。海湾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哈马德甚至认为,伊朗在伊拉克的“渗透”“一直存在”,现在不过是“走到了桌面上”,这表明伊朗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占了上风”。 伊朗支持真主党培训反美武装 事实上,伊朗总统内贾德毫不掩饰自己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兴趣”,可惜的是,他想“帮助”美国的“好意”遭到“婉拒”,但伊朗政府并未就此停手。《纽约时报》11月28日报道称,据美国一名高级情报官员透露,对伊拉克的混乱伊朗也做了不少“贡献”:由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一直在为萨德尔领导的伊拉克什叶派武装“迈赫迪军”培训成员。 据称,黎巴嫩真主党已为“迈赫迪军”和其他什叶派武装培训了1000至2000名武装分子。大部分培训是在伊朗进行的,担任培训官的是伊朗革命卫队和情报安全部的官员。不过,也有少数真主党成员亲自前往伊拉克从事培训工作。此外,伊朗人还为“迈赫迪军”提供了炸药和路边炸弹的引爆装置。 《纽约时报》认为,正是伊朗促成了真主党和伊拉克什叶派武装的联系,萨德尔本人对此非常了解,叙利亚官员也参与其中,不过现在尚不清楚叙利亚高层对此是否知情。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称,美国是通过人力资源、电子途径以及对伊拉克被俘人员的审问得到上述消息的。今年夏天,“迈赫迪军”一名中层指挥官的话也证实了真主党和“迈赫迪军”的联系。他说,他曾派300名武装人员去黎巴嫩与真主党并肩奋战。这些人被称为阿里·阿勒—哈迪旅。 在美国官员看来,伊朗虽然希望伊拉克稳定,但伊朗也认为,从短期来看,伊拉克处于“可控制的不稳定状况”是有好处的,这可以拖垮美国军队。 布什政府主动出击 血腥的伊拉克让美国人开始怀疑政府的策略。一些媒体开始用“内战”这个词称呼伊拉克现在的局势。美新闻业知名杂志《编辑与出版人》称,使用“内战”一词是一个转折点。该杂志报道称:“很显然,过去一周的极度混乱和流血最终让一些媒体开始使用这个词。”全国广播公司是最晚使用“内战”这个词的主流媒体。该公司早间节目“今日”的主播劳尔说,他们并不是早上醒来一拍脑袋就用了这个词,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纽约时报》此前的惯常说法是“伊拉克处于内战边缘”,现在则毫不犹豫地使用了“内战”。《洛杉矶时报》此前一直在“内战”上加引号,现在则不再使用引号。面对媒体的“集体转向”,白宫一再强调这不是“内战”,借用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的话说,这是“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是教派暴力升级”。不过,对于伊拉克人来说,美国人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正如一个逊尼派伊拉克妇女所说:“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听说巴格达这里死了40人,那里死了60人,这和内战又有什么区别呢?” 面对困境,布什政府采取了“主动姿态”。布什和马利基将讨论在伊拉克政治进程严重受挫后“如何让战争战略回归正轨”。布什与马利基的合作大概是为了“双赢”。国会中期选举前后布什的伊拉克战略遭炮轰,他成了“跛脚总统”,不得不与对他充满怀疑的民主党人合作,度过剩下的2年任期。马利基的联合政府非常脆弱。面对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抵制与威胁,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马利基政府和美国人。几个月来,布什和马利基一直宣称他们的战略“正在起作用”,但也不得不承认,伊拉克需要一种“新思维”。(驻黎巴嫩、伊朗、埃及特约、特派记者/黎晓芸 刘守望 黄培昭 记者/李宏伟) |